芰香风传的荷花市场

  • 2018-05-24 15:13:16
  • 北京日报

百年前,谁为什刹海前海取名“荷花市场”,致使芳名携芰荷香气而风传,吸引着上至王室贵胄下至平民百姓趋之若鹜。又使得每来游览之文人墨客,扬茶烟,避荷亭,写出无数锦绣文章。什刹海,前人之述备矣!

咱北京,要说最大的遗憾,就是缺一条穿城而过、来自源头活水的浩荡大河。但是老北京们都说,没有大河,我们有海呀!有中南海、北海、什刹海……而荷花市场就在什刹海的前海呀!

说“海”

什刹海,原为高梁河古河道之一段,元代名为“积水潭”或称“海子”,积水潭包括今天的前海、后海、西海三海,总面积比现在大得多。当年随着通惠河的通航,元大都经济文化发生了巨变,繁荣富庶、兴旺发达。全国的物资集散于积水潭码头,万宁桥下百舸穿梭,千帆云集。但到元末明初,积水潭上游的村庄人口增加,用水量大增,两岸土地被大量开垦,导致河道淤塞,积水潭来水便逐渐减少。加之明代建的皇城将流经元代皇城东墙外的运河圈入,以保证皇家用水,水路被阻断,通惠河与积水潭的联系也就被切断了。不通航后,积水潭以东的河道渐渐干涸,后来干脆修成了马路。从明清开始,积水潭这一大块水域慢慢转化成贵族、文人游赏的地方,漕运功能已消失殆尽。

开始于上世纪20年代的荷花市场,就位于什刹海前海荷花池西岸,晚清时候移到前海中间的大堤上。国民党政府迁都南京后,荷花市场逐渐败落,终至流于无形。直至1990年,荷花市场才重新开放,由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书写了“荷花市场”名匾,悬挂在前海西街口的牌坊上。

站在牌坊前看示意图,发现图上的什刹海就像一只蜜蜂,前海是它的胸膛,后海是它的胖肚子,而银锭桥就是它的小蜂腰,西面的什刹海体校和东面的地安门大街是它的两翼。盛夏走进荷花市场的垂花牌坊,一条宽阔的步道直通向“海”岸深处。岸边槐树雄壮杨柳依依,魁梧的古槐直探向云霄,古柳却俯瞰水面,一仰一俯之间,错落有致地勾画出前海沿岸高低起伏的曲线美。而靠近长长的西岸便是一片碧绿的“荷花带”,荷叶撑着巨大的碧玉伞蹿得高过人头,盛开的荷花亭亭玉立其间。

在西岸过了游船码头,忽有一栅栏门将路径引入小胡同,名“前海北沿”。与小门正对着的是一个沧桑院落,门前的石碑上刻有“会贤堂”三字。当年它是著名“八大堂”之一,原是清光绪时礼部侍郎斌儒的私第。光绪六年(1880年)前后开设“会贤堂饭庄”,占地3000平方米,大门的门簪上书有“群贤毕至”四个字,可见曾是文人墨客聚会的场所。“五四”运动前后有不少教授在这里探讨过新文化运动。1912年,鲁迅也曾三次来到这里。会贤堂于抗战胜利前夕停业,后为辅仁大学购买作为他用,现为中央音乐学院宿舍。

说荷

百年前,前海就因“荷花市场”而声名鹊起。有位作家曾说,荷在佛教里代表清净无染的美德,崇尚荷花,就是崇尚清净无染。或者说,就是把欲望锁定于内心,自安其安自乐其乐。就如周敦颐,虽是大儒,却深得佛教净心与禅定的要义,因此,一篇《爱莲说》让当时与后世不竭传诵。荷,实在是佛教里的精灵。

荷离不开水,而前海,确是种荷的一方宝地。荷花要在水中种苗,喜欢相对稳定的平静浅水,湖沼、泽地、池塘是其适生地。荷花又喜热,喜爱阳光。在北京,一般5月初萌芽,6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盛花期,七八月是果实集中成熟期,9月中下旬是藕的成熟期。当秋意渐深时,花谢叶衰,便是采藕和莲蓬的季节。再之后呢,便是可深切体味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意境的时节喽。采下的藕雪白,掰开后“藕断丝连”;莲蓬中有莲子,莲子中有绿色的莲子芯儿,它就是种子里的胚。当莲子种下去以后,未来荷的根、茎、叶、花都从这小小的胚发育而成。而这一切条件,前海都能满足。

说荷娇羞与婉约,大半因荷花粉色居多,似美女的容颜,乾隆帝就曾称它为“红拳”。传说乾隆帝下江南微服私访,路过一池塘见荷花正含苞待放,恰似握着红拳,灵感顿生,遂出一上联:“池中莲苞攥红拳,打谁?”贴身文人纪晓岚立马应对:“岸上麻叶伸绿掌,要啥?”上联下联不仅形象逼真,且甚为风趣。吟罢,两人大笑而去。

又有传说称孙中山先生厚爱花卉,尤钟情于荷花。1916年盛夏的一天,孙中山先生从上海去杭州,当地各界人士邀请他前往西湖游览。此时湖中荷花盛开,他在观赏之余,颇被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质而感动,对旁人说:“中国当如此花。”这应是他对新兴中国的殷殷期盼。

说“市”

荷花市场从一进门左手就是一溜儿店铺,大招牌有老字号烤鸭等,小饭馆里也备有快餐。在“蜂腰”银锭桥处,斜街一带商铺更是鳞次栉比,游人摩肩接踵。曾有文章形容说,“酒烟茶肆度曲放歌,画舫游船吟诗作画,如此盛况实乃京杭运河积水潭当年之生动写照。”至今,银锭桥左右仍是繁盛无比,烤肉季、爆肚王、全聚德以及京城著名风味小吃,都在这里扎着根。

北京民俗研究专家金受申先生在《老北京的生活》一书中对荷花市场进行过描写,那原是上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发表在《立言画刊》专栏里的作品,当时专栏的名字叫“北京通”,其记述事物的时代大约是清末民初,皆为他亲眼所见或亲身经历。

他在书中这样写——前海“集香居”前,满植荷花,正面海中有虾菜亭旧址,萑蒲丛生。近西端,长堤横亘南北,堤面宽阔,高柳茂密。民国五年以前,每到夏天,便有人在此设立茶桌,喜享清福的,便可到此品茶闲谈。民国五年以后,开办“荷花市场”,从端阳起,至中元止,召集商人营业,主要为两岸茶棚。茶棚半岸半荷,架以木板的谓之“水座”,茶资较昂。此外有临时饭肆,炮烤涮摊、河鲜棚、冷食棚以至果摊、西瓜摊、豆汁灌肠,食物皆备。更以“八宝莲子粥”为应时小吃。售卖零物的,上自古玩摊、书摊、字画摊,以至玩具、草虫和应时的扇摊。娱乐方面,有落子棚、杂耍棚、书场、相声场、把式场,甚至白云鹏、“老倭瓜”、葛恒泉等也来此献艺,各种行业都近于平民化而且闲游并不收费,所以曾经热闹一时。

他还描写道:“冬天的护城河、什刹海,岸旁常放着许多冰床招揽乘客,在新年正月,坐着冰床,驰骋冰上,虽不用足溜,也很有意思。前几年,我每到2月,常在一溜胡同广庆轩听杨云清说《水浒》,傍晚散书,由银锭桥到德胜门,坐一个来回冰床,然后地安桥上喝上二两白干,也是闲适有趣的。”

而另一位民俗兼红学专家邓云乡则在他的《红楼识小录》里也对前海的“市”这样描写:“几十年前,什刹海、德胜门外鸡头池、菱角坑出产的菱角,并不是极小的,是比江南野菱、小红菱略大一些的两角小菱。生时绿中泛红,煮熟后褐色,吃起来十分鲜嫩,较之江南老菱,一咬满嘴干末子的好吃得多。什刹海荷花市场和会贤堂饭庄卖冰碗和莲子粥,用的鲜菱角,都是这种菱角。”

读着这些文字,真如咀嚼老北京四季的生活,能咂摸出其中的苦辣酸甜。

  • 编辑:崔翠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