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食标签“炸酱面”

  • 2017-07-23 09:22:18
  • 北京晚报

作者: 吴正格

《京兆地理志》记载:“炸酱面,京兆各县富家多食之。旅行各乡镇,便饭中以此为最便。”“京兆”是民国三年(1914年)由清顺天府更名的行政区“京兆地方”,设京兆尹,直隶中央,1928年并入河北省,北京亦包含在其中。

然而,京兆人吃炸酱面,却不是民国时成俗的,而是来自明、清两代的传承。不仅是“富家多食之”,市庶和农家也经常吃。概因京兆自古盛产小麦,农户又种菜养猪养鸡,城里人家也多如此。

明朝初期,尚无“炸酱面”之谓。凡是面条一类,京人习称“温淘”、“冷淘”,这是延续唐宋以来的叫法。“温淘”是用温水过出的面条,“冷淘”是用凉水过出的面条。天凉时吃温淘,天热时吃冷淘。《长安客话》记:明宫皇家每临五月,“吃加蒜过水温淘面”,到了六月以后,“吃过水(冷淘)面”;在民间则有“蝴蝶面、水滑面、切面、托掌面”之称。食肆上出名的面馆,《旧京遗事》里记“刑部街田家温淘得名最久”;《菊隐纪闻》里记“著名一时”的是“顺城门刘家冷淘面”。

“老北京炸酱面”这个称谓的来源和起誉,约在明朝后期。这与开业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的六必居大有关系,因为该店的第一名牌产品是稀黄酱。制酱是酱园生产的基础,酱的好坏,直接决定酱菜的质量。所以六必居在生产稀黄酱方面下足了功夫:专选粒大皮薄的马驹桥产的黄豆,配用一定比例的面粉,经蒸料、堆曲、曲室发酵、泡酱发酵等工艺,再经天然晾晒,以酱香味浓郁,黄褐色,浓度以挂碗为佳。六必居人有句俗话:“蜜蜂来时黄酱成。”意思是稀黄酱做成时,香味甚至能把蜜蜂引来。民间还流传类似竹枝词的赞誉:“黄酱最属六必居,炸酱不会糊锅底,又香又甜吃不够,拌碗面条好福气。”

稀黄酱不仅是六必居制作风味酱菜的原料,也是直接畅销的食品,饭庄酒楼买来作为炒菜、炖肉、炖鱼、拌馅的调料,二荤铺和小吃店则用来做炸酱面了。

清代,炸酱面在北京已成“面魁”。雍正年间在宫中供职的潘荣陛,于乾隆初年退休著书,写过《帝京岁时纪胜》,在“夏至”一节中记道:“夏至大祀方泽,乃国之大典。京师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乃都门之美品。向曾询及各省游历友人……咸以京师之冷淘爽口适宜,天下无比。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京俗无论生辰节候,婚丧喜祭宴享,早饭俱食过水面,省妥爽便,莫此为甚。”可知无论宫中还是民间,吃过水面已成习俗。但过水面是什么浇头?潘未提及。或许是麻酱面、肉卤面、素卤面,但一定有炸酱面。潘说各省游历友人赞京师冷淘“天下无比”,应该不是指面条的煮制成色,而是指浇头。用六必居的稀黄酱制成的炸酱作浇头,或许使外省人有了从未品尝过的新鲜爽口的感觉。

炸酱面盛行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自清入关,满人将嗜面嗜酱的习惯也带到了北京。东北的大酱就与北京的稀黄酱“不谋而合”,后被统称为“京酱”。满人怎么吃炸酱面?载涛、恽宝惠所撰《清末贵族之生活》一文中记:“如吃面条,则以猪肉丁炸酱,(或)猪肉煮汤连肉打卤,加黄花(菜)、木耳及鸡蛋。”这与汉人吃的已无大差异。笔者采访过仿膳饭庄的首席厨师王景春,唠起炸酱面,他大意是说:“炸酱要老黄酱,炸时荤油要猛,多放葱花儿,肉末要七瘦三肥的二刀血脖,炸不大离儿了撒把韭菜末,酱炸好了得油汪汪的,沙愣愣的。吃时撮点辣椒油,拌上青瓜丝,再嚼粒独头紫皮蒜。哎呀,保准撑个肚儿圆……”这也许就是清宫里的吃法吧。

那老北京食肆和民间炸酱面原来是怎么做的?要把握三个关键之处。

首先是面条。和面时,面粉和盐水须投放准确,面团要揉至柔韧,但不软沓,要有弹性而不干硬。揉好后还要饧透。由于饧的过程中,面团会有些回软,因而揉好的面团还得略硬一些,给面团饧后的回软留一点“空间”。切面条时按需要可以切出不同种类——粗条的,老京人称为头路条、二路条或葛条。这类面条,粗的有如毛笔杆儿,稍细的也如筷子,煮出来有嚼头。细面条称为帘子棍、韭菜扁。再细的称龙须面,一般做汤面。还有,和面时热天用凉水,冷天用温水。煮面条时,须旺火、器宽、水多。沸后下入面条,随即搅散,再沸时点入些凉水,复沸时八成就煮好了。煮出来的面条按不同季节,要用开水、温水或凉水“涮”一下,因为煮过的面条较为黏腻,过水后就滑爽了,吃时口感好,且要现吃现煮,不然易坨易软,吃起来就没意思了。

其二是炸酱。炸酱其实是炒酱,得用六必居或者天源的稀黄酱。传统的炸酱种类很多,有肉丁炸酱、大肉丁炸酱、三鲜炸酱、鸡子炸酱、小虾米炸酱、豆腐炸酱、豆腐干炸酱、茄子炸酱、花椒蕊炸酱等。如做肉丁炸酱,嗜肥瘦兼有的要选猪前槽肉,嗜瘦的可选猪后臀尖,都切成黄豆大小的丁。做大肉丁炸酱,则用煮熟的五花肉,丁要切得大些,略小于骰子。做花椒蕊炸酱,花椒蕊是尚未开绽的花椒花苞,有花椒的特殊香味,不仅在酱中提味,也能中和油腻。凡是炸酱,得掌握四点要领:一是用中火,只以葱花炝锅,不宜用姜。炝好锅后,再下所需配料炒透。二是稀黄酱下锅前,需用适量清水澥开,如稀粥状为宜,这样搅炒时不干涩,也易熟透。三是酱下锅后,要立马用手勺不停搅炒,使配料与酱融合,等酱起了蜂窝状的小泡,表面泛油,即已炒透,便可出锅;切不可时间过长,否则酱会稠浓,颜色变深易黑。四是酱吃油,炒时油要大点儿,成品得是黄莹莹、油汪汪、稀稠适度。浇在面条上能被托住,吃时不用筷子搅动,一挑往嘴里送,酱就沾在面条上;随着挑动,碗里的酱都要沾到整碗面条里,咸淡正好、不稠不泻、不多不少,那才是手艺。

三是“面码”。传统“面码”老京人习称“八大样”:生的青瓜丝、水萝卜丝、青蒜末;沸水焯透的有如意菜(豆芽菜)、青豆嘴(带小芽的鲜青豆)、香椿(切末)、芹菜(切末)、白菜丝,还有一碟蒜瓣。也有用去皮的胡萝卜丝、菠菜段(水焯)、莴笋丝、白肉丝、白鸡丝等,均按季节从中选择,一般选四样。若逢喜庆宴客,“面码”要备八种,吃面前还要上四冷碟、四热炒,供饮酒用。当然,这是最讲究的吃法。

清朝民国时期,北京的饭庄酒楼一般不卖炸酱面,吃面要到二荤铺或切面铺。切面铺不是卖切面的,而是卖炸酱面、打卤面的(也卖炒饼、烩饼)。俗话说切面铺专卖“斤面斤饼”,可知卖的是大碗面条,并配小碗干炸酱或肉片卤。但到饭口儿,您听那吆喝声,还是以炸酱面为招牌:“吃面来吧,多来大碗温啦,六个老钱儿小碗干炸酱,新条儿呀!”

scroll

  • 编辑:张晓芳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