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京城名人故居,缅怀伟人

  • 2018-06-29 09:36:56
  • 北京旅游网综合

北京是个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三千多年历史,在滚滚历史长河中,这里出现过许许多多的风流人物。北京给他们的人生增添了色彩,他们也为北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名人故居了。七一建党节,跟随小编访京城名人故居,缅怀伟人,一起擦亮历史文物这张金名片。

1、北京鲁迅旧居

北京鲁迅旧居位于西城区新街口街道阜成门内宫门口二条19号,200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迅与其弟周作人失和后离开八道湾,于1923年8月迁到西四砖塔胡同61号(现砖塔胡同84号)。1923年10月,从朋友处借贷买下了这座宅院,经鲁迅亲自设计,于1924年5月建成,鲁迅一家随后迁入新居,此处也是鲁迅在北京的最后一处住所。鲁迅前往上海后,其母亲及夫人朱安仍居于此。新中国成立后,宅院由其亲属捐献给国家。

旧居整体坐北朝南,是一所典型的北京小四合院建筑。院门辟在倒座房的东南角,经一个短短的通道,进入屏门便是旧居的前院,有南北房各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北房呈凸字形,是用木隔扇隔开的一明两暗的开间。东侧一间为鲁迅母亲的住室,西侧一间为妻子朱安的住房。北房中部后边加建了一间8平方米左右的房屋,是鲁迅的卧室兼书房,俗称“老虎尾巴”,鲁迅称其为“绿林书屋”。南房三间为会客室,东厢房原为女工住房,现设小型图片展,展示鲁迅在此居住时期的日常生活。北房西侧夹道通向后园,园内有一口枯井和花椒树、榆叶梅等灌木。

鲁迅在此生活期间,曾创作了《示众》《孤独者》等作品,翻译了日本文艺评论家厨川白村著文艺论集《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发表了《论雷峰塔的倒掉》等十多篇杂文。此处是至今保存最完整的鲁迅在北京的旧居。1954年,国家在旧居旁修建鲁迅博物馆,1956年对外开放至今。旧居现由北京鲁迅博物馆使用。

地址:西城区新街口街道阜成门内宫门口二条19号

2、北京宋庆龄故居

北京宋庆龄故居位于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后海北沿46号。1982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原为大学士明珠的府邸花园,乾隆年间为和珅别院,嘉庆年间为成亲王永瑆王府花园,后为光绪父亲醇亲王奕譞府邸花园,清末又为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的王府花园。1962年,周恩来下令将花园整饬一新,并在原有建筑的西侧,建了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层楼,成为宋庆龄在北京的居所。从1963年起,宋庆龄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8年,直至逝世。1981年10月中央决定把此处住所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故居”,并对外开放。

北京宋庆龄故居既保留着王府花园的布局和风格,又融入了西方别墅的特点,是一处中西合璧的园林。故居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庭院里前厅有“濠梁乐趣”,后堂有“畅襟斋”,侧厅有“听鹂轩”,东厢有“观花窒”,西厢与新建的主楼相接,抄手曲廊把它们与隔湖相对的“南楼”连接,两侧假山上有“听雨屋”和“箑亭”。

园内有上百年的西府海棠、两百年的老石榴桩景和五百年的凤凰国槐等古树名木。

馆内常设“宋庆龄生平展”和“宋庆龄生活原状陈列”,展示宋庆龄生活、工作的环境。现有文物主要有宋庆龄的手迹、照片等文献资料和个人藏品。每年的1月27日宋庆龄诞辰纪念日、5月29日宋庆龄逝世纪念日,馆方都会组织相应的主题纪念活动。

地址: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后海北沿46号

3、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故居位于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前海西街18号。1988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原为恭王府的草料场和马厩。民国年间,恭亲王的后代把王府和花园卖给辅仁大学,后辅仁大学把此处卖给达仁堂乐家药铺用作宅院。1949年为蒙古人民共和国驻华使馆。1963年10月,郭沫若同志迁居于此,直至1978年6月12日逝世。他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十五个春秋,写下了百万余字的学术论著与诗歌篇章。

郭沫若故居占地7250平方米。故居整体坐西朝东,广亮大门,门额上悬挂一方邓颖超同志题写的“郭沫若故居”的金字匾额,大门外马路对面单建砖照壁一座。大门内一条小径可直通坐北朝南的垂花门前。垂花门内为正房、耳房、东西厢房及后罩房组成的二进四合院。垂花门、正房与东西厢房之间有回廊相接。院中空地处牡丹丛生,树木高大,特别是郭沫若与儿女们当年手植的一株“妈妈树”枝繁叶茂。故居内至今仍保持着郭老生前的陈设。东西厢房为郭老子女们的居室,正房五间为郭老的卧室、会客室、办公室和衣帽间。一排暖廊将前排正房与后院的后罩房连在一起。这里原为郭夫人余立群先生的画室、书房和卧室。四合院西侧一排房屋为郭老存放手稿与藏书的书库。垂花门东侧另有一带月亮门的小跨院。

故居内设的四个展室分别陈列着郭老生前收藏的手稿、书籍、拓片、书画、信函、生活用品等各类文物。

地址: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前海西街18号

4、李大钊故居

李大钊故居位于西城区金融街街道文华胡同24号。2013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大钊于1920—1924年在此居住近4年,期间他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国共合作、领导北方革命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发表各种文章140余篇,参加各种会议120次,陪同会见、拜访各界人士30次,讲演30次。当年,许多青年都曾在李大钊家借住,感受过李大钊师长般的关爱和教诲。中共北方党组织的一些重要会议曾在李大钊的书房内召开。

故居为一小三合院,占地面积约550平方米。有北房3间,东、西耳房各2间,东、西厢房各3间。其中北房东屋为李大钊夫妇的卧室,东耳房为李大钊的长女李星华的卧室,东厢房北间为李大钊长子李葆华的卧室,南间是客房。西厢房为李大钊的书房。

2007年,李大钊故居对外开放。由北京李大钊故居管理处管理使用。

地址:西城区金融街街道文华胡同24号

5、梅兰芳旧居

梅兰芳旧居位于西城区什刹海街道护国寺街9号。2013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旧居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占地112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614平方米,保护较好。院落大门位于东南角,门额上悬挂着邓小平同志亲笔书写的“梅兰芳纪念馆”匾额。一进大门,迎面是青砖灰瓦的大影壁,影壁前安放着梅兰芳先生的汉白玉半身塑像。倒座房为梅兰芳新建,为三明一暗,原为大客厅。二门内有一座木质小影壁。正房三间,面阔9.8米,进深8米,为会客厅和书房。两侧耳房各二间,分做卧室和内书房。东西厢房各三间,面阔9.7米,进深6米。西侧另有一跨院,有西房数间。东厢房是饭厅和厨房,西厢房和跨院房屋为子女们和工作人员居住。

此处为梅兰芳自1950年起直至逝世的寓所。1983年中宣部与国家计委批复将梅兰芳故居辟为纪念馆,并成立了梅兰芳纪念馆筹备组。1985年7月修缮工程竣工。1986年10月27日“梅兰芳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纪念馆室内设施按梅兰芳生前原样设计,陈列着梅兰芳使用过的服装、道具以及大量珍贵的戏曲材料,各种书画作品和国内外人士赠送的纪念品,详细展示了梅兰芳先生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和社会活动。故居所藏剧本多为善本、孤本,包括1965年梅夫人捐献的3万多种珍贵资料,梅兰芳在国际文化交流的业绩资料,以及有张大千“为畹华先生写”画作。

地址:西城区什刹海街道护国寺街9号。

6、程砚秋故居

程砚秋故居位于西城区新街口街道西四北三条39号。1984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程砚秋先生在京住所有十余处,其中西四北三条39号(原西四牌楼北报子胡同18号)是他居住时间最长的一处居所。程砚秋先生自1937年至1958年逝世,在这里生活了二十一个春秋。

程砚秋(1904—1958),满族,北京人,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一。

最初艺名叫程菊侬,后改程艳秋,字玉霜,最后才改为程砚秋,字御霜。程先生自幼家贫卖身学艺,初习武生,后改习青衣,根据京剧传统艺术并经王瑶卿先生指点与自身嗓音特点,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新中国成立后,程砚秋先生历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文联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职,为新中国的文化事业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故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390平方米,由二进院落组成。大门迎面建有影壁一座,前后院分别由月亮门(西侧)垂花门相连。

前院北房四间,是程砚秋生前的会客厅和书房,命名为“御霜簃”。另有倒座四间半,西厢房三间。后院北房三间,东里间的两间原为程先生夫妇的卧室,另有东西厢房各三间。院内房屋由抄手廊相连。院中央为一大天井,左右辟有花坛。此外,另有一个东小跨院,其中有房数间,饭厅设在其中。

故居现为其后人居住。程砚秋生前用的戏装、剧本、图书资料、练功镜、学习和绘画用品、生活用品以及国内外友人赠送的纪念品等都在这里完好地保存着。

地址:西城区新街口街道西四北三条39号

7、茅盾故居

位于东城区交道口南大街后圆恩寺胡同,是茅盾1974至1981年初逝世以前居住的地方。茅盾在北京的故居不止一处,但他人生最后的日子是在这里度过的。和这周围的许多深宅大院相比,这座不大的两进四合院显得太普通了。前面的院子中矗立着茅盾先生的半身塑像,周围的房间则是茅盾生平展览。后院里面所陈列的家具、物品、环境等所有陈设均保持原貌。

茅盾逝世后,故居辟为陈列馆对公众开放。故居内有三个常设展厅,分别展出“茅盾生平”以及茅盾曾用过的物品。展品中包括委任状、代表证、创作原稿、记录手札以及他使用过的钢笔、录音机、印章等,共400多件。

地址:东城区交道口后圆恩寺13号

8、张自忠旧居

张自忠旧居位于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府右街丙27号。2011年被公布为第八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张自忠(1891—1940),字荩忱,山东临清人,著名抗战将领。1911年考入天津法政学堂,1914年从军,先后任西北军团、旅、师长,开封军官学校校长。1931年任二十九军三十八师师长兼张家口警备司令。“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军侵犯长城,二十九军奋起抵抗,张自忠将军率三十八师在喜峰口、罗文峪大败日军。1935年任察哈尔省主席、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兼天津市市长。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化装出走后方,任五十九军军长,在临沂、台儿庄战役中功勋卓著,升任三十三集团军司令兼五十九军军长,后又率部转战鄂西、豫南等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率部在湖北省襄阳、樊城一带驻防。1940年5月16日,在枣宜战役中不幸牺牲于宜城长山西麓的南瓜店的东山岗,时年50岁。1982年4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正式批准张自忠将军为革命烈士。

此院为张自忠将军在1934年购得,1935—1937年在京居住的场所。1948年张自忠将军子女遵照父亲遗愿在此开办“自忠小学”,1949年将军之女张廉云女士将房产与学校移交政府,1950年并入北京小学。1988年恢复“自忠小学”校名至今,校园内立有张自忠将军纪念碑。

张自忠旧居建筑整体坐北朝南,南部原为花园(已拆改),北部为住宅。张自忠将军曾住在中院北房东屋,东西厢房为客厅。住宅共分东西两院,大门位于西院,西院有南北门房、南房、北房、东西厢房,东院有南房、北房和东西耳房。现存房屋共十二处,均为硬山合瓦顶。

现由北京市自忠小学管理使用,保存现状较好。

地址: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府右街丙27号

9、老舍故居

老舍在北京解放前后住过的地方共有十处 , 其中解放前九处 , 解放后一处。位于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的老舍故居,是1950年初老舍由美国归国后购置的,也是老舍解放后居住的地方。直至辞世 , 老舍先生在这里住的时间最长,长达16年,人生成就最辉煌。就在这间小屋子里,老舍写了著名话剧《方珍珠》、《龙须沟》、《茶馆》及《全家福》等。此外还有大量的曲艺、散文、诗歌、论文、杂文以及未完成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一共24部戏剧和两部长篇小说,约400万字。

1999年2月1日,老舍诞辰100周年前夕,老舍纪念馆正式对社会开放。老舍纪念馆对外展示内容:故居原状陈列(北京四合院),老舍的生活与创作展览。馆藏文物包括信件、林风眠水墨雁阵图、黑釉葵花酒壶、硬木小炕桌等。

地址: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

  • 编辑:李蕾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