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旅游网专访中国科技馆副馆长廖红: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引领中国科普事业发展

  • 2018-12-07 17:20:16
  • 北京旅游网

【编者按】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全球著名旅游城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为展现北京各旅游景区风采,让中外游客更深入了解北京景区,全面呈现新时代北京旅游业风貌,北京旅游网即日起对北京各旅游景区(景点)负责人展开系列访谈,以飨读者!

中国科技馆是每个第一次来北京的孩子都应该参观的地方,这里不光可以让孩子玩得开心,最重要的是孩子可以在其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能了解到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科技发展史,以及当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中国科技馆如何做到这一点?中国科技馆的建设发展如何一波三折?中国科技馆如何引领中国的科技馆行业发展?中国科技馆如何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科技?在这里,廖红副馆长一一给出了答案。

北京旅游网:作为国家级综合性科技馆,中国科技馆设有“科学乐园”、“华夏之光”、“探索与发现”、“科技与生活”、“挑战与未来”五大主题展厅,内容浓缩从古至今国内外科技发展成果,众多互动体验项目老少咸宜。在高客流时期(如暑假和国庆黄金周),中国科技馆针对公众参观提供了哪些服务或有效措施,从而给观众营造良好的参观体验?

中国科技馆:中国科技馆在周末、节假日,尤其是国庆节或者暑假,确实客流量比较大。首先,从管理层面,我们有面对高客流的系列预案。从观众买票开始,一直到他参观的整个过程,我们有完整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流程。在人特别多的时候,比如暑假,或者国庆黄金周,我们的一线部门,都会结合自己的业务,为公众做一些特定的服务。同时,各部门主任、主管也都安排到一线岗位,并且还有110名学生志愿者同时提供服务。与观众最直接接触的观众服务部,为应对大人流量时期,现场会增加售票、检票窗口,开通网上售票等其它支付手段,这样使观众减少在馆内排队等候时间。我们还结合观众人群的多样性,为非北京地区的观众做好行李寄存等服务;面向老人小孩,提供轮椅等设施;以及增加展厅和公共空间休息椅等举措。

其次,在后勤保障上,增加展厅卫生环境打扫的频度人次,让垃圾及时得到清理,使公众有一个非常良好的参观环境。在安保方面,均会提前安排,会规划好路线,增加展厅内巡视人手,防止发生意外事件。比如说滚梯,为了防止小孩,特别是夏天的时候孩子穿凉鞋,小脚丫一动都很危险,在滚梯的上下口,都安排专人提醒观众注意安全,家长带好孩子。所以,在高人流量的时候,全馆上下都是统一协调一致行动,给观众提供良好的体验。比如,面对观众单一简单的问题,看似容易回答,事实上一天起码要回答上万次,但每个工作人员包括志愿者都会耐心细致地回答。

上述都是外围服务,中国科技馆核心业务实际是教育服务。每一次高人流量之前,中国科技馆的核心教育部门,都会根据每个假期不同在内容上做精心安排。我们全年都保持每天开展一百场左右的教育活动。尤其是人流量大的时期,我们的服务和教育质量不仅不会降低,反而会更好。特别是暑期和黄金周我们都会安排特定的教育活动,使得全国各地来的观众参观感受会更好。

每年暑期,我们都有夏令营活动;已经连续多年在恐龙广场做小小巴斯服务化学实验,非常受欢迎。今年十一,我们跟中央电视台共同做的快闪——“我爱你中国”活动,引起当时现场观众轰动,我们的工作人员也心潮澎湃,大家都反复观看。一些观众觉得在国庆黄金周这个特殊的节日,在科技馆学习科技的同时,还能培养爱国情感非常好。而且,这种爱国情感和高科技紧密联系,也使大家对新型的科技教育耳目一新。所以说,在大人流量时期,从内容角度看,我们核心的教育和服务两个层面,都有整体的安排,最大程度满足公众需要。

北京旅游网:近两年,科技馆临时展厅里的展览都令人印象深刻,此前的“嗨,科技酷品展”,“镜子世界”,以及目前正在举行的“创新决胜未来”展,都是互动性十足,科技含量十分高。但是,临时展厅里的参观数量明显不如主馆。有没有考虑进一步扩大这些展览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游客来参观这些展览?

中国科技馆:我们馆除了常设展厅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短期展厅。短期展厅会结合我国的一些大事件,或者当年热点事件,选择科技类的做短期科普展览,比如您刚才谈到的《嗨,科技酷品展》等。为了纪念今年的改革开放40年,我们刚刚举办完《创新决胜未来》展。近几年,我们还做了“中国梦、科技梦”系列展览,介绍核能、互联网40年等领域成就。这些短期专题展览是我们馆展览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更新周期短、展示主题灵活、时效性更强等特点,是常设展览的必要延伸和补充,也十分受欢迎。常设展厅25000平米左右,短期展厅才1500平米,衡量观众量,不能仅仅看绝对数量,还要看相对数量。所以从短期展厅的面积占主展厅的面积比例看,短期展厅观众人数与主展厅单位面积参观人数大体相当。但是,怎样更好地宣传它,让它发挥最大的效益,我们也一直在思考。

我们现在每一年的短期展览一是都提前安排,会提前研判下一个年度或下两个年度,国家有哪些重要的事情,科技上可能有哪些重要突破,做到提前谋划。二是为了把短期展览做得更好,我们会不断调整策展方案。早期展览是以我们馆自主研发为主,现在方式非常多样。除了自主研发,我们有合作,有引进,也有交换展。这样让公众能够看到不同机构、不同单位,不同策展思路和理念,最终呈现出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的展览。2017年,共推出8个短期展览,首次通过交换方式引进的《古希腊科技与艺术展》,成为参观的一个热点。今年已经先后推出4个短期展览,包括首次与台湾自然博物馆合作《心智的生物学—脑中乾坤》展览,不仅受到观众欢迎,还吸引很多脑科学专家、研究人员前来观摩。前不久展出的《创新决胜未来》展览和11月份刚刚推出的《榫卯的魅力》展览,都是我们一线展教人员自主研发的精品科普展,是非常可贵的探索与尝试。

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把中国科技馆的短期展览做成品牌,做出特色。概括讲,常设展厅展示基础内容,短期展厅展示快捷灵活、时效性强的内容。有的博物馆馆短期展厅都叫专题展,或者叫特展,它是围绕某一主题做深入挖掘,我们也在向这一方向努力。我们在自身加强这方面的工作的同时,也非常希望媒体多多帮我们宣传。

北京旅游网:2017年9月1日,中国科技馆“馆校结合基地校”签约了200所北京市中小学校作为首批签约校。在合作框架内,中国科技馆将为签约校提供场馆活动、创新人才培养、校本课程开发、科技教师培训、科技馆活动进校园五大方面的服务内容。一年时间过去了,能不能介绍一下,一年来这一工作的效果如何?

中国科技馆:2017年,在总结科技馆20多年馆校合作的基础上,我们把重新梳理和整合了服务内容,根据当前教育的理念和学生、教师、学校的实际需求做了一系列调整,推出了“馆校结合基地校”。2017年9月,我们签约了200余所学校。一年来,场馆教育活动立足“定制化”、“多元化”,陆续推出了“开学第一课”、“百日誓师中考季”等活动,共组织323所学校走进科技馆,累计参与学生10万人次。科技馆进校园需求旺盛,以精彩的科技竞赛、科学表演活动为主要形式,先后为奋斗小学、首师大附中、清华附中等30所学校送去精彩活动,受众约1.5万人次。同时,以新媒体直播为载体,尝试“馆校直播”的服务新方式,将实体科技馆用新的方式带到学校。

怎样让教师利用科技馆资源,开展科学课教育、综合科学实践,是教育部的方向性要求。我们为此做了教师培训。一年来,面向中小学科技教师,我馆共组织6期培训,约570人次受益。培训形式不断创新,既有展厅内公开课,又有专家讲座和教育活动实践等。馆本课程,开创馆校深入合作的新模式,先后为首师大附中的学生们设计了四期多元化的馆本课程,为清华附中的学生开展了生物与物理主题的学年选修课,还正与学校合作开发“大国重器”物理主题学习单和生物医学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依托着力打造的“生物医学未来人才培养计划”,探索馆校共同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不仅在科技馆实验室推出系列实验活动,还遴选出12所基地校的35名优秀中学生参与“亚洲生物医学未来领袖大赛”,组织了2018暑期生物医学全国夏令营。

实际上,作为国家级的科技馆,我们也很注意自身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我们是全国科技馆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单位,其秘书处也设在中国科技馆。在2017年上半年举行的科技馆行业辅导员大赛期间,我们邀请全国五大赛区的若干学校教师一起来观摩。期间,进行了很多科学表演、科学实验,以及展品辅导等。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们在现场看到比赛现场的业务比拼,反响非常好,纷纷表示没有想到科学可以这么讲。

所以在馆校结合领域,一方面我们会以实体场馆为主,做好跟北京地区学校对接的这种馆校合作;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把我们的经验推广到全国各地。一些具体项目,像生物人才培养计划,我们就联合了全国各地的十座科技馆,然后再通过这十座科技馆,跟当地学校建立联系,把中国科技馆的科技教育资源免费提供给当地的中小学。在这方面,我们一直在探索、努力,希望今后做得更好。

北京旅游网:科技馆为了能让尽可能多的全国大朋友和小朋友了解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以来都有开展“中国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中国数字科技馆”、农村中学科技馆等科普服务品牌。请详细介绍一下这几个科普服务品牌。通过何种途径能享有这些科普服务?

中国科技馆:您刚才谈到的这几个科普服务品牌,我们叫做“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这是十八大之后,我们根据中国目前科普工作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提出来的。这一体系是以实体馆为主体,在没有建设科技馆的县域发展流动科技馆,在农村或者是边远地区通过科普大篷车服务。此外,我们还有农村中学科技馆,直接在农村中学利用学校的空余教室,布置小型科技馆,让孩子能够有机会学习到科技。除此之外,我们也依托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网,通过中国数字科技馆这个平台开展科普教育。

所以,我们是把实体科技馆、流动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和数字科技馆联系在一起,打造一个现代中国特色的科技馆体系。

从实体馆层面看,目前整个中国现代科技馆体系是由中国科技馆牵头在全国推进。目前我们国家大陆地区达标的科技馆,所谓“达标”就是展示面积和教育活动的开展都足够,共有192座。2017年,这192座科技馆大概接待观众是5700万人次。

流动科技馆项目2010年开始立项,服务于县级城市,它具备科技馆的优秀展览教育模式和基本功能,采用小型化、模块化的互动展品及其他科普资源,它是在全国尚未建设科技馆的县级行政区域进行流动展出的公益性基础设施。

中国流动科技馆以“体验科学”为主题,通过声光体验、电磁探秘、运动旋律、数学魅力、健康生活、安全生活、数字生活7个主题展区的60件互动展品,与科学表演、科学实验、科普影视相结合,为公众提供参与科学实践的场所,观众可以在这里感受“体验科学”的快乐。中国流动科技馆的展览内容将根据公众科普服务需求变化,不断创新发展。2017年以后还新增机器人、3D打印机、VR眼镜、充气式球幕影院及设备、互动电子显示屏等展项。

8年来,364套流动科技馆,共为中国的1888个县的近9000万县域公众提供了科学教育服务,广受中国公众好评和喜爱,得到了社会各界认可。“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多年的实践证明,通过流动科普资源的循环利用,能够有效弥补科普资源不均衡和不充足带来的科学素养的地区差异,带动基层科普设施建设,加快科学知识及科学观念在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传播速度和覆盖广度,促进公民科学素质薄弱地区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现在已经启动第二轮全国巡展。

科普大篷车项目大概于2000年启动。科普大篷车是通过特殊改装的运输车,运载小型化、模块化的车载资源,为实体科技馆和流动科技馆未能覆盖的乡镇、农村地区的公众提供科学教育服务的公益性流动科普设施。比如在乡镇集市,到了之后车一停,展品搬下来,就可以现场很快地组成一个小型科技展示。截至2017年底,已成功研制出4种车型,共向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含新疆建设兵团,不含港澳台)配发了1445辆科普大篷车,中西部地区配发科普大篷车的数量约占全国数量的88%。

科普大篷车具备机动灵活的特点,极大的满足了基层公众的科普需求,被亲切地称为 “科普轻骑兵”,有力推动了基层科普尤其是农村科普工作的开展。为让乡镇农村地区的公众“看到前沿、看到世界”,从2016年开始,逐步引入了机器人、VR、无人机、裸眼3D等高新技术展品,开展高科技和前沿科普。目前,科普大篷车已形成以基础科学、高新技术、健康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系列展品资源,满足乡镇农村不同人群的需要。截至2017年底,科普大篷车累计开展活动约19.60万次、行驶里程约3423.76万公里、服务公众约2.15亿人次。

中国数字科技馆作为网络平台,更主要的是一个资源平台、传播平台。自2009建成至今,中国数字科技馆从最初的科普资源集成共享平台,逐步发展为综合性网络科普服务系统;既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之一,也是面向公众的科普网站和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的枢纽,引领和促进了全国科普信息化工作。截至2018年7月,中国数字科技馆的科普资源总量达11.9TB,是2010年常态化运行之初的10倍。集成和建设了大量优质数字化科普资源,推动全国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为了顺应互联网发展对科普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中国数字科技馆不断丰富网站功能,发挥互联网+科普优势,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中国数字科技馆与实体馆相结合,成为现代科技馆体系的枢纽,提升了科技馆体系的科普信息化水平。网站每日页面浏览量(PV)大约300多万。借助互联网传播技术的发展,科技馆也增加了很多新的传播手段,像登陆第三方平台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百度等。希望在未来中国数字科技馆能聚焦实体科技馆的信息化建设,将中国数字科技馆建设为智慧型科技馆的依托和平台。构建基于网络的新型交互式学习中心,提升传统科技馆展品的交互功能和展览效果。强化中国数字科技馆的枢纽作用,更好地为现代科技馆体系服务。

《2011年第八次全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2005年调查结果为1.60%),总体来看,农村与城镇、西部与东部的差距较为明显。农村中学科技馆旨在树立中学生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特别是通过科技馆互动体验式的学习,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制作自己的创意作品。通过项目的实施,努力达到“一提升、两促进”的发展目标,即提升农村青少年科学素质,促进科普资源均衡化,促进科技馆展品产业化。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国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兵团)共同筹建539所农村中学科技馆。直接受益基层公众已达206万人次以上,累计投入资金达1.08亿元。其中,在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建成384所,占建馆总数量的71.25%,项目援疆援藏效果显著,在西藏建设79所,实现县级以上中学全覆盖;新疆(含兵团)建设29所。

所以,我们是以实体馆为基础和龙头,统筹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中国数字科技馆和农村中学科技馆,形成体系共同推进,如果把整个科普事业或者说是体系建设比作一个“航母”,那就是涵盖了方方面面,将致力于实现解决我国科普发展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局面。

北京旅游网:为积极响应并落实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实现沿线国家科普场馆互通互联、繁荣发展,2017年11月,中国科技馆还承办了首届“一带一路”科普场馆发展国际研讨会。在这次研讨会上,宣布中国科协将通过“科普中国”和“中国数字科技馆”平台,整合中国科普场馆的展览展品、教育活动、科普影视片等资源,建设科普资源库,无偿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普场馆开放。如今这一工作进展如何?

中国科技馆:“一带一路”是一条由中国提出、惠及世界的合作发展、互利共赢之路。从科普角度落实“一带一路”,实际是民心相通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科普可以提升老百姓素质,在各国都非常受欢迎。在去年召开首届一带一路科普资源会议之后,各项工作都在稳步推进。从去年至今中国科技馆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展”在希腊赫拉克来冬博物馆成功举办,并在今年下半年继续在希腊进行巡展。2018年6月,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首次走出国门,在缅甸进行国际巡展的首站展出,赢得了缅甸政府和公众的一致好评。缅甸国家级教育机构人员亲临现场参加,很多缅甸人表示第一次见到原来科学可以这样解读。我们的辅导员不仅当场进行了科学表演,还培训了他们的老师。今后,中国科协将继续推动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落地实施,还将去泰国、柬埔寨等国家巡展。这种巡展实际也是把中国经验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推广,为这些国家提供科普服务,让周边近邻共享中国科技的发展成果。

今后流动科技馆除了这样的整体展览,我们还有具体的展览,比如,中国近几年航天科技发展非常快,我们也非常重视航天科技领域科普,一方面是普及知识,另一方面也宣传我们中国人的航天精神。今年我们在马来西亚圆顶科学中心展出了6件航天主题展品。这是中国科技馆常设展项首次走出国门,是借助科普合作交流的方式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宣传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尝试。其次,我们对于一带一路国家更多提供的是技术、智力的支持和投入。比如,8月份,中国科技馆受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的委托,派出专家组赴斯里兰卡,为斯里兰卡国家科学中心项目建设提供基础设施与展览规划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受到斯方高度评价。

通过这些交流合作,我们的体会是,科普工作可以作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民心相通的重要内容。中国科技馆将以此作为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契机,继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的合作交流,为当地科普场馆基础设施建设及人员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一份力量。

北京旅游网:今年为中国科技馆开馆30周年。可否谈一下30年来中国科技馆的发展变化以及在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中所发挥的作用?展望未来,对科技馆的发展有何愿景?

中国科技馆:说起中国科技馆的建设历史,堪称是一波三折。最早提出建设是在1958年,由于当时刚刚建国不久,为了建国十年十大工程,科技馆工程就让步了,那时还叫中央科学馆。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1978年上半年召开的科学大会,被誉为“科学的春天”。在那次会议上,茅以升等老一辈科学家提出倡议建设中国科技馆,获邓小平同志亲自批复。后来邓小平同志还为中国科技馆奠基题写馆名。经过长期建设,1988年终于开馆。

今年是我们馆建成开放30周年。在北三环安华桥附近的老馆一期工程在1988年建成开放后,它最大的贡献是把科学中心的理念从国外引到了国内。我们对博物馆的认知,一般都是面对馆藏品“请勿动手”。中国科技馆该建成什么样?立项之后,茅以升先生带着科学家和科技馆早期建设者去国外,主要是北美和欧洲去走了一圈。通过学习,他发现科学中心这种以参与互动体验为主的教育方式非常好,非常适合科学教育。所以他就把这种理念引到了中国。实际上,从全世界范围看,科学中心这一理念是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它也是整个博物馆界发展最快的一支。这种参与体验的这种方式,更易于观众理解科学,观众也更愿意受教育。

二期工程于2000年建成开放。此时正值世纪之交,二期工程最大的贡献是把这种综合性系统性理念,引入到科技馆的建设和发展。以前是注重单一学科的知识,比如物理、化学领域知识。现在则是注重综合性,注重交叉学科的发展。伴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科技馆的建设理念也不断地调整。科技馆发展的第三阶段就是2009年开放的新馆。新馆的建设把最先进的探究式理念、展览和教育同步设计。国外科学中心理念最早是1930年代,大发展则是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到了80年代末引入这一理念。早期我们基本以展览为主,教育做得比较少。新馆建成后,我们就不仅有展览,更注重教育。就像我们刚才谈的每天有一百场左右的教育活动,教育形式也更加丰富,在整个科技馆行业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2013年,我们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就是在我们10万平米的实体馆之外,又通过流动科普设施和网络平台等做科学教育。

综观科技馆开馆30年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主要在以下方面取得了开拓性成果变化:

一是中国科技馆一期工程将世界先进的科学中心理念引入中国,二期工程开创建设大型综合性科技馆的先河,新馆建设在工程建设、内容建设、信息化建设和工作模式探索上为全国实体科技馆的新建和改建提供了高标准的模板和范例。

二是构建了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开创了实体科技馆与流动科普设施、数字化科普等协同发展、形成合力的新局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公共科普服务公平普惠的“中国方案”。

三是开展科普服务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和科技馆人才队伍培养,为全国科技馆行业的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和可持续发展做了大量基础性和前瞻性工作,为整个行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科技馆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科技馆,还需要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多年来,通过科技馆专委会这一平台引领我们各省市科技馆,以及地方馆、县级馆等整体的发展和进步。我们通过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把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推介给一线教育人员,大家形成共识,共同发展;通过全国科技馆展览展品大赛,提升我们最核心的这部分研发能力;通过特效影院专委会,推动特效电影技术教育;通过参观科技展览征文以及夏令营活动,服务于全行业等。

在实体馆没开馆之前,我们就已经走出国门,展览已经传播到海外。我们的《中国古代传统技术展览》在1988年之前,大概1983或者1984年的时候,就已经在加拿大展出了。这一展览把我们中国古代科技,5000年的文明和成就,向外国人进行了展示。到目前为止,古代科技展还一直在国外巡展,现在正在希腊展出。《中国古代传统技术展览》自20世纪80年代起,赴美国、加拿大、希腊等13个国家和地区、23个城市巡展,开启了“走出去”的国际科普实践和国家形象展示,至今发挥着在国际范围传播中国优秀传统科技文化的重要作用。11月1日开展的《榫卯的魅力》,在中国科技馆首展结束后,也会开启国内外巡展之旅!其次,随着中国科技馆的不断发展,我们在科技馆行业相关国际组织也担任了一定职务,发挥了一定作用,比如中国科技馆是亚太科技中心协会年会(ASPAC)最早的发起者和倡议者。这也是我们中国人在科学普及传播方面为全世界做的贡献。

总之,中国科技馆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科技馆,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科普基础设施。通过公共科普设施为公众提供基本的科普服务,是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多年来,中国科技馆在自身发展、行业发展、国际交流这三个层都做了大量工作。谈到对于未来的愿景,面对我们国家各地科学素质不平衡的现状,中国科技馆还有很多路要走。全社会技术在不断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从我们自身而言,也需要跟上时代步伐,为大众提供喜闻乐见的服务,并希望我们一直能行业的引领者,成为中国科技教育的典范。众所周知,教育部目前在大力推动中小学科学实践课,科技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或者说是校外机构,大有可为。我们也借鉴世界范围内的先进理念,像美国在2013年推出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其中包括三个维度的教育,一是科学与技术实践,二是跨学科概念,三是学科核心概念。我们正规教育的核心基本聚焦在学科核心概念。跨学科概念和科学与技术实践这两个方面,就是我们科技馆这么多年一直在做的工作,我们有先期优势,也有相应场地和相应人才。今后,我们将更加充分地发挥中国科技馆在全国科技馆领域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科技馆事业可持续发展,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贡献智慧和力量。除此之外,我们还希望继续向国际社会传播更多我们中国的科学技术,让世界各国和老百姓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科技成就,了解我们人民在科技领域所思所想,真正做到像一带一路倡议提到的“民心相通”,通过科学做到民心相通!

北京旅游网:谢谢廖副馆长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专访,也谢谢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景区(点)分会靳德秀秘书长大力支持,再见!(文/ 张晓芳)

  • 编辑:张晓芳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