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畿红迹:民心筑堡垒 地道战敌顽

  • 2021-05-06 10:25:36
  • 北京晚报

▌姜宝君

编者按

不管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期间,老百姓为何甘愿奉献,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提供各种各样的支持?

在探访顺义区焦庄户村时,对焦庄户地道战颇有研究的马成,常提到这样一句话,或许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与老百姓的需求是一致的。

每次有敌情出现的时候,八路军战士、共产党员以及干部,都是身先士卒,为了村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正因为如此,根据地的军民们紧密团结在一起,戮力同心,使得星星之火,最终形成燎原之势。

焦庄户如此,道德坑村也是这样。解放战争期间,位于多县交界地带的道德坑村,是一个不足百户的小村落,但村民们却协助冀热察军区后方医院,在三年时间里,共收治解放军伤病员3万余人。

红迹64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

“人民第一堡垒”是怎样形成的

从地铁15号线俸伯站出来,乘车一直往东,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车程,离燕山余脉歪坨山越来越近,山脚下正是此行的目的地——焦庄户村。焦庄户村处于山区与平原的结合部,当年是通往平西、平北根据地的要道。正因为如此,在战争期间,焦庄户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破坏。但是,村民们在党的领导下,与敌人斗智斗勇,为了民族解放,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如今,村里最著名的就是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在纪念馆前面,有一尊独特的雕像:八路军战士猫着腰,眼神坚毅地看着前方。“猫着腰”这个细节,也代表了焦庄户人民在战争中的独特之处:利用隐蔽的地道与敌作战。

猫着腰并不是一种舒服的姿势——在纪念馆里保存的一段原始地道就能体味,当记者走进这段地道,只能猫着腰在里面行走,稍不注意,就会磕到头。在地道的两侧,稍不注意,就是另一条地道的入口,或者是掩体、厨房、会议室、储藏室等设施。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就是靠着这些连绵不断的地道,焦庄户军民以极少的作战伤亡,创造了敌我伤亡对比悬殊的不俗战绩,全村当时800口人,打死打伤以及俘虏的敌人200名,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作家马成,生于斯,长于斯。他的父亲马文藻,是抗战时期焦庄户的第一任民兵中队长。马成从小就听父亲讲述焦庄户的光荣历史,他也将那段历史写进了自己的书里。

1939年夏,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的一支部队来到这里,焦庄户开始撒下红色的种子。部队在村里发展党员,村长马福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马福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中国共产党,村里建立了党支部,抗日活动也逐渐有序开展。

马成说:“焦庄户位置非常特殊,村东南和西南不到一千米的地方,各有一座炮楼,西北五里还有一座炮楼。焦庄户就这样被包在炮楼中间。”为了抵御敌人,焦庄户村民围绕两方面开始做准备,一是加强武装力量,二是修建切合实际的防御设施。1941年春,焦庄户联合周边其他村,建立了20多人的民兵组织。1942年,民兵组织逐渐扩大,成立了民兵中队,与日伪的武装力量展开军事斗争,同时负责保护村庄,押运物资,还经常作为机动力量配合主力部队打击敌人。

焦庄户处于敌人的封锁区,敌人不到二十分钟就能进到村子里,一旦遇到敌情,群众来不及转移,危险不可避免。一开始,为了躲避敌人,村民们藏在白薯窖里,但白薯窖只有一个洞口,一旦被敌人发现就没有转移的余地。1941年春,在村长马福的安排下,村民开始试验将洞打通和延长。几位村民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从村子的西南角挖了一条地道通到村西金鸡河边。地道挖完,村西南角的地道口还未隐蔽,就被突袭村子的敌人发现了,当时正好有两个八路军侦查员在村里,他们很快转入地道,顺利抵达村西的河边,安全脱险。村民认识到地道的作用,开始一段一段地挖地道干线。1943年春,上级和村里研究后,动员全体村民大规模开挖地道。

马成说,当年挖地道是非常艰苦的。由于民兵中的武装力量经常被调去支援前线或保护村庄,留守民兵和年纪大的村民,就成为挖地道的主力。他们在夜晚一镐一镐地刨,妇女儿童连夜把土垫在猪圈、土坑里,或运到村外;地道里需要照明,而村里又没有煤油,就用蓖麻油来代替;镐头用秃了,村民们自己开炼铁炉修补……更关键的是,挖地道没有任何报酬。尽管有诸多不利因素,村民们一直没有放弃,从1941年春一直到1948年年底,焦庄户村民们挖了八年地道,这些地道有延伸,也有修补设施,线路和功能也不断改造升级。在战争中,地道发挥了极大作用。马成用非常质朴的话,解释了村民们坚持挖地道的原因,“地道能保命”。

马成介绍,在修建过程中,地道遭受过几次大的破坏,但都未造成人员的伤亡。特别是1944年,日伪军向地道里施放毒瓦斯,由于当时的地道已极具规模,焦庄户村的地道和周边村庄的地道连起来了,日伪军发现的只是这条地道的一个通气口,地道主体并未受到损坏,而且当时是白天,还有民兵干扰敌人,所以没有造成伤亡。在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也对地道进行过破坏,但在地道里,没有一位村民死亡。

1943年夏,日军驻王泮庄炮楼的一个小队三十余人,准备偷袭焦庄户。敌人在村北的苇塘里埋伏了下来。此时,村里的十几个民兵在马成父亲的带领下,在离苇塘不远的老槐树下训练。发现敌人后,民兵利用地形以及地道的优势,用土枪土炮与日军打了起来。与此同时,村民全部进入地道,安然脱险。经过一番鏖战,村北的民兵居然把这个日军小队击溃了,而且没有一名村民伤亡。这大大鼓舞了村民们的士气。

最令焦庄户村民自豪的要数1948年2月的一次战斗,村民们常称之为“二月激战”。马成的父亲和七叔曾多次讲述了当年的细节。1948年2月28日,国民党13军暂63师、地主武装还乡团等1400余人,一早就包围了焦庄户。全村800多村民都躲避在地道里,经过大半天的战斗,敌人最终退去。躲在地道里的村民,都安然无恙。不过,等他们钻出地道才发现,全村的房子都被敌人烧毁了。马成的七叔回到家,在房屋西北角的残垣断壁中,看见一堆玉米粒正在燃烧,那是留作种子用的玉米粒,火苗散发着绿色的光。七叔后来告诉马成,他一辈子也忘不了那绿色的火苗。

焦庄户经此一劫,几乎没有了生存条件,大家强挺着熬过了难熬的一晚。第二天上午,上级派领导到村里看望村民。领导告诉村民,如果有人愿意搬走,组织负责安排。但焦庄户村民没有一个人离开。马成不无感慨地说,“焦庄户村历来就是这样,屋子都烧毁了,但人心不散,拳头攥得更紧了。”

在这场战斗中,虽然村子的财产受到极大损失,但地道里存放的几万斤公粮,一粒也没有动。不仅如此,面对千余名强敌,焦庄户民兵以牺牲一名战士的代价,消灭敌人五十多人。为此,上级发放了二十多支步枪作为奖励。

如今,在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和村委会之间有一块空地,空地上建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几个大字:“人民第一堡垒”。这是解放战争时期冀东十四分区指示顺义县政府,授予焦庄户村的光荣称号,这是村民们至高无上的荣誉。

红迹65

昌延联合县政府旧址

平北老村展现当年旧貌

延庆区大庄科乡霹破石村,是京郊一个极具特色的古村落。穿行于街巷之中,有不少历经沧桑的老房子,土墙上依然有当年那些鼓舞人心的标语:“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这些标语和斑驳的老屋,记录着一段不平凡的历史。抗战时期,这里曾是昌延联合县政府所在地。

昌延联合县,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平北抗日根据地建立的县级建制,包括昌平、延庆两地交界的山区、半山区和部分平原区。如今,这里依然保留着原始的风貌,县委书记办公室、县长办公室、财政科、公安科、宣传部以及民运部等机构旧址保存完好。走进老屋,烟熏的房梁还能看出岁月的痕迹,利用三间老房屋建成的展馆,常年展出《平北星火之源——昌延联合县史迹展》,供游人参观。

在八十多年前,这里记录了一段悲壮的历史。

日寇占领昌延地区期间,残暴凶狠。据不完整统计,在延庆被日寇残杀的无辜群众达两千多人,烧毁民房两万多间,抢劫粮食,牲畜及其它物资不计其数。

根据冀热察军政委员会提出的“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三位一体的战略部署。1940年1月,钟辉琨率领部队从平西出发,他们冒着严寒,一路上避开敌人的岗哨,向平北挺进。1月5日夜,挺进军到达霹破石村,平北工作委员会宣布成立“昌延联合县政府”,胡瑛为县长。4月,徐志甫到昌延联合县任县委书记。在此之前,八路军曾三进平北,直到这时,才终于在平北建立起一个稳固的革命政权。

新成立的昌延县政府将干部分为四个工作组,分别去发动群众,筹建区级和村级政权。不到一个月,各村都组织起抗日救国会,并组织建立起抗日自卫军(民兵)。县里设自卫军总部,区设大队部。自卫军的主要任务是:站岗、放哨、送信、查路条、锄奸,并配合主力部队开展游击活动。

霹破石村的老党员王怀宽,当年替八路军保管了27石粮食。1石粮食大约重100斤,尽管自家粮食不够吃,王怀宽还是饿着肚子,没有动过一粒军粮。

抗日力量的增多,引起了日伪军的敌视。日伪军开始对昌延地区进行“拉网式”的大规模“扫荡”,企图摧毁这个刚刚建立起来的根据地。由于八路军主力部队撤到外线作战,昌延地区只剩下赵立业率领的10团9连少数部队。县长胡瑛就率领群众一起过着“游击”生活。白天,他们随部队活动,采用游击战术,与日伪军周旋。夜晚,他们就出山筹粮筹钱。

1940年8月上旬,连长赵立业接到命令,要率领10团9连回团部,转移到外线作战。临行前,赵立业认为昌延县形势很严峻,想让胡瑛等人一同撤离。胡瑛说:“我是一县之长,县长不离县,离开不就失职了吗?我不能走。”

8月28日,胡瑛和通讯员程永忠来到窑湾黄土梁的老乡王金喜家。后来徐志甫也来到黄土梁与胡瑛会合。两人在王家的小屋里研究部署部队走后如何开展抗日斗争等问题。不知不觉,两人一直谈到天亮。

第二天清晨,日伪军袭来,胡瑛、徐志甫、程永忠转移到山上,日伪军用机枪扫射,胡瑛倒在血泊之中。徐志甫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举枪自殉。程永忠也坚持战斗到最后,不幸被乱枪射中,三位英雄壮烈牺牲。他们的墓碑上刻着“青史先烈写 红旗后人擎”。(本节作者:贾德勇)

红迹66

冀热察军区后方医院遗址

小山村收治3万伤员

北京版图的正北端,北京市与河北省的交界处,有一个行政村叫道德坑村,隶属于怀柔区宝山镇。这里北邻丰宁县、西接赤城县,是燕山深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山村,从城区开车前往,需要3个小时,路程约120公里。

然而,就在这偏僻隐秘的大山深处,曾建有革命老区冀热察军区的野战医院,救治过3万多名伤员,为解放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村中保留下来一处住过伤员的民房。小院不大,石头垒砌的院墙,门口挂着“医院病房旧址”的门牌。村中间还有座关帝庙,经过修整后已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古庙正名“兴隆寺”,有正殿、耳房、东西厢房,两株高大的古松树遮满整个院子,既隐蔽,又清雅。当时武装班、看护排都挤在大庙内,有时伤员一多,还做过临时手术室。

“全村是医院,家家做病房,人人当看护”,就是当年道德坑村的真实写照。

笔者通过查找资料和采访,了解到当时医院的医护人员不但责任心强,而且医术精湛。最著名的外科大夫叫马克,许多危重伤员,经他医治后,转危为安。在做手术时因缺少麻醉药,他能以极快的速度在无麻醉的状态下完成手术。他用那把神奇的手术刀,从死神手中抢夺回许多伤员宝贵的生命。

医务人员每天都在和死神做斗争。新保安战役期间,一天就送来伤员二三百人。医生工作量很大,每天要做好几台手术,而护理员的工作也就更加繁忙。他们和那些临时从村里找来的帮手一起,不分昼夜地照顾看护伤员。

当时,后方医院医疗点散布在怀柔长城内外好多村庄,重伤员一般都集中到道德坑医院治疗。这些伤病员都是住在老百姓家里。除去医生外,专职护理人员很少,绝大多数护理工作都靠当地人民群众来做。

离休老干部于福桐,当年是四海县4区区委书记,支前时担任担架连连长,说起当年的壮举,他依然激动不已:“1948年平津战役时,我们组织了160人的后方担架连,将前线的伤员经过几十里的山路,抬到道德坑后方医院。那年的春节都是在支前中度过的。”

道德坑村的村民李青春回忆,1947年他刚15岁,家里接收了彭海川、王永路、李叶等五位伤员。受伤战士们看着他家老老小小几口人满满地挤在一铺土炕,心里非常过意不去。可李青春的父亲仍然坚持把正房的暖炕让给这五位伤员,他把家里装杂物的一间简易厢房收拾干净,搭起小土炕,带着一家八口人挤了进去。

李青春老人清楚地记得,当时有一位伤员,伤势很重,他赶紧端来一碗热饭汤,可伤员喝不下去,于是就找来管子,撬开伤员的牙关,用小勺一勺儿一勺儿地把饭汤灌进去。在李青春一家人的精心照顾下,这位伤员恢复了健康,又投入到战斗一线。

道德坑及周边村留村妇女在党支部的领导下,负责为伤员喂水喂饭、拆洗衣被。除此之外,他们还担负着缝军衣、做军鞋等繁重任务。

2013年,为追思和悼念战争年代牺牲的英烈,宝山镇政府在道德坑村东侧山脚下,修建了京郊地区最大的烈士陵园——道德坑弘德烈士陵园,600多名革命英烈长眠于此。陵园内建有牌楼、忠魂亭、烈士纪念碑、烈士墓区、浮雕墙等纪念建筑物。纪念碑两侧是主题雕塑,古铜色浮雕墙和纪念墙上,生动地展现出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附近的几场战役:多伦攻坚战、强攻延庆城、白河阻击战以及土木阻击战等。那些激动人心的场面仿佛让人们亲历着那段浴血抗战、奋勇杀敌的峥嵘岁月。

陵园墓区分为有名烈士墓区和无名烈士墓区两个部分,一排排刻有烈士名字或“无名烈士”的整齐黑色大理石墓碑静卧于此。当年的英烈们长眠在青山脚下、天河岸边。(本节作者:于书文)

补白

徒步抗战小道,寻访红色地标

四月中旬,记者参加了北京日报社组织的编辑记者红色探寻之旅,目的地就是昌延联合县政府旧址。在山花的映衬下,县政府旧址显得格外肃穆。在县长办公室的门口,矗立着胡瑛的雕塑,他面色温和,眼神坚毅,一如他当年面对强敌时的决绝。

我们在此驻足凭吊历史的时候,先后又有几拨游客也来参观。大庄科乡党委宣传委员贾德勇介绍说,大庄科乡还保留着众多红色遗迹。县政府旧址位于一座不高的山上,顺着山道走下去,不仅能感受山水交融的美景,还能看当年隐蔽的抗战小道、昌延县干训所旧址等历史遗迹,这也是一条不可多得的徒步线路。

踏青时节访旧踪,大庄科乡是理想的红色之旅目的地。如果自驾到大庄科乡,推荐从昌平区走昌赤路(从西关环岛沿京银路走几分钟即可驶上昌赤路),它连接昌平与延庆,大庄科乡政府就在昌赤路上,从乡政府到霹破石村有二十分钟的车程。昌赤路正好穿过十三陵景区,被誉为郊区十大最美公路之一。

  • 编辑:张晓芳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