巧克力 有故事的食物

  • 2017-03-22 08:26:03
  • 北京日报

作者: 徐凯

哥伦布

科尔特斯

今年的情人节,不知多少人收到了巧克力。也许每个巧克力后面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其实,巧克力本身,也是有故事的。

词源学家对“巧克力”一词追根溯源,认为它来自阿兹台克语中的“xocoatl”一词,该词指的是一种由可可豆酿制而成的苦涩饮料。

现在,人们用“巧克力”指代任何经由可可豆加工而成的食品。当然,它更常见的形式是一种固体物而不是饮料了。

归根结底,巧克力来自于可可豆,可可豆则是可可树的果实。

像很多食物的物种一样,可可树最早种植在美洲大陆,是近代西方人“发现”了新大陆后,才向全世界传播开来的。

哥伦布与可可擦肩而过

公元1502年5月的某一天,哥伦布从西班牙加地斯港出发,进行他生平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大西洋探险。一个多月后,他发现了一整排绵延的山脉,后来人们才知道,那其实是今日的南美洪都拉斯。

6月底,哥伦布将船队停泊在瓜那哈群岛最东边的一个小岛上。一天,一艘二十多人划的独木舟向他们驶来。船中央站着的显然是土著的首领,他一身奇装异服,头上插满了各种羽毛。首领登上哥伦布的船,命手下将货物搬上来:布料、武器、陶瓶,还有一袋奇怪的褐色豆子。很快地,哥伦布就搞清楚这些印第安人想用这种豆子做物品交易的钱币。更令他吃惊的是,对方还将豆子磨成粉做成饮料请他喝。可是这东西又苦又辣,非常难喝。

随哥伦布探险的儿子斐迪南,曾观察到这种豆子的身价非凡——

在新西班牙洲(即今墨西哥),很多豆子被拿来当作钱币使用。土著对待这些豆子非常郑重其事:在他们搬运物品上船时,我注意到,几颗豆子掉到水里时,大家都抢着去捞,好像掉的是他们的眼珠子似的。

哥伦布对这种奇怪的褐色豆子并没有多加注意,在对国王的旅行报告里只轻描淡写地说,土著人显示了当地的交易方式。这是可可豆和西方人的第一次相遇,但是他们就这样擦肩而过了。

殖民者想用可可发财

真正把可可豆带到欧洲的,是西班牙贪婪的殖民者埃尔南·科尔特斯。

1519年4月,埃尔南·科尔特斯率领船舰和军人在墨西哥东海岸登陆,入侵阿兹台克帝国。据历史记载,当时科尔特斯随行的军人不到1000人。然而当时的阿兹台克国王蒙特祖马二世,相信科尔特斯就是羽蛇神的再生,因为他的到来与预言中羽蛇神的归来时间是同一年。正是这种误解,使得科尔特斯很容易进入阿兹台克的首都泰诺克提特兰。科尔特斯和他的跟随者受到蒙特祖马迎接皇族般的欢迎。国王赐予了他们无数的礼物,包括一个可可树种植园和一场专为他们准备的豪华宴会。

科尔特斯回报这一切的,是用狡诈手段控制了泰诺克提特兰城,并把蒙特祖马二世监禁起来。这一切理所当然引起了阿兹台克人的反抗。于是,在阿兹台克人和西班牙人之间展开了一场长期的斗争。

当科尔特斯向着新大陆起程时,他最初的目标是找到传说中的黄金国——阿兹台克金矿。当无法找到梦寐以求的财富时,科尔特斯的注意力转到了可可豆上。与科尔特斯同时代的人曾提及:用100粒可可豆可以买到一个奴隶,用10粒可可豆就可以带个妓女回去过夜,4粒可可豆可以换一只兔子。科尔特斯很快就意识到了可可豆不管是作为食物,还是作为一种货币形式所具有的巨大的经济价值。科尔特斯想到他可以依靠种植可可树来赚钱。接下来几年,他通过在加勒比海周围建立可可树种植园,全力开发这种“液体黄金”的商业潜力。

种植可可树很便宜,因而有利可图,其很容易就暴富的前景吸引了许多西班牙殖民者。不久以后,西班牙人在墨西哥、厄瓜多尔、委内瑞拉、秘鲁及牙买加等地建立了种植园。可可豆的生产从此走向全世界,然而直到今天,这些最初的种植园仍盛产最好的可可豆品种。

巧克力有什么魔力?

科尔特斯从新大陆探险回来之后,他在给查理国王的报告里提到可可豆:“一种像杏仁的豆子,土著将之磨成粉后出售。这种豆子很珍贵,在那里可以像钱币一般使用,在市集里购买日常必需品。当地人称这种豆子为可可(cacao)。”

可可豆的主要用途是土著人制作称为“巧克力”的一种饮料。对于阿兹台克人而言,巧克力是聪慧之源、强力之源以及提高性能力之源泉。这种饮品被视为婚礼的必需品。据说统治者蒙特祖马每天喝50大壶巧克力,且总是在进入他的女眷的闺房前喝上一杯补充体力。

巧克力总是与黄金相联系,很可能来自蒙特祖马二世用黄金酒杯饮用巧克力的习惯。喝完这种神圣的饮品后,他会把金子制作的酒杯抛入湖中。

巧克力一直被认为是有魔力的物质,是来自神灵的礼物以及生命和活力的源泉。新大陆探险家们的著作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描述,提到许多与可可豆和巧克力饮料有关的奇怪或者野蛮的仪式和庆典。

在巧克力成熟的不同阶段都有特定的仪式。为了向众神表示敬意,土著人总是举办种植节。在一项活动中,他们要求种植者禁欲十三个晚上。第十四个晚上他们可以回到妻子身边,接着就可以种植可可豆了。

另一个近乎血腥的种植典礼,需要在可可豆前进行秘密仪式。在这之前,要把可可豆种子放到小碗里。接着取从人身体的不同部位涌出的鲜血来涂擦可可豆。其他一些活动包括把“杀死的禽类的鲜血”洒到即将被播种的土地上。也有很多关于狂热的舞蹈、狂欢的庆典和血腥的祭祀传说。16世纪意大利历史学家和旅行家吉罗拉莫·本佐尼记录道:节日期间“他们通常是整个白天和半个晚上跳舞,期间只把巧克力作为食物”。

可可树种植已有三千年

可可树起源于美洲大陆史前奥尔梅克和玛雅的神秘地域。正是这些位于赤道附近的古代中美洲地区,生长着其果实可以制作巧克力的可可树。

3000年前的奥尔梅克文明,是中美洲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位于今天墨西哥南部热带森林地区。现代语言学家尝试着复原古奥尔梅克词汇,他们发现古奥尔梅克词汇中有“可可”这个单词。这一发现使很多人感到惊奇。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人类学家宣布,在从洪都拉斯出土的瓷器上发现了可可豆残渣的遗迹,其年代之久远可追溯至公元前1400年。

大约在公元4世纪,奥尔梅克文明消失后的几个世纪,玛雅文明已经在今墨西哥南部的大片地区发展起来。玛雅人称可可树为“cacahuaquchtl”,意为“树”。这是因为在玛雅人看来,没有其他树木值得起名字。他们相信可可树属于天神,因此树干中长出的果实是天神赐予人类的礼物。

玛雅人是从可可豆中提取苦味饮料的先行者。这种饮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奢侈品,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用,并且多用于正式的宗教礼仪庆典。在他们的书籍中,玛雅人描述了多种制作饮料的方法,从加入玉米面变浓的粥到适于饮用的各种更稀的混合物。从一幅早期的图画可以看出,茶褐色液体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从而产生泡沫。作为饮料的调味品,最受欢迎的是辣椒。

大约公元900年玛雅王朝神秘灭亡后,先是有才华的且文明程度很高的托尔特克人,紧接着是来自墨西哥的阿兹台克人定居在以前玛雅人的领土上。玛雅人对于可可的崇拜也被他们继承下来。

修女想到在可可里加糖

西班牙殖民者竭力保守种植和制作可可豆的秘密,理由十分充分——在把可可豆装船运到欧洲前,在拉丁美洲加工可可豆使他们获得了巨额利润。然而,殖民者不可能永久地保守他们拥有的秘密。1580年,第一个巧克力加工工厂在西班牙本土建立。从那时起,巧克力开始风靡其他欧洲国家,继而这些国家也陆续建立了自己的种植园、商业路线和加工设备。

17世纪初期,荷兰人把可可树移植到他们在爪哇及苏门答腊岛的东印度几个州。可可树便由此流传到了菲律宾群岛、新几内亚岛、萨摩亚群岛和印度尼西亚。

可可树的种植区域被限定在赤道南北纬20度之间、海拔700米以下的地区。可可树十分娇嫩和敏感,不能生长在太高、太冷或太干的地区,必须防风、防暴晒。按习性,可可树需要高大的能产生树阴的树来遮挡,就像它在天然热带雨林的生活环境。

早期的巧克力,选择的调味料很可能是辣椒、多香果粉、丁香、香草、某种黑胡椒粉、各种各样的花瓣、坚果等。糖是直到很久以后才成为一种调味品的。有一个关于瓦哈卡的修女的故事:瓦哈卡是阿兹台克的一个城镇,被西班牙人占领一直到1522年。考虑到西班牙人喜好甜食,修女们发明了新的食谱。她们加入糖以及肉桂和大茴香等甜的调味料,从而使阿兹台克人的苦饮料开始向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美味饮品变化。

巧克力店、巧克力作坊开始流行起来。当时,下午去饮用一杯芬芳的充满泡沫的饮品,并用炸面包片蘸食成为一种时尚。如今,饮用巧克力的习惯在西班牙仍然保持着,那里仍有很多巧克力店。

荷兰人的发明促成了固体巧克力

在早期,巧克力是一种极其油腻的饮料。其中富含脂肪的物质称为可可脂,它是浮在饮料表面的一层压抑食欲的物质。制造者通过加入淀粉等吸收油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一难题——这一过程就像阿兹台克人加入磨细的玉米粉一样。

在寻找分离可可脂方法的过程中,制造者也经历了很多次失败。在多年的反复试验之后,1828年他们终于迎来了重大的突破。一位名叫范·霍腾的荷兰化学家发明了一种新式的、极其有效的水力研磨机并获得了专利。他的机器可以榨取“流体”中约50%的可可脂,然后把剩下的成分研磨成粉,并在其中添加碱盐以减轻苦涩味道。他的产品被称为“荷兰可可粉”,由此很快诞生了固体巧克力。

第一条现代巧克力棒的产生应归功于约瑟夫·弗赖伊。1847年,弗赖伊发现,通过往荷兰可可粉中重新添加融化的可可脂,能够做出可塑形的糊状巧克力。

到了1868年,一家名为“吉百利”的小公司开始在英国出售盒装巧克力糖果。几年以后,另一个叫“雀巢”的公司,开发出的牛奶巧克力面市了。

在20世纪,“巧克力”一词的范围扩展到一系列人们买得起的巧克力糖果,这些糖果中添加的糖和添加剂比可可豆成分更多。

食用巧克力成为一种流行在社会精英阶层的备受欢迎的食物。同时,可可也走向大众。

灵光乍现

情人节送巧克力 谁想到的主意?

美国纽约精神研究所的专家认为,热恋中的情人脑子里被一种叫作苯乙胺的物质所覆盖,从而产生美好的情绪,而含有苯乙胺的巧克力能促使美好情绪的增长。因此,巧克力成了热恋中少男少女的“爱的粮食”,并且还以互赠巧克力表达爱意。

而第一个提倡在情人节送巧克力,则是一个俄国巧克力商人的主意。

1917年,俄国爆发革命,俄罗斯商人费奥多尔·莫洛佐夫携家逃往哈尔滨。后来他又辗转搬了几次家,最后跑到日本的神户落脚。20世纪初的日本正处在快速西化的时期。莫洛佐夫看准了民众对西方生活的向往,开了一家以巧克力为主的西式点心店。

1926年,莫洛佐夫糖果工厂开张了。1936年2月12日,在情人节的前两天,莫洛佐夫糖果公司在一个英语读物上刊登广告:“将莫洛佐夫的精美盒装巧克力作为情人节礼物,送给你的爱侣”。这是世界上第一张情人节巧克力广告。

这个广告在当时虽然不起眼,日后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在东亚的中国、韩国、日本都会在情人节送巧克力, 日本人在3月14日白色情人节送糖果,其实也是这个思路的延续,都是为了卖东西硬生生制造出来的“礼俗”。

(据《中国国家历史》2017年2月号)

史海钩沉

哪位中国人喝了第一杯巧克力?

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朝档案记载,康熙四十四年,巧克力进入中国。那么第一杯巧克力是让谁喝了呢?

话说,自从在康熙三十二年,康熙皇帝被传教士送过来的金鸡纳治好了疟疾,他对西洋药就充满了兴趣。每有洋人来华,他都要接见一番。1705年,罗马教皇十一世派遣使节多罗到中国传教。利用皇帝接见的机会,多罗向康熙皇帝献上一些西方的奇珍,其中一个精美的小锡盒里面装着巧克力。

武英殿总监赫世亨模仿西方人的吃法,让工匠打制了一套白银器皿,还用黄杨木特制了用于搅拌的签子。他把巧克力放入特种的柳条匣,连同自己的奏折一同呈上。康熙皇帝将呈上的用具、巧克力和奏折一一看过之后,即命下人当即调制。只见下人小心翼翼地将巧克力放入银罐子里,倒入烧开的玉泉水,加上糖,稍适搅拌,又倒进一个双耳玉龙杯。顿时,一股奇异的香味儿弥漫了整个房间。

康熙皇帝拿起杯子看到里面的黑汤,不觉皱起眉头。他喝了两口说道:“原来洋人每天就喝这东西,哪里有我们的龙井茶好喝!”康熙皇帝拿起赫世亨的奏折看了看,随即提笔批示道“言味甜苦属热,但未写有何效益,治何病,殊未尽善,着再询问”。

过了几天,赫世亨再次奏报:“巧克力并非药物,在阿美利加地方用之如茶,一日饮一次或两次。老者、胃虚者、腹有寒气者、泻肚者、胃结食者,均可饮用,助胃消食,大有裨益。”康熙皇帝这才开始经常饮用。

在当时,即使在西方,巧克力也是价格昂贵的食品,普通人根本别想问津。

(本文写作参考麦克法顿著《巧克力全书》、谢忠道著《巧克力千年传奇》等,特此致谢)

  • 编辑:综合编辑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