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长安街上的门与牌楼

  • 2022-01-14 09:18:48
  • 北京晚报

李哲

提起长安街,很多人都知道“十里长街”,其实在明清两代,长安街只是从东单到西单这一段,甚至到了民国,天安门前那段还另有专名(中山路)。因地处皇城要冲,乃是天街御道,虽然不长,却排列着长安门、长安街牌楼、三座门等一系列经典建筑,可谓壮观瞻而严禁卫也。

清乾隆年间的《国朝宫史》卷十一记载:“皇城有天安、东安、西安、地安四门,天安门东为长安左门,西为长安右门,于乾隆十九年,增筑门外围墙,各设三座门。”

民国时长安左门南侧的“履中”牌楼

“龙门”和“虎门”

天安门前的御道天街,是T字形,顺着千步廊向南到大清门,其东西向即为长安街。这里都是高规格的龙尾御道。明代《长安客话》载:进大明门(清改大清门),次为承天之门(天安门),天街横亘承天门之前,其左曰东长安门(长安左门),其右曰西长安门(长安右门)。

天安门前这条横亘的天街,有长安左门、长安右门跨于其上,门内这段,民国时曾专称中山路,门外则是东西长安街,清代这里不是通衢,甚至整个内城都没有东西通衢,长安左门以及长安右门的门外不远处有东、西三座门,都是门禁所在,三座门外还竖有长安街牌楼,上有刻着满汉双文的“长安街”匾额,且有值房设守,民国时去除满文,东边匾额题为“东长安街”,西边的匾额则为“西长安街”。

其实早在明代,东交民巷会同馆的朝贡使臣入朝,就是走东长安街,弘治六年的一道奏折还提及东西长安门外道路损毁,有碍使臣通行和观瞻,亟待修理,建议从砖砌甬道升级为石道。这种甬道在东四、东单一带都存在,早期应该是夯土外包砌大砖,形成高起的甬道,以便利车马,行人走两侧土道。从这道奏折还可以看出,明成祖定都北京才不过八十年,皇城禁地的这条道路,“砖多被人偷盗,或年久破碎,止存土街,旁低数尺,一遇大雨,积水成河。”

从后来东西长安街清末老照片看,长安门外依然没修成石道,十有八九又是“被浮言所阻”,看来皇帝家门前搞点建设也不那么容易。不过毕竟还是要“壮中国之气象,耸天下之观瞻”,当年要是进到天安门前,一般得过长安街牌楼,再过三座门,再过长安门,然后才能到达。这种森严的门禁,给东交民巷的外宾留下了深刻印象。

1860年之后英法等国陆续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好奇的洋人想一睹长安街的情景,还没到牌楼跟前,就被喝止,以至于庚子事变时,他们报复性地在皇家禁地四处游荡,拍照留念,甚至坐在龙椅上摆拍,其实都是这种森严带来的反弹使然。而一旦这种刻意营造并积淀千百年的神秘感被打破,天朝上国的金玉其外被识破,那爬满了跳蚤的华丽袍服就只是奄奄一息古老王朝的裹尸布。但任何一位对文明有敬畏之心的人站在这里时,都会对这种古老、雄伟、壮丽而又充满智慧的美发出由衷的赞叹。

横跨于长安街上的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分别被称为龙门和虎门。传统文化中常提到“左青龙,右白虎”,明清时,殿试张皇榜是长安左门,正应了跃龙门;长安右门正相反,每年霜降前秋审在门内举行,主生杀予夺,所以是虎门。

关于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的历史,有观点认为,这两座门元代就有,可能是“外仪门”,内有千步廊、中书省,它是居于大城官员的通行之门。《明英宗实录》载:“正统元年(1436年)修长安左右门,以年深瓴瓦损坏故也”,此时距明建北京也不过二十年光景,算不得年深日久,有可能这两门明代之前就已经存在。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的南北边,皆连一段皇城墙。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于1952年底被拆除,其北侧相连的皇城墙,于1959年分别向东、西平移了六十多米,应该是当年配合外侧观礼台的建设所做的调整。

值得一提的是,从老照片看,长安左门及长安右门的彩绘同大清门一样,是一字枋心雅伍墨旋子彩画,清末北京城的彩画很奇怪,按道理天安门为龙草和玺彩画,其前的大清门、长安左右门应该是降一等,采用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或者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比较合理,但是这几个门的彩画,用的却是等级最低的、不贴金雅伍墨旋子彩画,可能与它们的砖石材质有关,贴金易剥落。

鲜为人知的公生门和公生桥

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之外约五百米,有东、西三座门,它们分别位于南池子和南长街南口靠外,横跨长安街,于1950年拆除。《日下旧闻考》载:“乾隆十九年,于东西长安门外增筑围墙,各设三座门”。1913年为开通长安街,将此东西三座门改建为红墙、黄琉璃瓦歇山小式顶之三孔券门,仍称东西三座门。在东三座门内,南池子南口西侧红墙脚下,还有一口上好的甜水井,《天咫偶闻》载:“京师井水多苦,而居人率饮之。茗具三日不拭,则满积水硷。井之佳者,内城惟安定门外(满井),外城则姚家井,次之东长安门(注——应指东三座门)内井,再次之东厂胡同西口外井,则劣矣。”这口井的位置,根据老照片推断,应该就在此处红墙前的绿地里。

在长安左门与东三座门之间以及长安右门与西三座门之间的高大南墙上,东公安街(原兵部街)北口以及司法部街(原刑部街)北口,还辟有东公生门与西公生门。除此之外,金水桥东西两侧还有两座桥,分别对着社稷坛和太庙,这两座桥就叫公生桥。

门和桥皆叫公生,缘于它们都是供官员通行的。“公生”一词,语出《荀子·不苟》:“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其中前两句,在古代被当做官场箴规。

据《明英宗实录》,正统元年(1436年)六月,分别建东、西公生门于长安左门及长安右门外之南。近五百年后的1914年,两座公生门被拆除。1916年,在原来两座公生门的位置,分别建了一座水泥牌楼。东公生门原址附近兴建“履中”牌楼,与之对应,西公生门位置建了“蹈和”牌楼。1950年,两牌楼一同拆除,石匾由文化部文物局收存。

与之不远的东西长安街牌楼,则经历了拆除、移建又拆除的命运。东长安街牌楼原位于今王府井大街南口外西侧,西长安街牌楼在府右街南口东侧,两牌楼东西相向,横跨长安街,构造相同,均为木结构三间四柱三楼式。立柱为冲天柱式,不过东长安街牌楼中间立柱比西长安街牌楼要高出一截。长安街东西牌楼的每根立柱两侧均加有戗柱,上世纪五十年代,在经历了民国改水泥牌楼的潮流之后,尤其是1954年1月景德街牌楼被拆后,这两座牌楼是北京城内少有的还保留原样的木制街牌楼。

1954年8月18日,东西长安街牌楼开始拆除,25日拆除完毕。拆下的构件运到陶然亭公园北门内分类保存,其木构件逐一编号并登记造册,瓦件保存完好。1955年,这两座牌楼在陶然亭公园内按原样重新组建。1971年9月,有关方面又将这两座牌楼拆除。2011年,陶然亭公园重新建起两座牌楼。这两座牌楼与原来的长安街东西牌楼在细节上多有不同,其中最大的差异是原牌楼为闷青削割瓦绿剪边,而不是黄琉璃瓦绿剪边。但毕竟是重建了,让人们依稀能够窥见它们当年的雄姿。

  • 编辑: 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