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嗨游京城 | 2号线之旅

  • 2021-09-23 10:17:07
  • 北京旅游网综合

国庆嗨游京城,地铁二号线的这些景点都在这儿啦~

前门大街

正阳门俗称前门,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广场南端。自明永乐年间修建以来,历经人间沧桑及风霜雨雪的侵蚀,经过历朝历代不断地维修,得以完整保存,尤为珍贵。正阳门之名取“圣主当阳,日至中天,万国瞻仰”之意。它以庄严雄伟的英姿,向人们展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不屈不挠的宝贵精神。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对社会公众开放。

正阳门原名丽正门,是明、清两朝都城的正南门,因其位于紫禁城和皇城的正前方,亦俗称“前门”,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正阳门是一个包括城楼、瓮城、箭楼在内的完整的防御体系,是中国古代典型的城防建筑,也是北京城门中唯一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城门。正阳门的建筑形式及结构体现了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的艺术风格,展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

前门大街位于北京城中轴线,北起前门月亮湾,南至天桥路口。这里是北京著名的传统市井街区,传统老字号店铺最集中的区域,外地和外国游客们最热衷的文化观光商业街。

交通:2号线前门站

琉璃厂古文化街

上承九五至尊,下接黎民百姓,无论雅老懿少还是达官贵人,无论是一介书生还是社会名流,有时间就会去亲近的地儿,在这数百年时间里非琉璃厂莫属。

这条街也不长,也就一公里左右吧,不过沿街的铺子很热闹,两三个小时也未必能逛完。到这来买文房四宝、古玩字画、古籍碑帖绝对来对地方了!不信,你看~百年老店荣宝斋,位于琉璃厂西街北侧占据北半条街。雕梁画栋的仿古建筑,怎一个气派了得,“荣宝斋”三个字是由郭沫若题写的。

荣宝斋“以文会友”,常有文化名人来此驻足,赏花、品茗、畅谈,经常举办一些内部书法展览以方便大家观摩交流,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的画,都曾在这出售。“木版水印”和“装裱修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家里有什么祖传的字画,可以拿到这来修复装裱。

戴月轩的湖笔名声在外,做工精细,具有“提而不散,铺下不软,笔锋尖锐,刚柔兼备”的特点。

齐白石曾为笔店作画,陈半丁、赵朴初为笔店题写匾额,张伯驹则亲作一首清平乐赞美戴月轩。中华老字号一得阁,就在不远处。他们家的墨汁香味浓厚,浓度适中,四季都适用!文人必备。

交通:2号线和平门站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元明清三代,孔庙和国子监虽是两处不同的建筑群,但实际作用是一体的。它们是皇帝祭祀孔子的场所,也是古代学子的最高学府,是古代教育最核心的一环。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人们能够感受到数千年来文人学子对于至圣先贤的尊敬。

孔庙始建于1302年,当时正是元朝。元朝皇帝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后,在规划元大都的时候,就把孔庙规划在如今的安定门内大街以东、雍和宫大街以西,南临方家胡同的区域,它的最北端紧邻城墙。当年这一整块区域,都是庙学及相关附属之地。

孔庙国子监自元代建立时,就是皇家祭祀孔子的场所,元明清三代皆是如此。皇帝在这里代表国家行礼仪,宣教化,昭文明,流教泽(教化的恩泽)。每逢春秋两季,皇帝都要在这里祭拜孔子,或者是派大臣代他来行国家的祭祀之礼。

国子监街东西向,位于雍和宫大街与安定门内大街之间。形成于元朝初年,明时,国子监街无称,只叫“国子监孔庙”。清乾隆时称国子监,至今未变。虽然街两端的牌楼额坊题曰“成贤街”,却始终不能作为正式地名传播,大多数人都还不知道成贤街就是国子监。1965年称国子监街。国子监街保存着较好的旧京街巷的风貌。因孔庙和国子监在此而得名。1984年定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国子监街是京城现存不多的古老街道之一,巍然耸立的牌楼,夹道的古槐,和两旁的大小宅院、庙宇,古色古香,清幽恬静,古城韵味十足。国子监街是北京仅存有牌楼的街道。街上有四座牌楼,东西街口各一座,额题“成贤街”,国子监附近左右各一座,额题“国子监”。国子监街上还有祀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韩文公祠、始建于明代的火神庙、祀灶王爷的灶君庙。

交通:2号线雍和宫站

雍和宫

雍和宫南北约跨400米,是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雍和门殿,雍和宫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绥成殿等六进大殿和七进院落组成。东西两厢设有讲经殿、时轮殿、药师殿、密宗殿,雅玛达嘎楼,照佛楼,及被辟作文物展室的戒台楼、班禅楼。建筑布局严谨,气势宏伟。寺内石狮、宝坊、殿宇、亭台、楼阁俱全。油漆彩画,金碧辉煌。不仅是中国寺院建筑形式的完整体现,还有汉藏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雍和宫的大经堂——法轮殿,其建筑的顶部既是仿西藏建筑的风格,五座琉璃镏金宝瓶状的天窗顶饰,加强了古刹的神韵更显庄严华美。雍和宫各殿堂供有众多的佛像、唐卡及大量珍贵文物,其中紫檀木雕刻的五百罗汉山,金丝楠木雕龙的大佛龛和十八米高的白檀木大佛成为雍和宫木雕工艺的三绝,以大、奇、精著称。藏品中,有许多是十六世纪以来西藏上层人士、高僧大德进献给皇室和本庙的珍贵礼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这座古庙极为重视,国家领导人曾多次来雍和宫视察,并多次拨款进行修缮。除供信众瞻仰朝拜,更展示其馆藏佛教艺术珍品。这座向世界敞开的藏传佛教寺院,以其神秘、博大、灿烂的文化内涵令人瞩目。

交通:2号线雍和宫站

北京古观象台

北京古观象台上榜“首届北京网红打卡地”。北京古观象台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是明清两代的国家天文台。古观象台台体高约14米,台顶南北长20.4米,东西长23.9米。上设8架清制天文仪器。从明正统初年到1929年止,古观象台从事天文观测近500年,是现存古观象台中保持连续观测最悠久的,它还以建筑完整和仪器配套齐全,在国际上久负盛名。

清制8架铜仪除了造型,花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的传统外,在刻度,游表,结构等方面,还反映了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以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它们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在这里能看到不少古天文仪器。

黄道经纬仪陈列在北京古观象台台顶的西南角,制于康熙八年至十二年(公元1669-1673年),由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监制,仪重2752千克,仪高3.492米,是我国第一架独立的黄道坐标系统观测仪器。外圈正立的是子午圈,两极安有铜轴,用半圆契合,使它固定里面为极致圈,连接在极轴上。距黄极90度,横置着黄道圈,和极致圈相直交,两圈的交点靠近北极者为夏至点,靠近南极者为冬至点。最里面是黄道经圈,用铜轴贯于黄道南北极。支撑子午圈的是一个半圆形云座,座下用两条相背升龙支撑,下接斜十字交梁。

此仪主要用于测量天体的黄道经度和纬度以及测定二十四节气,由于我国历代天文学家对黄道坐标系统并不十分重视。因此,该仪制成后使用较少。

交通:2号线建国门站

钟鼓楼

钟鼓楼是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一组古代建筑,位于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北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钟鼓楼作为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钟鼓楼由钟楼和鼓楼二楼组成,相互呼应,各司其职。

钟鼓楼是中国古代用以司时的公共性楼阁建筑,钟和鼓原本都是古代乐器,以后才用于报时之用。中国古代钟鼓楼起源于汉代,据史籍记载汉代已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制度。唐朝都城长安是一个繁华的都城,其结构实行里坊制,即以里坊为单位,每个里坊围以城墙,在四面或两面设房门,定时开启。而在宫城正门承天门上设置钟鼓,作为全城的司时中心,早晚根据承天门的钟鼓声开启各坊门及宫门。元代在大都城(即今北京)内,也于宫城之北建了钟楼和鼓楼。

北京鼓楼坐北朝南,为重檐三滴水木结构楼阁建筑,通高46.7米。楼身坐落在4米高的砖砌城台之上,东西长约56米,南北宽约33米,台上四周围以宇墙。钟鼓楼作为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是古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见证中国近百年来历史的重要建筑。

鼓楼为古代城市的报时台。清代划每夜为五节,晚八时(戌)曰定更(又称起更或初更);十时(亥)曰二更;十二时(子)曰三更;二时(丑)曰四更;四时(寅)曰五更;五时(申末卯初)曰亮更,即天明之意。定更及亮更,皆先击鼓,后撞钟。而二更至五更则只撞钟不击鼓。击钟鼓时先快击十八响,再慢击十八响,俗曰:“紧十八,慢十八”,快慢相间计六次,共108响。北京鼓楼楼身有上下二个功能层和中间的一个结构暗层,平面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外带周围廊;城台(下层)外显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内部为拱券结构,前后各有三座券门,左右各一券门,南门前有一对石狮。楼台东北隅有一门,门内有石梯69级,由此登临。

钟楼在鼓楼以北约100多米处,原是元代万宁寺的中心阁,始建至元九年(1272年),后来毁于战火。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鼓楼一起重建,成为钟楼,但不久后就再次被毁。清乾隆十年(1745年)奉旨重建,两年后竣工。这次为了防止火灾,建筑全部采用了砖石结构。曾被北京防空指挥部作为办公地,1980年代后誊退。钟楼占地约6000平方米,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通高47.95米。底层基座的四面均有券门,内设75级石阶可上二层的主楼。主楼面阔三间,上有黑琉璃瓦绿剪边覆顶,下有汉白玉须弥座承托,四面分别开一座券门,券门的左右各有一座石雕窗,周围环绕着石护栏。

交通:2号线鼓楼大街站

  • 编辑:宋砚凝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