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美食街簋街 做好餐厨垃圾分类有新招儿

  • 2019-12-31 09:48:27
  • 北京日报

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备受瞩目。继南锣鼓巷成为全国首个引导游客开展垃圾分类的特色商业街区后,东城区城管委透露,簋街、前门、王府井也将成为新的垃圾分类试点商业街区,探索适合各自的垃圾分类模式。12月19日,记者随北新桥街道办事处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来到簋街,对这条老牌美食街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了实地探访。

细节控

分类名目抬眼见 家家都有四色桶

临近元旦,选择在簋街聚餐、聚会的市民增多,从街面上的热闹程度就可见一斑。北新桥街道办事处及相关部门的“两节”前综合执法检查为期两周,12月19日是这次行动的最后一日,当天下午,记者跟随执法人员走访调查簋街各餐馆的垃圾分类情况。

“垃圾分类不是那么简单的,我也在慢慢熟悉。”在一家炸鸡店门前,商户一边说,一边把一块小黑板挂在了玻璃门上。小黑板的正面写着“正常营业”4个大字,背面贴有一张垃圾分类详细示意图。剩菜、玻璃瓶、废灯泡、包装袋等“杂七杂八”的垃圾该怎么分类,只要参照绿、蓝、红、灰4种颜色就一目了然。商户在用餐区域打扫卫生时,抬眼就能随时“复习”。这名商户说,这张图上标注的垃圾分类方式,是依照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要求制作的,“我先提前做好准备,别等正式实施了还分错抓瞎。”

一进门,城管执法人员、簋街管理服务中心主任谢泽明和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毕成龙直奔后厨。记者看到,这家炸鸡店的后厨空间虽不大,但有标识的四色垃圾桶合理安置其中,为防止油污滴漏,每个垃圾桶内都套上了袋子。从细节上看,在处理餐厨垃圾时,商户做得还比较到位。

离开了这家炸鸡店,执法检查人员随后又去了另外几家餐馆。记者注意到,在被检查到的餐馆中,后厨垃圾桶的设置基本相仿,只不过根据各家餐馆的经营特性,备用的垃圾桶有所区别。比如,一些特色小吃店里,包装袋、餐巾纸消耗量大,商户就会在店里特意多备一个装“其他垃圾”的垃圾桶;而较大的餐馆,则多备了几个餐厨垃圾桶。商户们感慨,簋街的垃圾分类状况一年一个变化,从过去的满街油污到后来的垃圾进桶,再到现在的垃圾分类严格要求,这条街的环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都很支持,现在不是也强调特色经营么,如果最基本的卫生都保障不了,那特色还怎么搞?”

谢泽明告诉记者,在引导商户自觉垃圾分类的过程中,正确规范使用垃圾桶是一项最基本的要求。餐馆的垃圾桶应该用什么型号,簋街管理服务中心根据相关部门要求多次进行传达,商户们都很配合,自行配置了符合标准的分类垃圾桶。在综合执法检查、专项检查、抽查等各类形式的监督工作中,仍使用过去那些混装垃圾桶、无盖垃圾桶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少了。

执法严

地毯式检查 “错”与“误”分明

据了解,此次综合执法检查行动为期两周,除了要排除各类安全隐患外,在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前的过渡期,簋街各餐馆的垃圾分类情况更成为检查工作的重中之重。

谢泽明说,此次综合执法检查工作是一次“地毯式”的行动,簋街沿途涉及的经营门店大约270家,其中120家餐馆都在此次行动的范围内。综合执法检查过程中,与垃圾分类相关的监督部门包括簋街管理服务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北新桥街道城管执法队以及簋街商会。簋街商会虽然属于商户自治组织,但在行动中发挥了重要的协调作用。

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毕成龙介绍说,经初步统计,在为期两周的综合执法检查行动中,共有10家餐馆负责人被城管执法部门约谈,这些餐馆的主要问题是硬件措施不到位、垃圾分类有明显错误、分类意识不强等问题。

“指导为主,警告为辅,以罚作保障。”毕成龙说,目前与垃圾分类相关的执法检查依据,除了现行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外,还包括《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意见》《东城区餐厨垃圾规范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等。在执法检查过程中,首先要看餐馆的垃圾桶设置是否规范,其次要关注垃圾分类效果,各类垃圾是否扔对了,不能只注重形式。最后,要查看各家垃圾分类清运的“三联单”,证实垃圾清运符合流程。对于新开业的餐馆,还要监督其签订餐厨垃圾清运合同。

城管执法部门在综合执法检查过程中,会对垃圾分类操作不够规范的餐馆采取约谈餐企负责人,甚至开出罚单等措施。记者发现,在现阶段的综合执法检查过程中,关于垃圾分类“错”与“误”的判断,是相当分明的。一些餐馆已经实行了垃圾分类,但偶尔会把鸡蛋壳误判为其他垃圾,或把大棒骨扔进了餐厨垃圾桶。

毕成龙说,蛋壳、骨头这些垃圾原本就是垃圾分类初期最容易被搞混的东西,虽然发现这些垃圾被误投,却不意味着餐馆经营者没有垃圾分类意识,执法部门不会以处罚的形式打消他们垃圾分类的积极性,甚至不会上升到警告阶段,而是耐心指导,避免再出错。“是根本没分类,还是误投了,其实一目了然,对于明显没有垃圾分类意识的餐馆,城管执法部门会按照警告、约谈、处罚的办法依次升格。”

有特色

硬件设施标识到位 油水分离装置给力

“如果我们不能以身作则,要求其他商会成员做好垃圾分类是没有说服力的。”郭冬是胡大餐馆的负责人,同时,也是簋街自治组织簋街商会的监事长,对于垃圾分类,他的感触很深。

胡大餐馆1999年便在簋街扎根,到现在整条街上已有4家分店,郭冬粗略统计,“胡大”的客流总量高峰时每天可达六七千人,产生的餐厨垃圾总量每日平均能达到30桶,做好垃圾分类并不容易。在此次综合执法检查过程中,一位负责垃圾清运的环卫工告诉记者,要说整条街上垃圾分类哪家餐馆做得好,胡大餐馆“榜上有名”。

分析其中原因,郭冬总结说,餐馆除了要对员工定期进行垃圾分类的培训,更重要的是店内的硬件设施、垃圾分类标识必须到位,这样通过实践,才能一遍遍强化记忆,避免死记硬背让培训效果打折扣。

12月19日下午,记者随郭冬来到了胡大餐馆三分店,在餐馆后厨记者看到,除了四色的分类垃圾桶,店里还多了一件四方形的金属装置,凡是客人吃剩的食物残渣,都要先放在上面整理,之后才能进入垃圾桶。

郭冬说,这是餐余油水分离装置,用来分离食物残渣中的油污。从簋街的特色来看,整条街上川菜系占了很大比重,麻辣小龙虾、串串、火锅等,这些食物的烹制会用到大量的辅料,还会产生不少油污,这里的餐厨垃圾原本会比其他地方更难处理。

早在2012年,胡大餐馆研发了餐余油水分离装置。郭冬回忆说,当时主要是为了餐厨垃圾清运方便,因为油量过大的餐厨垃圾会很重,光是垃圾桶就不知拖坏了多少个,工作人员身上、大街上弄得满是油污,这个“痛点”一直都困扰着他们。后来,通过餐余油水分离装置的处理,食物残渣中的油污可以过滤掉50%以上。“当时的垃圾分类意识还不是很强,现在结合着垃圾分类要求,这一装置已经改良到了第4个版本。”

在走访其他餐馆时,记者发现,有的餐馆也用上了相同或类似的装置。郭冬说,簋街商会其他成员单位的负责人来店里参观交流时,大家都看好餐余油水分离装置,见此情况,他毫无保留地把供货商的电话分享给了大家,“把这当做什么商业机密就太上纲上线了,在垃圾分类方面,只有大家一起献策才能做好,做出属于簋街的特色。”

效果好

运垃圾用上微信群

到点儿清运不滞留

措施不错,效果如何呢?为了进一步求证垃圾分类效果,记者一直守候到了当天傍晚时分。下午5点,簋街西口南侧便道上热闹起来了,周边餐馆的后厨人员将一个个垃圾桶搬运出来,在便道上整齐码成两排,这些垃圾桶上都标注着“其他垃圾”字样。不多时,垃圾清运车开到了现场,车上的两名环卫工开始忙着将垃圾桶内的垃圾倒入车内。在2017年簋街改造以前,这样有序的场景是不多见的。曾经,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记者曾目击过垃圾被散乱堆放在便道、自行车道上,满地的油污散发着阵阵异味。

谢泽明回忆起那段时光时说,从2017年年底簋街开始整治后,簋街的垃圾清运环节规范了很多。这条街最主要的垃圾类型分为两种,一种是餐厨垃圾,另一种是其他垃圾,这两种垃圾现在严格分类,由不同的环卫车分别清运。不仅如此,在清运过程中也增加了“待清运的垃圾严禁下便道”的要求。

“垃圾车什么时候来,我们看微信群里的通知,然后提前把桶搬出来。”一位餐馆负责人说,沿街各家餐馆和东城环卫的环卫师傅们建了一个微信群,环卫车什么时候到,在微信群里能够第一时间知道,这样垃圾桶滞留在街面上的时间就相应地减少了。

当晚10点以后,记者在簋街继续探访。与下午相比,路面上环卫车出现的频率高了很多。一位环卫工告诉记者,环卫车的密度安排,与簋街的用餐高峰时段匹配,晚间客流较大,所以,晚间的清运次数会更多。从晚上10点至凌晨5点,他会开着环卫车数次往返于簋街与垃圾清运点之间,沿街餐馆的垃圾桶随时发现随时清运。

要成为新的垃圾分类试点商业街区,簋街与前门、王府井相比,面临着更多细节难题要一一攻克。“你看这是餐馆,后面就是居民院落。”谢泽明说,簋街及周边区域住着不少居民,这里是餐馆、居民、游客三种人群的交集地带,三者的垃圾分类意识尚参差不齐。和其他三个商业街区相比,簋街的餐饮企业和居民区交集较多,整条簋街上居民院、居民楼及办公楼多达百处。

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主任任泰山说,簋街沿街餐馆的垃圾分类工作持续至今,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垃圾分类工作落实情况是比较好的,但仍存在提升的空间。现阶段,北新桥街道办事处对簋街的垃圾分类工作,正以三大举措不断推进:首先,要求沿街餐馆百分之百签订餐厨垃圾清运合同;其次,要求尚未完善垃圾分类硬件设施的餐馆尽快完善;最后,要求餐馆做好源头分类。以上措施大多是对餐馆的约束,对居民、游客则更多采用宣传、引导的方式。

记者看到,簋街很多餐馆内外,都增加了垃圾分类宣传示意图以及“光盘行动”、减少一次性餐具使用等宣传标语。任泰山说,簋街每年的游客数可达到500万人次,如今,簋街的餐馆同样也成为了垃圾分类的重要宣传阵地,通过不断宣传,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潜意识深入人心。无论是餐饮企业、居民还是游客,只有大家都开始关心垃圾分类,这项工作的推进才会事半功倍。本报记者 景一鸣 文并摄

  • 编辑:张晓芳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