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中青年艺术季第七回“潘一见中国画作品展”开幕

  • 2018-10-11 00:52:12
  • 恭王府景区官网

2018年9月29日,作为“观照的理想——恭王府中青年艺术季”系列展览的第七个单元,“潘一见中国画作品展”开幕式在恭王府博物馆安善堂举行。原国务院参事室主任陈进玉、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陈晓文、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邱振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金日龙、恭王府展览活动部副主任张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副主编张鹏、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赵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礼宾、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王兵、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教学部主任葛玉君博士、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王晓辉、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基础部主任苏海江、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副教授曹巍、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吴鹏博士、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院长芮法彬、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陈刚、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胡文会、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国能、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范新国、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钟捷、故宫博物馆研究室主任赵国英、故宫出版社绘画编辑部主任朱蓝、《东方艺术·国画》主编杨建国、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院副秘书长张桐瑀、《中国美术报》执行主编王平、中金联创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亚清、荣宝斋当代艺术馆馆长孔燕、中国美术馆研究员邓峰、中国美术馆展览策划部安雪等300余位嘉宾出席了开幕式现场,开幕式由恭王府书画创作与研究中心秘书长、中青年艺术季策展人周望主持。

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陈晓文首先介绍了“观照的理想——恭王府中青年艺术季”项目,他说:“经过一年半的紧张筹备策划,2018恭王府中青年艺术季是特邀国内一流学者担任学术顾问,从未来学角度关注和介入艺术发展的重要中青年艺术家项目。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12位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中青年艺术家参展,潘一见就是其中的重要艺术家。潘一见善于将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相互结合、写生与临摹互为表里,用书画互渗的途径来追求书画同理的精神表现,造诣深厚又品味纯正,体现出超越时空、和谐精神的艺术成果,可以称之为当今中青年艺术家在中国文人书画的优秀传统方向中着力研究与实践、致力创造新时代精神的杰出代表。”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邱振中对潘一见和她的作品评价道:“在当代做艺术的人,第一要有个性,潘一见的个性的显示以一种我们不太熟悉的方式深深地掩藏在外表之下,这是导致她今天或者未来能够取得更重要成功的一个保证;第二她有‘心机’,她对落下的每一笔都进行思考,让思考变成感觉,沉入到身心。所以,一切或许都从她的性格中生长出来。在她的作品中,对笔触的准确、精微的控制,以及从图形深处透出的雅致,都在当下中国绘画的创作中难得一见。潘一见多年来都致力于传统的山水画的不断深入,勤勤恳恳的积累自己的写生和创作,每一次展览里都可以看见她的一点推进,这次主要的推进是她对整个作品的韵味还有空间布局的一种改进,对一个艺术家来说,艺术前行的道路和风格演变是牢牢地镶嵌在整个的艺术历程里,我觉得今天的推进对潘一见是很重要的一步。”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平先生因临时工作安排未能到场,特委托开幕式主持人周望宣读了贺信,“潘一见的山水画从临摹传统经典入手,不但在理论与实践上下功夫,同时在写生与创作上不断深入探索。她参照古人的创作理念与观察方法。师造化与师古人互动,并融汇在其山水画创作中,努力使山水画创作别开生机。近年来她主要致力于书法与绘画,比较研究思考书与画的关系。从她的山水画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她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追寻,对古画古典而优雅的风格的追求,这也是她的山水画创作特点之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发挥以书入画,表现境界与格蕴。以书入画的学习实践过程在于追求书画同源的精神表现,同时更为当下中国画创作中诗书画全面修养及格调作为评价标准进行的有效尝试。”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院长芮法彬从同事的角度分享了他对潘一见的印象,“潘一见是一个在生活上很热情很快乐的人,同时对教学工作又异常严谨。她既有江南女子的灵秀,又有北方女子豪爽,从她的作品中也能看出来。小画灵气精致,大画气势独到。两种矛盾的气息在她的身上却格外和谐。”

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赵国英女士回忆了起她和潘一见的相识过程,“在任故宫出版社的总编辑期间,我曾策划了一套书《故宫画谱》,经过薛永年先生的推荐,我认识了潘一见,她对传统的掌握,绝对是年轻人里的佼佼者。她有着非常深厚的传统功底,对四王以及宋元绘画的研究非常到位,她并不是简单的临摹,是通过自己内心对古人的感悟,包括临摹画法的理解,加上写生和才情,以及书法的造诣,才达到了今天的成就。”

恭王府中青年艺术季学术顾问、潘一见个展项目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教学部主任葛玉君则从三个层次来介绍了潘一见的作品,他说:“作为一名女性艺术家,潘一见可以说是当代水墨领域中一个别样的存在。首先,她的作品一方面对当代保持着一种非常警惕地审视距离,另一方面,又对传统保持着一种静观式的疏离。其次,在当代水墨强调视觉冲击力,强调和社会的互动关系,强调都市化语境之下的状态的时候,潘一见的作品恰恰是向传统来寻找资源,或者是向传统诉诸力量。简而言之,潘一见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是董其昌以来所形成的文化传统,以及这种笔墨程式语言在当下的一种延伸和拓展。与其说她的创作是一种学理且自觉式的反思,不如说是对超验世界的敬畏与感知。”

本次展览共展出潘一见从2004年至今14年间的30件作品。艺术家挑选了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较为完整地呈现来北京求学、工作、生活之后的艺术历程。这些作品大都来自于艺术家赴北京园林、武当太行、河南安徽以及温州永嘉等地的自然山水写生,10余年的时间中,呈现出逐渐由密到疏,由繁到简的面貌变化,尤其是2017年之后的作品,更以少胜多,以无胜有,更显露出大自然的变幻无穷,映照出作者境界的升华与深入。

潘一见认为:“绘画表现的是心灵变化的过程,从这些画作可以看出我的心灵的路程,同时我把水墨山水的创作实践作为一种自我内心调整与反省的路径。”对于自2017年以来作品面貌产生的显著变化,她说,“去年的秋天我在武当山画画时,一直找不到晴天的日子作画,有一天我看到雨中的一处水流的景象,由此我画了一张局部的图,但由这张局部生发出来之后,我突然觉得我可以放弃掉很多东西,不需要把我看到的所有东西都画出来,因为自然是会变化的,它有时候会藏起来很多我们看不见的东西,因此我想表达我们看不见的那部分自然的真实性”。由此诞生了2018年的《无名山》系列,在现场展出后得到了众多师友嘉宾的一致好评。

潘一见说:“这次作品大部分是属于写生的,但我的写生作品实际上是一种对景创作。只不过我不会那么真实的按照自然风光完全真实的样子,会经过自己的加工、调整与取舍,然后按照我希望呈现出来的在心灵中的样子,画出了我心里面的自然山川,像影子一样的一种状态。实际上自然是我的一个载体和舞台,我可以在上面进行发挥,它不是真实的,但又很真实。我的画作是自然山川和我内心互动的结果。”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薛永年在现场观看潘一见的作品之后说:“对中国画的创作,有人先求新,后求好,有人先求好,后求新。潘一见是属于后者的,她非常重视‘好’,重视中国的审美特点和规律。这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书与画的关系。中国书法本身就能表现对自然地认识,轻与重、密与疏、聚集与分散体现的是阴阳对立和宇宙规律,潘一见对此有深层的认识,并形成了自己追求安静之美的品格,追寻大自然静默中的生意;第二,诗与画的关系,潘一见追求的是与中国传统一脉相承的宁静和微妙中的诗情,画的越简练,反而越集中了,画的越清淡,表现的感受反而越鲜明。第三,她从黄公望、董其昌、‘四王’等丰厚的传统中吸取了很多营养,应用到写生中,把写生与传统结合起来,这样既比传统增加了新的内容,同时还有传统的精华,是美的,同时也是有中国味的。”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日龙在采访中说:“这次现场看到潘一见的作品,能看出她在心灵上的一种品质。她的作品是传统的、学术的,却能把观众带进画面里,没有经过很长时间的学术研究的话,是无法深入画面的。从写生小品到条幅创作,好像她一直在与画面对话,在一个个空间之中寻找自己。就像多年的内心修炼一样,通过画面能看到潘一见对艺术梦想的追求。”

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院副秘书长张桐瑀在接受采访时说:“潘一见使用真正纯粹的中国画结构来表现山水画,她的结构不遮不挡,完全露在外面,就像中国园林建筑中的榫卯一样。这样做的前提是线要过关,结构要美,方式要正确,实际上对她来讲,内在的结构与外在的笔墨,是统一的,随着她的心境在流淌,加上她的温婉,能抓住心灵一刹那的颤动,并顺着去延展。她的山水画在当今浮躁的习气之中,能表现的如此静穆和平淡,我想是给予我们当下审美的另一种反驳。”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师张弓与潘一见是研究生同届同学,他说:“潘一见一向非常用功、严谨,在画风上也是南北结合。我们曾在课间或晚自习经常在教室里聊天,她经常会写书法,观摩古人的用笔,今天看她的作品也深深感觉到,她把历代好的行书用笔用到了她的山水绘画之中。这一次展览来看,她的用笔比前几年还要有味道,尤其在转折之间很多勾勒的用笔方法有了很多变化。”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央美术学院书法博士丘新巧看过展览作品后则说:“在探索传统云山的道路上,我认为她走到了更深的位置上。画面上给我们的感觉,更加呈现出氤氲感、云雾缭绕的湿气感以及用笔的通透,这个展览呈现了她目前最好的一个状态,对于我们当下整个对山水画的创作都具有一个标本型的价值。”

9月30日,潘一见还在恭王府博物馆举行了“写生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的作用”公共教育艺术沙龙活动。本次“恭王府中青年艺术季——潘一见中国画作品展”持续至10月3日结束。

(展览活动部)

  • 编辑:盛媛媛(实习)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