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保定老行当——变戏法儿

  • 2021-06-17 13:19:34
  • 保定文化旅游

说道保定变戏法儿这个老行当,人们一下子就会想到那已经远去的保定“老马号”。在明清时代,保定是直隶省治所,各级官员特别多,那个时候他们多以骑马代步,于是就把总督署东侧开辟成为了养马场所。因为马匹很多,为了便于识别寻找,还把马棚编排了号码,因此保定人就把这个地方叫做了马号,时间久了又称其为“老马号”。“老马号”在清末民初就是保定的一道独特风景,犹如北京天桥市场一样热闹,是一个综合市场,不但货物充足,而且说书的、唱戏的、杂耍的样样齐全。卖艺的五花八门,表演什么的都有,变戏法儿就是其中最能吸引人的一种。

变戏法儿又称“耍把戏”“幻术”,现在称为“魔术”。魔术这一行是从外域传入的,来源很早。《列子·周穆王篇》记载:“周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入水火,贯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虚不坠,能实不碍。千变万化,不可穷极。”这个“西极之国”历来众说纷纭,是指西域的新疆一带,还是更西的外域,现在还没有确切的定论。但可以知道的是,那个时候就有变戏法儿这个行当了。所谓“化人”,就是今天所说的魔术师。“化”的意思是“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因此魔术又被叫做幻术。魔术虽然是从西域传到中国的,但中国古代魔术业供奉的祖师却是吕洞宾。历史上实有其人,名岩,唐京兆人,中举后任过县令。黄巢起义时,他隐居终南山,传说后来得道成仙,号纯阳子,是八仙中的风流神仙。以前,魔术表演多是给宗室皇家献技取乐的,到了宋代,才成为一项民间的大众娱乐,在保定给他们叫“变戏法儿的”。

保定老马号内的戏法有大、小之分:“吞刀吐火”“植瓜种树”“屠人截马”等戏法要有大型道具、多人配合,是大戏法;一两个人随身带些小道具,拉开场子就能表演的,如“仙人摘豆”“金杯入地”“连环解套”“空碗来鱼”等,叫做小戏法。另外,在老保定还有些艺人常常走街串巷,在三五个小童和驻足的行人面前表演。最先练的是手彩,几个小碗,几粒小球来回变换,看得人们眼花缭乱。这个看似简单的戏法,却是传统戏法的基本功。接着,东西越变越大,也越来越神奇,空鱼缸瞬间变出几条活鱼,从大袍子里变出火盆。那时候,老马号的戏法最精彩的是练硬气功,身上绑了好几圈粗铁丝,把接头拧死,先运气,只听一声“嗨”!铁丝断开,身上只有几道红印。最不可思议的戏法是将两个大铁球吞进肚子里,上下跳动还听得见碰撞的响声,他自己被憋得脸红脖子粗,也赢得了周围人们阵阵的叫好声。这时就是收钱的时候了,他不能说话,就一只手向着众人敬礼,一只手拿着自己的礼帽收钱。由于表演的难度大又精彩,赢得了众人的喝彩,看热闹的给钱的人多,给的钱也多。等钱收的差不多了,他便把帽子里的钱放下,再运气向上一顶,铁球不知道从哪里一跃而出,抛过头顶一米多高。当人们看到他吐出的粘液还有血丝,又发出了一阵更响亮的叫好声。

中国第一本关于魔术的专著是明代的《神仙戏术》,记载古代幻术二十多种,可惜此书已经失传。真正中国幻术的集大成者,是清末唐再丰所著的《鹅幻汇编》,此后又出版了《鹅幻续编》和《鹅幻余编》。他还对所有的节目进行分类研究,共有“手法门”(手彩)、“丝法门”(用线拉动变戏法机关)、“彩法门”(道具本身结构机关)、“搬运门”(物体移位法)、“药法门”(类似化学幻术)、“符法门”(画符念咒),为人们展示了戏法精彩的世界。戏法是假的,这是谁都知道的事实,但那神奇的表演告诉我们,生命充满了奇幻、多变和梦想;同时还告诉人们,所有的事情,不都是只像表面上所见到的那样,在各种事像的背后还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戏法作为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它给人们带来欢乐和遐想的同时,也让人们对世界有了别样的认识。

  • 编辑:李慧玲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