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名医像(8):张仲景

  • 2021-07-26 10:26:18
  • 中国中医药报

据传,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做过太守,期间择每月初一和十五,大开衙门,不问政事,在大堂上为百姓诊病。后来便有了“坐堂行医”的典故。

张仲景虽然医名远播,但《后汉书》《三国志》以及其后的正史中均未为其列传记载。由此推断,仲景在世时可能并不出名。历史上真实的张仲景是什么样的,他又是怎样成为医圣的呢?

长沙太守兼职为医

晋代王叔和撰有《脉经》,其序言中首次提到张仲景:“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之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这是古籍中最早出现张仲景的名字。此后魏晋时期的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言中说:“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这也是关于张仲景较早的记载。魏晋时期,张仲景的著作已经对王叔和、皇甫谧等晋代医家产生一定影响。

张仲景曾经出任长沙太守,这个说法肇始于《名医录》。唐代的甘伯宗曾编撰《名医录》七卷,这是中国最早关于医学人物的传记专著,书中记载张仲景:“南阳人,名机……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也就是说,张仲景不是一位专职医生,他是长沙太守,医学只是他的副业和爱好。张仲景跟随同族的张伯祖学习医术,他的医术很快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近年来,有历史学者进行考证,《后汉书》中所列长沙太守的名单中没有张仲景,对其是否曾经出任长沙太守一职也产生疑问。尽管学界争论不休,但张仲景为长沙太守之说已流传广泛,后世医著中也常用“张长沙”来称呼张仲景。

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中还记载了张仲景为王仲宣诊病的故事,反映出张仲景高超的诊断技术。王仲宣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有一次,张仲景见到年轻的王仲宣,观察后断言他年至四十将出现须眉脱落,眉落半年后会死,故让王仲宣服用五石汤。然而,王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三日后,张仲景见到王仲宣,询问他是否服药,王仲宣糊弄说已服汤药,张仲景认为王仲宣的色候不像服汤之诊,叹息道:“君何轻命也?”尽管如此,王仲宣依然不信,到四十一岁时王仲宣果然眉落,半年而亡。

这则故事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有学者认为故事有一定真实性,王仲宣所患的病应该是“麻风病”。麻风病的典型症状就包括眉落、鼻柱损、肢指脱等,有些麻风病早期无典型症状且进展缓慢,而发作后则迅速恶化,临床上早期常难以及时作出诊断。《后汉书》中也记载王仲宣因“貌寝而体弱”不受统治者重用。“寝”指容貌丑陋。“貌寝”与“体弱”并叙,不能排除其已染麻风的可能性,由于病情轻浅,普通人难以察觉,仅认为其貌不扬而已,但在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张仲景看来,其面貌丑恶是患麻风病所致。

博采众方著《伤寒》

既然张仲景不是专职医生,他为什么要写《伤寒杂病论》?“伤寒”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疾病?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不仅战乱频繁,而且蝗灾、洪灾、旱灾等自然灾害频发,百姓流离失所,造成疫病广泛流行。曹植的《说疫气》记载:“建安二十二年,厉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户户有嚎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生动地展现出疫病流行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张仲景家族也未能幸免,张氏本是一个大家族,有二百余人,不到十年,三分之二的人都死于流行性热病。于是,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深入研究热病,撰写《伤寒杂病论》。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古籍所载“伤寒”与现代医学所说的“伤寒病”不是一个概念。现代医学所说的伤寒(或副伤寒)是指由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而《伤寒杂病论》中的“伤寒”则是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辗转流传的古籍

张仲景编撰《伤寒杂病论》16卷,原书包括“伤寒”和“杂病”两个部分,其中伤寒部分专论多种热病证治,杂病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书成后不久,即因战乱而散佚不全。魏晋时期,太医令王叔和首次对《伤寒杂病论》进行整理,他将原书中伤寒部分析出,整理编辑为《伤寒论》10卷。经王叔和整理后,张仲景关于伤寒的论述得以保存下来。

由于当时印刷技术尚未出现,仅靠辗转传抄,而且一般医生具有保守思想,往往将《伤寒论》视作枕中鸿秘,不肯轻易示人,因此《伤寒论》在宋以前未能得到广泛流传。唐代名医孙思邈也曾感叹道:“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北宋嘉祐年间,校正医书局成立,这是一个专门出版医学书籍的机构。校正医书局于1065年校订刊行了《伤寒论》。随着出版技术的发展,《伤寒论》在宋以后得到广泛流传,医家们研究《伤寒论》蔚然成风。

《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杂病”的部分又是如何流传后世的呢?北宋翰林院学士王洙在馆阁中整理“蠹简”时发现《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该书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方药及妇科内容。王洙发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并非《伤寒杂病论》原本,而是唐宋期间后人对张仲景原书的修改手抄本。于是,校正医书局勘校此书时删去上卷伤寒部分,整理保存了其中杂病和妇科部分,更名为《金匮要略方》流传于世。

至此,《伤寒杂病论》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的形式在宋以后广泛流传,成为后世业医者必修的经典著作。

“医圣”之名的由来

张仲景是什么时候被称为“医圣”的呢?据考证,金代刘完素最早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明确提出“仲景者,亚圣也”,自此仲景开始跻身“圣”的行列。金代医家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药方论》自序中评:“惟张仲景方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实乃大圣之所作也。”赞张仲景为“大圣”。到了明代,李濂著《医史》,该书是现存最早的医史著作,也是为张仲景立传的作品,但书中也只是说“论者推为医中亚圣”。一直到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南阳府丞张三异重修医圣祠时立碑:“先生讳机字仲景……谥医圣,南阳人。”至此,“医圣”大彰于世。后人多用“医圣”对张仲景表示敬意,清代医学家陈修园表达得更为直接:“医门之仲景,儒门之孔子也。” (甄雪燕 王利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李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

  • 编辑:张晓芳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