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北大清华看什么(一):北大正门朝西有奥秘

  • 2017-04-12 08:23:28
  • 北京旅游网

如今,外地人到北京旅游,尤其是带孩子旅游,北大清华已成为必去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那么,到北大清华去看什么?如果只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走一趟,估计不会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所以,重点在于了解校园里的建筑或者景点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故事。本篇将重点讲述北大校园景观背后的故事。

北大校园又称燕园,包括淑春园、勺园、朗润园、镜春园、鸣鹤园、蔚秀园、畅春园、承泽园等,在明清两代是著名的皇家园林,数百年来虽几经兴废,其基本格局与神韵依然存在。

北大的象征——北大西门

北大西门建于1926年 ,风格古朴,庄严典雅,与颐和园东宫门相似,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西校门为北京大学的正门,坐东朝西,为古典三开朱漆宫门建筑,高不超过八米。西校门处于北京大学的主轴线起点位置,是进入北大领略风光的最佳入口。西校门内是一座精心雕镂的石桥。正对西门的是校园的主要建筑,即现在的办公楼,其间空地上还耸立着从圆明园牵来的两只华表。西校门向西而行,是清代名园鸣鹤园的遗迹,往南的一片绿地和荷塘,是明末画家米万种勺园故址。

西校门作为燕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已成为北大形象的重要代表,也是人们认识北大的重要窗口。经过岁月的洗礼西校门已演变为北大的象征,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北大西门的设计者是美国人亨利?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又译茂飞,1877~1954)。当初绘制校园规划图时,墨菲从玉泉山上的那座塔得到灵感,认为校园的主轴线,就应该指向那座塔,校园的主要建筑和湖,都应在主轴线上,墨菲以玉泉山的古塔作为端点,向东延伸作为校园的主轴线,由此确定了西校门的位置。这样他就一反北京坐北朝南的传统,设计燕园的主校门面朝西布置。

西校门在燕京大学时期是燕园唯一的正门,当时门正中悬挂着由蔡元培先生手书写的“燕京大学”四字匾额。1952年,北京大学迁入燕园以后,门正中换上了北京大学四字匾额。“北京大学”四字是毛泽东主席在1950年应北大学生会请求的亲笔题字放大而成,与红色的校门浑然一体。

西门内的华表

由西大门经石拱桥东进,沿主轴线布置在两侧的是4座九开间庑殿顶白墙红窗红柱的教学楼南北展开,正面贝公楼(大礼堂)用变式歇山顶(和金陵女大礼堂相似。墨菲将歇山顶用在主体建筑上,而庑殿顶用在较次要的建筑上,不合中国传统观念)。楼房均为两层,贝公楼前是草坪,后来在草坪中设华表一对。

这一对华表是北大当年燕大强行从圆明园拉走的。圆明园安佑宫门外,原竖有两对华表,除北大那对外,一对在国家图书馆文津街分馆院内。安佑宫华表为汉白玉石雕,刻蟠龙云气,柱围316厘米,通高约8米,下为八角须弥座,其规制与天安门前华表相仿。1925年,燕京大学的翟博牧师派人跑到圆明园强行支架、起运安佑宫前的两对华表。当时的北郊警察分署署长亲自到现场阻拦也无效。安佑宫两对华表被运走,三根到了燕京大学,另一根则由京师警察厅运往城里,一度被闲置在天安门前。1931年,北平图书馆在北海西岸建文津新馆,才将燕京大学多余的华表和天安门的那根一块搬到了那里。因为搬运时候阴差阳错,两对华表都没成对,现在北京大学和国家图书馆文津分馆的华表都是一根粗一根细。

北大办公楼

北大办公楼建于1926年,曾用名:施德楼、贝公楼。现在楼内还保存着当代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书写的“贝公楼”三个字,这是由1931年燕大毕业生所赠。

实际上施德和贝公都是指一个人,即James White Bashford(1949-1919),中文名曾先后被翻译成贝施德或贝施福。他是汇文大学堂的第二任校长,即后来的燕大前身之一。为了纪念这位对汇文大学堂及燕京大学卓有贡献的学者,燕京大学告竣后,就把这一标志性的建筑取名为“贝公楼”。后来采纳了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建议,赋予中国名称办公楼。

办公楼的设计别具匠心。它体量高大,歇山式加庑殿的屋顶式样与众不同,威立于左右庑殿顶式样的教学楼之中,具有魁首之势。这种主题突出的对称建筑布局,加上灰色筒瓦的大屋顶,红色柱子,白色粉墙,蓝绿色调为主的斗拱彩画,形成了古朴高雅的色调,庄重而宁静的气氛,使人感到这里既不是皇家园林,也不是殿堂庙宇,而是古老的中国书院。在办公楼前的石麒麟、古朴威严的华表,再加上小桥流水、清新秀美的青草绿树,既给人以古典园林的美的享受,又透露着校园的青春气息。

办公楼内,一楼现在是党委和校长办公室各个下属单位的办公室,二楼就是著名的办公楼礼堂。礼堂内有942个座位,内部用宫灯、彩绘装饰,基本色调以红色为主,和北大古朴典雅的整体风格非常一致。办公楼在燕京大学时代是校园中的主楼,当年燕京大学第一任校长司徒雷登就在这里办公,如今这里是北大党委和行政部门的处所。

办公楼礼堂承载了丰富的历史,1935年12月8日晚上,“一二?九”运动前,燕大的学生就是在这里聚集开会,商讨和策划这次著名的爱国运动的。新中国建立后,礼堂里又留下了许多名人的足迹,周恩来总理、江泽民主席、前美国总统克林顿、俄罗斯总统普京、德国总理施罗德、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剑桥大学校长布鲁斯爵士以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曾在这里演讲。校内的重要典礼、仪式、演出活动等等也是在这里举行。现在,礼堂内部的设施已经非常现代化了,就如同北大一样,这是一个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北大办公楼前的石麒麟

北大办公楼前的石麒麟,麒麟高174厘米,另有98厘米高的须弥座。石料坚实,刻工细腻,体态逼真,至今线条、纹样仍十分流畅清晰。这一对石麒麟,原本在圆明园安佑宫门口,早先安置于圆明园大宫门前,刻成时间不晚于雍正三年 (1725年)。乾隆六年(1741年),修建安佑宫时,此石麒麟被移至安佑宫,大宫门则新做铜麒麟一对。 20世纪20年代,燕京大学建校时,这对石麒麟被移至校园中。

北大校园景观的精华“一塔湖图”

北大校园主轴线上原打算在教学楼群正东建教堂,也取中国古典式;后来没有建教堂,而是堆放挖湖取出的泥土,形成土丘。主轴线越过未名湖,其两侧分别为体育馆和水塔。体育馆用庑殿顶,水塔高37米,仿照通州的辽代密檐砖塔——燃灯佛塔,依捐建人的姓名称博雅塔,中空,有螺旋梯通塔顶,除基座外用钢筋水泥建筑。建佛塔于教会校园内是否合适有过争议,因此博雅塔取消了原设计的相轮、塔刹,也没有佛教雕塑。博雅塔与未名湖畔的风景非常协调,后来有人总结校园景观的精华是“一塔湖图”(图指图书馆)。临风待月楼遗址上建校长官邸,燕京大学10周年校庆时,谢冰心教授提议把这栋房子命名为“临湖轩”,立即得到大家的赞同。钱穆教授又提出把门口还未命名的湖称为未名湖。未名湖一带原为乾隆赐给和珅的淑春园,湖上湖心岛是和珅仿圆明园“蓬台仙岛”而建,后也毁于英法联军,画舫只留下基座,及“临风待月楼”遗址。未名湖和六院之间还有四角攒尖的南阁和北阁。

博雅塔

博雅塔建于1924-1925年,位于未名湖东南隅山地上,采用辽代密檐砖塔外形,这样一种在风景区内对构筑物的特殊处理,是使用功能、艺术造型、环境协调三方面高度统一的杰作。

博雅塔的设计参照了通州的燃灯塔,燃灯塔十三级,“高二百八十尺,围百四尺,中空”,博雅塔也是十三级,只不过比燃灯塔小,高仅三十七米,也是中空,有螺旋梯直通塔顶,除基座外全是钢筋水泥文物,设计精良。 唐克阳在《从废园到燕园》一书中这样评价其风格特征——“徒有中国式的外表,但它所摹写的木构细节却非砖砌,而是由混凝土预制的,这座基本实心的密檐宝塔里面没有舍利和经函,却有层层铁塔通往顶端……”

当时,燕京大学校内的文物都是以捐款人的姓氏命名的,博雅塔主要是由当时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晨光的叔父(当时居住在美国)捐资兴建的,所以被命名为“博雅塔”。

博雅塔在建成之初是一座水塔。而今,其水塔这一功能早已弃而不用,反倒是其典雅、古朴的造型,成就了博雅塔独特的文化功能,与未名湖、图书馆一起,成为燕园最著名的文物,位列“一塔湖图”(谐音一塌糊涂)之首。

未名湖的翻尾石鱼

在北大未名湖西侧近岸水中,一尾翻尾石鱼同样也是圆明园遗物。此石鱼原位于圆明园谐奇趣楼南大型海棠式喷水池正中,黄褐色细石精雕而成,鱼身长165厘米,高87厘米,口内喷出水柱,可达十余米。池四周及池内,还有铜羊、鹿、鸭以及石刻花瓶等喷水机关,一齐喷水时,蔚为壮观。如今,红褐色、扬头翘尾的石鱼,已然成为未名湖一景。冬天时,为了防止滑冰的人踩踏石鱼,北京大学会用笼子把石鱼罩起来。

此外,北大校园里还有很多值得参观的地方:蔡元培铜像、李大钊像、塞万提斯像、慈济寺庙门、丹墀、方池、革命烈士纪念碑、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杭爱碑、花神庙碑、梅石碑、乾隆半月诗碑、乾隆御制诗碑、振兴中华碑、三一八遇难烈士纪念碑、静园、镜春园、朗润园、日晷 、石雕五供及石供桌、石屏风、石桥、石狮、米玉墓志铭、赖朴吾、葛利普墓、夏仁德墓、斯诺墓、魏士毅墓、校景亭、钟亭等。

  • 编辑:综合编辑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