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泼街”:泼出的水既不扬尘又不和泥

  • 2019-10-14 13:50:49
  • 北京晚报

何大齐 文并绘

我小时候常听大人说“净水泼街,黄土垫道”这句话,后来才明白在老年间,皇帝要出行前,地方官府得先让老百姓把地面整理好,让皇帝出行顺畅。这话也反映出老北京街道的特点——扬尘。那时的北京护林防沙没有,气候又干燥,大风一吹,漫天黄沙。上一趟街回来,一身灰土,家里常备着一个掸灰尘的“拂尘”,就是用一根小木棍,在一头绑上几十块布头,拿它从头到脚,全身拍打,就可以把外面带回家的土拍掉。常记得放学回家一进院儿,妈妈在屋里就喊:“掸土去!”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北京,虽然城内几条主要街道已经修成柏油马路了,但大部分的道路还都是土路,像西四牌楼的马市大街、黄城根等次干道也是黄土一片,小胡同就更甭提了。“晴天三尺土,下雨一街泥”,这是那时北京街道的真实写照,坑坑洼洼,漫天黄沙,灰头土脸,没法遮掩。

针对这种市面道路,当时就有了清道夫,现在叫环卫工人,因为那会儿人为丢弃的垃圾少,所以他们的工作冬天主要是铲冰扫雪,夏天雨后修整泥泞路,而春秋时天燥风大,主要是清水泼街,减少扬尘。他们俩人一组,抬一个必须二人合力才能抬得动的双耳大木桶,在水窝子那里装满水,用两米多长的大木棍穿过水桶上双耳的圆孔,一前一后抬在肩上,晃晃悠悠抬到要泼的土路大街上。开始干活,他俩分上手和下手,上手拿一把藤条编成的长把大木勺,先从水桶中舀一勺水,这一勺水少说也得三四斤重,双手配合着往上一扬,横向一扫,泼出的水既不扬尘又不和泥。别小看这泼水,还真是技术活儿,泼得像天上落雨一样,地皮刚好湿润,面积又呈最大。一条街,技术好的二十桶能泼完,还保证又远又密又匀,刚入行的可能二十五桶也泼不完,地还干一块湿一块的。上手干活的还要看好周围行人,不能把水溅到人身上,如果稍有闪失,路人身上有湿迹,不管有理没理,总得满脸堆笑赔个不是。如果没有涵养和人家争吵起来,这就甭干了,弄不好饭碗就砸了。所以干上手活儿的不但技术好,有力气,还得心眼儿活泛会来事儿,有应付各种意外事情的本领,自然就比下手挣的钱多。据说清道夫早年间都是行伍出身的多,吃官粮,所以发工资叫“关饷”,由国家发钱,上手要是一天能挣一块五,下手只能挣一块钱。

泼街这活儿当年也是北京街头一景儿,闲人站在旁边看热闹。泼得好,技术高还能得到围观闲人的喝彩。

现如今土路在城市里早已没有了,大街小巷都已成了平整的柏油路,洒水车喷着水雾,放着音乐在路面缓缓驶过。看着这有风不起尘,下雨不蹚泥的柏油大道,几十年前舀水泼街的清道夫也在脑海里定格了。

  • 编辑:张晓芳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