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再次诗意解读经典(图)

  • 2017-10-20 09:09:15
  • 京郊日报

首演于2015年的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将在10月21日至24日再次与广大观众见面,为观众献上一部俄罗斯油画般的音乐史诗画卷。

11日,国家大剧院西餐厅内响起动人的乐曲《喀秋莎》,一场围绕俄罗斯文学作品《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对谈活动在这里展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吴晓都、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导演王晓鹰,主演袁晨野参加了此次对谈。三位嘉宾从小说中的题材、故事、人物,畅谈到留存在中国人民心中的俄罗斯英雄主义精神。

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国家大剧院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所作的中国原创歌剧。原著是前苏联著名作家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的小说,小说以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讲述了几个女兵在二战中抗击德国侵略者的故事,讴歌了她们坚贞乐观的性格和勇于牺牲的精神。

吴晓都从文学史的角度为现场观众介绍了此部歌剧原著诞生的背景:“战争文学在前苏联文学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最早的前苏联文学浪潮当中的许多作品就是1941年到1945年战争时期创作的。包括诗人西蒙诺夫1941年的诗歌作品《等着我吧》,以及后来的战争文学《围困》等等,每一次的卫国战争文学新浪潮都给前苏联文学带来新意。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产生了‘前线回来的一代作家’,出现了‘战壕真实派’小说,这既是战斗的民族也是艺术的民族。前苏联著名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鲍里斯·瓦西里耶夫在上世纪70年代影响很大的一部作品。他是一位出生在前苏联时期的军旅作家,在九年级毕业那年不幸遇上了战争,但他勇敢地走上了卫国战争前线。受到前辈作家的感染,瓦西里耶夫受伤回来后也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着力塑造战争中平凡而英勇的女性形象。”

导演王晓鹰介绍说:“在歌剧中,我们动用了很多舞台上的手段去把这种诗意的残酷感和美感交织在一起。包括那些战争的场景、艰苦环境的场景,甚至是女战士沉到沼泽地里的场景,都动用了大量诗化的场面来刻画。我们在对于人性美好赞颂的同时去控诉法西斯,控诉战争的残酷,在文学、音乐的基础上,在一个诗意的氛围里面去做舞台的呈现。”

主演袁晨野则向观众分享了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准尉瓦斯科夫是一个粗人,虽然是一个非常勇敢,很有军事头脑的军官,但这个人又是一个有点古板的职业军人,什么都必须照着条令执行,也不知道怎么跟女人打交道。在一般的歌剧中好像男中音的角色没有这么多喜怒哀乐,但瓦斯科夫这个人物的戏非常多,大概十四五场,穿插了各式各样的重唱、独唱。比如剧中的咏叹调《你们可听到我的呼唤》,是准尉老了以后重新回到战场上寻找那些女兵。他不断地重复着五个女兵的名字,不同的节奏、不同的情感,一遍遍地重复直至最后撕心裂肺地呐喊,是非常动情的演绎。”

  • 编辑:张晓芳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