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十三陵:为什么自成祖后的皇帝陵墓都在北京?

  • 2019-10-10 17:16:02
  •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最早营建的长陵至今已历600多年,最后营建的思陵距今也有300余个春秋。历史与现实之间文化的差异,以及历史信息的流逝,给人们全面了解十三陵造成了一道宽宽的鸿沟。于是,人们在惊叹这古帝王墓葬群的宏伟壮观之余,又愈觉得她非常神秘。中外游客把这神秘的地方当作旅游休闲的佳地,也把它当作了解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一个窗口。

“话说十三陵”,将以全新的视角向大家普及明朝历史文化知识。小编将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带你了解明朝这个神奇而又富有魅力的朝代,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明十三陵!

为什么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建在南京而自成祖以后的明朝皇帝都葬在北京郊区?

这与明朝都城位置的变迁有关。因为按照古代的习俗,皇帝陵墓一般都建于都城附近,这样不仅便于后世嗣帝拜谒祖先陵寝,而且也便于对陵寝的管理和保卫。朱元璋创建明朝后于洪武八年(1375年)定都南京(时称“京师”)。所以,他的陵墓——孝陵也建在了南京城附近的钟山脚下。

明朝第三帝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被封燕王,镇守北平(即北京)。太祖朱元璋去世后,因皇太子朱标早逝,遂由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为防止诸王拥兵篡位,采纳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的意见,采取削藩措施。

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八月到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有周、 湘、齐、代岷五位亲王的爵位被削除。朱棣见削藩就要轮到自己头上,便以朱元璋所定祖训中有“朝无正臣,内有奸道,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为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打起“靖难”(意思是为皇帝解除危难)旗帜,举兵南下。

经过四年的激战,朱棣打败了建文帝,在南京称帝。由于朱棣是篡权得帝,其骨肉相残的行径有悖于封建正统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尽管他找了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为自己辩解,但“得罪于天地祖宗”的不安心理使他在南京的皇宫中生活总有一种难以解脱的心理压力。再加上建文帝的一些旧臣心里还在怀念建文帝,甚至想刺杀朱棣,为建文帝报仇,因此朱棣即位后就有迁都北京(原称北平,永乐元年正月朱棣下诏升北平为北京)的想法。

因为北京曾是朱棣做燕王时的封地,以自己的“龙兴之地”为都,不仅可因远离南京而减轻心理压力,还可以利用北京的“王气”为自己的称帝找到有利的依据。这是朱棣想迁都北京的政治原因。另一方面,就军事形势而言,元朝蒙古贵族的残余势力最早在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即退居漠北,但仍有相当的军事实力,且不时南下侵扰,严重地影响着明朝北部地区的安定。由于朱棣称帝时明朝的都城仍是在南京,而南京城地理位置偏处江左,去中原地区颇远,很难控制西北长城沿线的军事形势。

但北京却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它不仅是辽、金、元三朝古都。而且地理形势“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内跨中原,外控朔漠”,如果以北京为都,则具有军事信息可速达京城,便于朝廷组织防御和出击等优势。明朝正式迁都北京的时间虽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但由于朱棣早有迁都的打算,所以,成祖的皇后徐氏去世后,其陵墓便建在了北京郊区。

此后因终明之世北京一直是明朝的都城或中央政权所在地,成祖而后诸帝遂均葬在了北京的郊区。其中, 景泰帝死后以王礼葬于京西金山,其余诸帝均葬在了京北天寿山陵区长陵附近。

  • 编辑:张晓芳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