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的景泰蓝未了情:父亲成“景泰蓝第一人”,儿子辞“铁饭碗”传承技艺

  • 2020-09-10 13:38:30
  • 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 王广燕

景泰蓝源于欧洲,兴盛于中国,又称铜胎掐丝珐琅,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细腻胜瓷、辉煌胜金,是“燕京八绝”皇家技艺之一,更是紫禁城皇家御用之宝。

工艺美术界公认的“景泰蓝第一人”,便是78岁的张同禄。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泰蓝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从艺六十余载,既精通设计又熟谙制作工序,不断革新创作,多件精美绝伦的国礼均出自他之手。近日张同禄八秩之庆艺术启幕展及两件新作在京展出,张同禄之子、52岁的张氏珐琅传人张旭向本报记者讲述了两代人的景泰蓝未了情。

偶然结缘

开启了“一生一事”的追求

张同禄幼时热爱绘画,曾跟随在故宫工作的邻居在故宫临摹皇家工艺品,对传统纹样和色彩烂熟于心。不过,他与景泰蓝的结缘却是偶然。16岁那年,北京工艺美术工厂(原北京景泰蓝厂)招工,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景泰蓝厂,进厂后,才得知景泰蓝工艺并非简单的在瓶身上作画。

张同禄跟着师傅学习制作景泰蓝工艺品的第一个步骤制胎,就吃了不小的苦头,不仅要用铁锤敲打成形,还要焊成铜胎。“这个行业大家入行后都会被安排到一个班组,跟着师傅只学一门工艺,比如只学点蓝、只学掐丝等,而父亲竟然把所有上百道工序的技艺全学到手了。”张旭说,很多年后,当他自己也走进景泰蓝工厂学习,才发现这门手艺之难,父亲付出的心血之深。

上世纪80年代,张同禄当上了副厂长兼总工艺师。在张旭的年少记忆中,父亲在工厂里忙碌完回家,依然废寝忘食地工作,经常在深夜伏案画设计图纸。“小时候父亲从来没想到今天该买鱼、买米回家,也不记得给孩子们买衣服,心里头全惦记着新产品,母亲操持着家,但我们理解他,从来没有怨言。”张同禄屡屡在景泰蓝创新方面首开先河,让景泰蓝工艺申请到专利,并于1988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在全国景泰蓝领域,能拿到此荣誉的人寥寥无几。

情难割舍

下岗后他毅然成立工作室

时代的大潮汹涌而至,作为国营工厂的北京工艺美术厂,因为体制、人才等原因,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在工厂破产的前几年,张同禄就已发现在厂里真正干活的都是四五十岁的人,年轻人基本上不会做。2004年,这个国内最大的工艺美术厂正式告别历史舞台,昔日热闹的工厂人去楼空,张同禄也就此下岗。

“父亲那段时间的心情很低落,经常喃喃絮语,说还有很多创意没有做出来,这门手艺怎么能断送在他这代人的手中。”张旭说,父亲闲了下来,经常去看画展,却在中国美术馆外遇到了改行理发谋生的工友。“当时父亲听到有人喊他张总,因为之前父亲是总工艺师,厂里的人都是这么称呼他,他回头看见,原来厂里级别挺高的八级工雕刻师,手里拿着理发刀站在街边,心里非常难受。这件事激发了他一定要成立工作室、带着大伙重新做景泰蓝的想法。”

经过市场考察后,张同禄带领曾经一起工作的工友,开设景泰蓝工作室,为老工友提供继续施展技艺的平台。这是第一家以景泰蓝大师命名的工作室。张旭说,父亲要求作品必须在掌握传统核心精髓的基础上体现创新的理念,要么就是造型创新,要么就是纹样创新、色彩创新,或者多种工艺结合的创新。最初,工作室只能通过一些展会来推介产品,在多次尝试后,有文化公司发现这些景泰蓝作品展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创新风格,便尝试推广销售,逐渐有了一定的市场,打响了知名度。

几经拒绝

儿子仍要抛弃“铁饭碗”学艺

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张旭从小也喜欢上了景泰蓝。“刚开始我和妹妹说想学景泰蓝制作时,父亲是不主张我们学的,他知道这门工艺的艰辛,怕我们坚持不下来,半途而废。”张旭说,在看到兄妹俩对景泰蓝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后,父亲开始引导他们学习素描、水彩。在张旭和妹妹张颖20岁左右时,他们曾进入北京工艺美术厂学习景泰蓝制作技艺,但工厂很快就不再景气,两人只得另谋职业。

那时,张旭进入了一家国企广告公司,其中涉及礼品策划设计研发,令他发挥出自己的艺术才干,逐渐成长为总裁助理,但心里还是放不下景泰蓝。“那是2007年左右,我每年都会跟父亲说,想回来跟您帮帮忙,可是父亲经历了这么多坎坷,总是劝我,你得养家糊口,把‘铁饭碗’丢了,以后不知道能不能维持现在的生活。”

直到2010年,张同禄身体抱恙。“这时候父亲的身边没有人不行,我跟父亲说,就让我回来当您的司机、助手,到哪里让我搀着您都行。”面对儿子的恳求,张同禄终于答应了。在父亲的指导下,张旭对景泰蓝技艺的理解日益深刻,后来也成为北京工艺美术大师的一员。

生生不息

一家子的不了情

在两代人的合力之下,“珐琅张”近年来有更多精湛的作品诞生。景泰蓝作品《凤舞九天》被作为国礼送给韩国;景泰蓝作品《和平尊》从160多件作品中层层选拔脱颖而出,最终被选中作为中国政府的国礼赠送给联合国并永久陈列摆放。

如今,张旭与妹妹、妻子都从事景泰蓝技艺传承,17岁的儿子目前还在上学,今年被国外艺术学院录取。“孩子对绘画很感兴趣,他放假的时候,爷爷摆出一张画板让他在上面画一盆花、一套茶壶,他都能静下心来画。”

不过,对于景泰蓝技艺在未来的传承,张旭还是有些忧虑:“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快节奏,真正能踏踏实实学几年技艺不容易。另外艺术院校的课程大多停留在设计上,如果不了解具体工艺制作的原理、汲取不到景泰蓝来自传统皇家的味道,就难以被市场认可。但是,景泰蓝频频被选为国礼,相信这门传统技艺如今已受到了国家的重视,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和父亲一样,张旭也将把景泰蓝当作自己一辈子的追求,期待在父亲的指导下,踏踏实实地做出更多新颖的作品,让景泰蓝继续绽放夺目的光辉。

  • 编辑:张晓芳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