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美术馆

  • 2020-06-23 08:00:01
  • 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 李博

大山怀抱的怀来县坊口村里,一座村民曾经用了半个世纪的水包,改造成为“最小美术馆”。

钻进美术馆的大门,阳光从头顶的玻璃窗自然散射到圆形的白墙上,一幅幅水墨画和写生环绕在四周,包围着每个参观者。“这画的不就是咱们村里的大黄吗?画得还挺像。”一位村民指着一幅画中的黄狗说道。

建造这座村中水包美术馆的,是笔名凡悲鲁的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孙立军。

与坊口村结缘,还是在两年以前。2018年夏天,孙立军教授师生5人志愿发起公益骑行活动。经过坊口村时,村中独特的村貌和深厚的人文历史深深地打动了他。

不过,当时的坊口村,却是一个即将消失的村庄。由于许多年轻人在外工作,坊口村留守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原本700多人的村庄,那时仅剩下380人。“来到这个村子,走在小路上很难遇到人,村里的空房子坍塌了,能见到的只有年迈的老人。”孙立军回忆道。

当时,坊口村来了一名年轻人,准备在村中开发民宿,但在经营中却遇到了很大困难。“村民不理解,在这样一个山村里搞民宿,能有多少城里人来?又能给自己带来啥好处?”孙立军左思右想,由此产生了用艺术改变山村的想法。

孙立军把目光聚焦到了水包上。村中的水包仅有15平方米,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最初是坊口村村民们打井取水用的水房,因为建成了圆形,像个蒙古包,村民们形象地称之为“水包”。八十年代,村里通了自来水,水包也渐渐闲置了,后来又成了木匠铺。

这样一个曾经见证过坊口村近60年历史的地标建筑,拆了建民宿可以增加收入,但因为凝聚了村民的深厚感情,谁也舍不得拆。最终,孙立军决定在水包里建一座美术馆。

“今后这个美术馆,不仅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村里观光,村民们也能看。”孙立军解释,以前村民们看惯了年画,现在还可以看到艺术家们创作的水彩、素描,从中了解艺术之美,丰富当地百姓的生活。

“建美术馆是件好事儿,得搬!”木匠宋跃文通情达理,很快将木工设施搬离了水包,经过一周时间的整修,水包美术馆建成了。

美术馆建成了,村里有了前来写生的学生,村民们也举起镜头办起了乡村电影节,变化正一个接一个。去年,年久失修的老戏台修缮完成,而就在现在,通往村子的道路也在拓宽中。如今,村里成立了民宿合作社,不仅盘活了村中的老旧房屋,加入民宿合作社的村民还有分红拿,原本村民心里的疑虑也打消了。

去年10月,孙立军团队“凡悲鲁公益组”联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单位共同发起、筹建了坊口村老人公益食堂。村里超过77岁的孤寡老人,不用再自己做饭,每天到了饭点儿直奔食堂,就可以吃到村里“大厨”烹饪的可口饭菜,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今年6月7日,一场公益拍卖会在水包美术馆的大门口展开。枯萎的树根、雨后的春景、守在村口的大黄狗……一幅幅以坊口村为主题的画作亮相拍卖会现场,坐在马扎上的竞拍者纷纷举起自己的号码牌,价格也一路追涨。这次的拍卖所得,将成为老年公益食堂的善款。

  • 编辑:方月月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