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凤然:跨越一甲子的普通话情缘

  • 2018-12-07 13:52:35
  • 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 白波 通讯员 霍腾达 驾车过了京冀交界的金山岭隧道,再向北走30多公里,就到了滦平县城。这是一个位于河谷之中,整洁、安静的小城。不过,在平凡的外表下,滦平却有着不平凡的身世,它有一个足够响亮并且货真价实的名号——中国普通话之乡。

今年79岁的白凤然老人是滦平金沟屯镇金沟屯村人。60多年前的1953年,还在上小学的白凤然经历的一件事,至今还在影响着他和我们所有人的生活。

“我的班主任是学校的教导主任,那天他突然把我叫过去。有两个北京来的人,让我读一些报纸、课文什么的。当时我没什么感觉,他们问啥我就说啥。”后来白凤然才知道,这两个人是当时国家政务院派出的语言文字专家,来滦平是带着重要的特殊使命——为即将被正式定为国家通用语言的“普通话”进行语音采集,而自己正是采集对象之一。

2012年,借助河北省开展方言整理与保护工作的契机,滦平打出了“中国普通话之乡”的文化品牌,并很快得到广泛的认可。众所周知,普通话的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在滦平和当地人交流,会发现无论男女老幼,绝大多数都能讲一口清晰、流利的普通话,并且不像北京话一样带有大量的儿化、省字、尾音现象,令人啧啧称奇。

近些年,滦平“普通话之乡”的名号越叫越响,因为60多年前的那件事,退休在家的白凤然也会时不时接到一些新“任务”。“有个尼日利亚来的叫肯尼迪,我教他唱歌,唱《东方红》;还有个加拿大的,让我教他念课文;新闻联播的李瑞英老师和教育部一位副部长来滦平开普通话相关的会议,我也参加了。”今年9月,白凤然更是登上央视《开门大吉》栏目,讲述自己和普通话的故事。用滦平县副县长孙立侠的话说,白凤然已经成为滦平普通话的代言人了。

滦平人说的是不是最标准的普通话?白凤然经常被人问到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滦平话可能比北京话更接近普通话。“滦平大部分都是满族,我们家就是正白旗的。清朝康熙年间,朝廷把北京周边的一些旗人迁到古北口外进行开垦,我们金沟屯就是那时候从北京密云一带迁过来的旗庄,金沟屯这个名字也是从密云带过来的。当时的北京官话就是满族说的汉语,滦平又正好在北京去避暑山庄的路上,王公大臣活动比较多,这就让滦平话一直受标准北京官话的影响,保持得比较纯正。”

相比之下,北京长期作为国家的首都,各地移民不断涌入,同时受到明朝南京官话的影响,北京话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如大量的儿化、省字和尾音,而没有滦平话那么接近普通话了。

白凤然举例说,北京话说的“地儿”“花儿”“城墙根儿”,在滦平话里都不带儿化音,直接说地方、花、城墙根。不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滦平话也有一些自己的特点,与普通话并非完全一致。“滦平的很多老人还是习惯把‘鹅’说成ne。有一些姓芮和姓蔚的人,一直把自己的姓读成nei和yue,但这两个音在字典上都是没有的。”白凤然说。

白凤然记得,一位英国记者曾问他中国为什么要推广普通话。“推广普通话,方便大家的交流,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老人坦言,60多年前自己被挑出来做普通话的语音采集,就是因为老师觉得自己学习成绩不错。近些年滦平打造“普通话之乡”,这件事才又被提起来,自己也才不断被人问起当时的情况。“当年语言专家除了来滦平,还去了很多别的地方。他们就是想找一下哪儿的话最接近普通话,不是说想把哪儿的话完全当成普通话的标准。”

“我当了一辈子语文老师,就是教语言的。这些年有一些新的接触,也算是继续为语言文字的推广尽些力吧。”白凤然说。

  • 编辑:方月月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