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传奇】有别于“八旗子弟”的溥儒

  • 2019-08-09 17:28:14
  • 什刹海的传说和故事

有别于“八旗子弟”的溥儒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并未排斥清室的遗老遗少。“八旗子弟”中有的当官,耀武扬威;有的赋闲,整日提笼架鸟,看戏听书,甚至嫖、赌、抽大烟。他们不管做什么,按“优待清室条件”,都有经济来源,生活优裕。但当“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故宫,王朝覆灭,那些依附皇室生存且无一技之长的皇家贵胄们,便都下子从人世的荣华之巅,跌落到贫困的谷底。

和众多“八旗子弟”不同,恭王府后人溥儒凭着其人品和才华,成为民国时期的书画大师,并受到敬重。溥儒,字心畲,生于1886年。父亲是载滢,祖父是恭亲王奕訢。溥儒自幼聪明,6岁时入宫作对联,曾受到慈禧太后夺奖。他长大后,先后进人贵胄法政学堂、北京法政大学和德国柏林大学学习。27岁时,获得天文学博士。

溥儒的成长与母亲项太夫人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后,溥儒的哥哥溥伟(承袭了恭亲王爵位),一心想复辟皇权,登上高位。他大肆活动,甚至不惜变卖家产。项太夫人却不想让溥儒步他的后尘。在儿子从德国学成回国后,母亲几次把儿子叫到身边,劝勉道:“你不可像你哥哥那样, 整日瞎跑。也不要自以为是博士了,就自满骄傲。你须积学博文,多下利物济人功夫,方能立言以垂世。”

溥儒谨记母亲的教诲,移居西山。他虽然篆刻了一枚“旧王孙”的闲章,却不与众多“八旗子弟”为伍,而是探求学问,潜心书画的研究。十年后,溥儒返回恭王府翠锦园,将位于蝠厅内的寒玉堂作为住室和书画工作间。他经常邀请文化名人到他府中花园赏花观景,饮酒赋诗。民国时期,书画界对佼佼者有 “南张北溥”之说,“南张”指张大千,“北溥”即溥儒。

溥儒不参与复辟清王朝的活动。在日本侵略者的淫威下,尤能保持民族气节。溥仪在东北“伪满洲国”登基后,皇族贵胄纷纷出关投靠,溥儒却不为所动。1934年,日本华北派遣军司令让参谋长携重金请溥儒作画,贺“满洲帝国”成立四周年。该参谋长来到恭王府,说明来意,拿出钱来,当即被溥儒拒绝。气恼之下,那个参谋长扔下钱,悻悻而去。家人为溥儒的做法担心,溥儒并不在意,坦然让人将那笔钱送还。“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北平。溥儒离开恭王府,很长时间住在顾和园。

1938年,溥儒的生母项太夫人病逝,停灵于广化寺戒坛院大斋堂。溥儒为亡母守灵三年,在其母的“葫芦材”(满族寿材,棺盖前部有一木制大葫芦,可套花圈)四周以蝇头小楷写满金粉经文。吊唁者观之,无不叹服。每日丧礼毕,溥儒常与方丈院的玉山方丈叙谈。一次,玉山恳请溥儒倡导修葺庙宇。溥儒允诺后,下榻西路大悲院禅房,率先挥洒笔墨。然后敦请清代末科状元刘春霖、翰林张海若、傅增湘,举人张伯英,书画家周养庵、秦仲文、金北楼等,行书作画,同襄善举。所有作品公展于社稷坛(今中山公园)水榭。义卖所得款项全数捐给了广化寺。由此,寺内中路主要佛殿得以修葺一新,其功德一直被佛教界人士津 津乐道。

1949年,溥儒去台湾,任教于台湾师范学院,并先后去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旅游、开办画展和讲学。在清苦的生活中,他思念生养他的什刹海和恭王府,曾在一首《清平乐.忆故园》词中写道:

疏红又点梅梢,客中愁绪无聊。怅望青天碧海,朝来暮去春潮。

1963年11月18日,溥儒因患癌症在台北逝世,安葬于阳明山。

  • 编辑:王越(实习)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