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哪种番茄酱才能让番茄炒蛋更好吃

  • 2017-11-22 16:50:50
  • 央广网

一则番茄炒蛋的广告刷了屏:一位海外留学生,因为不会做番茄炒蛋,紧急联系在国内的爸妈,手机那一头的父母不顾国内是凌晨,立刻下床进厨开火,为儿子视频直播起来。广告一出,引起好多讨论,有些人批评留学生不自立,不知道自己上网查查菜谱;有些人怀念起自己的留学时光,一道番茄炒蛋佐白饭的日子,简单而满足。我在国外的时候,最不拿手的菜就是番茄炒蛋。炒完之后,红红黄黄还挺好看,可吃起来番茄是番茄蛋是蛋,貌合神离,索然无味。试了几次也是如此,干脆放弃,转攻其他菜式了。

最近读了一位美食博主的文章,她请大厨教授番茄炒蛋的秘方,其中有一条,要在炒蛋之后、炒番茄之前,在锅里放一勺番茄酱,不仅能让颜色好看,还能丰富整个味觉层次。评论里好多人说,因为这勺番茄酱,自己做的番茄炒蛋都升华了。

听了这样的介绍,我当然跃跃欲试,于是上网选购合适的番茄酱。按照美食博主的指示,这个番茄酱,不是蘸薯条的ketchup,也不是搭配意面的tomato sauce,而是tomato paste。可惜的是,在搜索框中输入“番茄酱”,商品往往标着“番茄酱”,英文却是sauce或者ketchup,并不是我要找的paste。

在艰难的搜索中,我最后终于买到了想要的那种番茄酱:浓缩、无添加、纯西红柿制成,尝一口是纯粹的酸。按照菜谱,我又做了一盘番茄炒蛋,终于不可思议地成功了。相比没有番茄酱的版本,这一勺番茄酱真是整盘番茄炒蛋的灵魂所系,能让一盘番茄炒蛋从无趣到有趣,从寡淡到丰富,从平凡到热烈,值得在译名混乱导致的漫长检索中付出的所有努力。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看来做道菜,还要先完成一项正本清源的工作。中文里的“番茄酱”,可以对应英文里三种不同的调料。其中,ketchup是用paste加油、盐、糖炒制的,多用来蘸薯条;sauce则可以在ketchup的基础上加入额外香料,比如洋葱、胡椒、罗勒甚至猪肉牛肉,可以用来烤比萨、配意大利面;paste则主打无添加,没有额外的油盐糖或者其他成分,就是一罐捣成泥的浓缩番茄,是ketchup和sauce的基本原材料。

虽然西餐中以番茄为原料的酱料千变万化,但只要说对了名字,还是能分得清清白白。但这三种调料一进入中文,就找不到恰如其分的表达了。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导致在翻译的时候很难找到严丝合缝的对译,这种现象叫“词汇空缺”或者“语义空缺”。

解决空缺的办法,当然就是填补空缺了,比如造一个新的表达。这就有个先来后到的顺序:大众最熟悉的ketchup,随着肯德基、麦当劳等餐厅的普及,率先拥有了“番茄酱”这个译名;后来者sauce也被叫做“番茄酱”,也有人采用意译+音译的手段,叫它“番茄沙司”。至于paste呢,原本最合适它的名字应该是“番茄酱”,因为它的形态和芝麻酱一类的产品类似。可由于“番茄酱”已经被ketchup占了,paste只好叫“番茄膏”或者“番茄泥”这种不太容易传播的名字了,但也有部分paste坚持叫做“番茄酱”,比如新疆几家有名的生产paste的厂子,都在自己的罐头上印着“番茄酱”。

这样一来,网络店铺、超市货架上那些名字都叫“番茄酱”的产品,很可能并不是一家人,必要的时候还得看英文商品名才能分清。要是这三类产品同时进入中国,大家一定能造出三个更合适、区别更明显、定义更准确的翻译。可是因为时间差的存在,人们在接纳第一种番茄酱的时候,谁知道后面还要第二种、第三种甚至第四种呢?翻译中常有这样的事情,有时候一个中文词对应好几个不同的英文词,有时候一个英文词却有好几个中文词来表达,既不经济也不精准。这样的混乱,只好等下一次规范译名的时候再解决了。

根据考证,ketchup这个词其实来自东南方言中的鲑汁,也就是鱼露。西式快餐中必不可少的ketchup,反而有一个从中国来的名字。而番茄炒蛋这道所谓的国民第一美食,竟然要靠一种中文名还不清楚的调料才能有灵魂。

  • 编辑:崔翠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