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市口丰富胡同19号,老舍故居 “丹柿小院”怀斯人

  • 2019-04-13 13:19:00
  • 北京晚报

两棵柿子树已经发出了春芽,院子里正摆着几盆盛开的花,只是那位爱花、养花的人已经不见。不过,人们似乎并没有忘记他。清明节期间,我走进老舍故居“丹柿小院”,与许多不约而同来这里的人们,为老舍先生献上一朵菊花,缅怀这位带给人们幽默与思考的人民艺术家。

老舍在北京的故居主要有两处。一处位于今天新街口北大街的小杨家胡同8号(此前叫小羊圈胡同)。他在这里出生并且度过了童年时光。另一处是灯市口的丰富胡同19号,这是老舍在1949年后一直居住直至离世的地方,因其内有两株老舍和夫人亲手栽种的柿树而得名丹柿小院。老北京人种树讲究春华秋实,而柿子树寓意 “事事如意”。现在这里也是老舍纪念馆。

“丹柿小院”是一座方正的小四合院,老舍先生从1950年起在这里生活了16年。作为北京人来说,住进四合院是一种享受。一进门,影壁墙上的大红福字,就是当年老舍夫人亲手书写的。院内原样放置一个鱼缸,老舍先生喜欢养金鱼,休息时喜欢在这里看鱼。两棵亭亭如盖的柿子树是当年他和夫人亲手种植的,这个春天依旧绿芽满枝。西边的柿子树下,立着一座先生半身塑像。时值清明,络绎而来的人们手持菊花,凝视片刻后,将菊花放置在塑像面前。菊花是老舍喜爱的花卉,也将其写进了《养花》一文。

这些来纪念老舍先生的游客中,有不少是学生模样。看来,老舍作品的魅力跨越时空,通过课本和书本也影响到如今的年轻人。我还看到留言本上,不少小朋友写下了真情流露的留言。比如一位中学生写道:“后来,那只猫有人爱着。那些花也开在山野,烂漫着。柿子树还在,烟火气依然温暖。您在云上也应该过得很好……”希望这些喜爱老舍文学的孩子们,都能成为一个心灵温暖的人,写出优秀的作品来。

小院的3间北房被布置成客厅,老舍先生曾在这里接待了周总理、溥仪以及巴金、赵树理等名人。客厅简约的陈设显示出老舍井井有条的生活状态。客厅的东面是胡絜青的画室与卧房,墙上则挂满老舍夫人丹青作品,颇得老师齐白石的意境。

西厢房是老舍的书房连卧室,一张书桌面对院子,上面放置着收音机、蘸水笔。日历永远停在了1966年8月23日,这是老舍先生离开的前一天。每天清晨,老舍先生都会按时在院子里打拳锻炼身体,然后在这张桌子上奋笔疾书几千字。《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等作品就是在这里写下的。书桌后面的书柜,是西洋式结构,也是留过学的老舍先生自己设计的样式。卧室里床上摆着扑克牌,老舍先生除了有养花、养鱼的爱好之外,也喜欢摆弄扑克。

院内还有两间房屋被布置成老舍先生的生平陈列室,这里按照年代展示着老舍先生的照片和文献资料,还有珍贵的老舍先生的录音。这其中,我发现了一套录音,是当年老舍先生为欧美人编写的一套学习汉语的教材,老舍先生亲自进行了朗读配音,十分有意思。小屏幕有一套动画片,是以先生的猫——球儿为主人公视角,记述了老舍的《猫》、《北京的春节》等几篇散文。来参观的小朋友们看得目不转睛。

斯人已逝,但在这个小院子里,处处留下了老舍生活的印记:创作、打拳、养花、养鱼、养鸟、写字、种树,过年……将情趣融入生活,展示了一个住四合院的老北京人,对生活的热爱。如今,人们没有忘记他,同时也分享着他留下来的美好。傅洋

GO提示

老舍故居位于灯市口丰富胡同19号,地铁5号线灯市口站出A口步行800米。周二至周日开放,免费参观。

制图 冯晨清

  • 编辑:李蕾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