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州有这些馆藏文物、唐墓出土的珍贵文物

  • 2019-11-08 13:45:55
  • 幸福梨乡魅力晋州

1983年,在晋县槐树乡北张里村发现了一座唐代中期墓葬,它的发现是河北省隋唐考古的一个重要收获。

该墓是一座拱形券顶单室砖墓,平面呈凸字形,墓室南北长2.8米,东西宽1.7米。

就墓室地面积而言,为一小型墓葬,因墓室未被破坏,故随葬品保存完好。

所出土的器物为数不多,但其中的白釉瓷器、磨光黑陶钵、石药碾、铜净瓶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为研究唐代科学文化提供了比较重要的实物资料。

白釉瓷器。在随葬品中,白瓷碗和白瓷执壶,令人瞩目。

白釉执壶,器身修长,椭圆形腹,口似喇叭、圆唇、短颈、曲柄、短流、玉壁状足,足端带有旋削痕迹。

器表施白釉,内壁满釉,外壁下部和足底不挂釉。

高10.8厘米、口径5厘米,腹径7.3厘米。

白瓷碗,器体厚重,腹壁较浅,高4.9厘米、口径15.6厘米、底径7厘米,敞口、卷唇、平底,足心微凹,呈玉壁状,足端轮削棱迹明显而清晰。

挂釉不满,外壁近底处和足底露胎;施釉不匀,聚釉处白中泛青,开细冰裂纹。

这两件白瓷器,无论是形制还是胎质、釉色,都明显具有唐代中期作风。

后经有关专家反复研究及大量实物资料考查、论证,可以断定它们无疑为河北临城、内邱等地唐代邢窑烧制。

因此唐墓白瓷的发现,对研究唐代邢窑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磨光黑陶钵。这件黑陶钵高9.8厘米、口径24厘米,造型古雅,通体漆黑光亮,看得出是采用特殊工艺烧造成的:

在灰陶坯将于未干之时,首先利用浓烟薰翳,使胎体孔隙中充满炭微粒,待陶器完全变成黑色后,再用坚硬而光滑的工具打磨胎体表面。

胎体中的反光物质如云母、石英等微粒,在外力的作用下,由散乱排列改为按一定方向有规律地排列,胎体表面对光线的反射由漫反射变为平行反射,从而产生熠熠亮光。

磨光黑陶是黑陶中的珍品,而唐墓出的磨光黑陶钵又是黑陶中的精品。

它的出现说明在瓷器生产初步繁荣的唐代,瓷器产量大,普遍使用,而陶器制作和生产受到限制,工艺不如以前考究。

石药碾与铜净瓶。

唐墓的再一重要发现,是一套配制中药的专用工具。

组成这套配药工具的石药碾、铜净瓶和黑陶钵是作为随葬品而入葬的。

石药碾,质地汉白玉,是研磨药物的专用工具。

它的造型美观,制作精致,可谓唐代文物中的珍品。

它由平面呈长方形碾槽、推拉式碾盖、扁圆形碾轮三部分组成。

碾槽长263厘米、宽5.5厘米、高5.1厘米,船形凹槽最大深度3.5厘米,其外壁刻锁纹、回纹;

碾轮直径9厘米,刻莲花瓣纹,中央微鼓,留有穿轴圆孔;碾盖刻云头纹。

雕刻内容丰富,构图别致,手法精细,是很难得的艺术杰作。

被专家定为国家一级(甲等)珍贵文物。

铜净瓶,又名军持,本是南北朝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宗教的专用器具,到了唐代以后它的用途发生变化,在中国北方农村已经广泛应用。

它作为配药用具,很明显是用来盛液体的。

这件铜净瓶造型古朴别致,腹部微鼓,瓶上端直竖圆管长流,腹体上部安葫芦状圆管口。

通高34.9、腹径12、底径7厘米。

磨光黑陶钵出土之时,因钵内尚存中草药残迹,可见它是一种拌合药物的器皿。

这套制药工具虽然只有三件,但它们成笼配套,相互关联,有机地组成了一个整体。

药物用石碾研磨成粉末后,放入陶钵,由放置于净瓶中的液体(水或其他液体)通过可以控制流量的细管长流注入钵内药粉之中,加以搅拌,调制成各种药物剂型,诸如丸剂、汤剂之类。

就制药工具的性能而言,石药碾在这套制药工具当中所起的作用至为关键。

因为不论中草药还是矿物药材,都要首先经过石药碾研磨,方能调制中药成药。

当然,将药物碾碎只是便于调制,更重要的是为了从中增强疗效。

大量的出土文物表明,这种对药材的加工、改造方法,并非始于唐代,远在秦汉时期我们的祖先即已重视和利用药物加工工具了。

东汉时的铜药臼,南北朝时陶瓷制成的碓碾,都是对药物加工的专用或代用工具。

这次晋县所出的药碾,在设计结构上更加严谨、合理,在造型艺术上更加美观、大方,具有很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

这种基本形态特征的药碾,直至现在还在个别地区的农村继续使用。

石药碾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 编辑:王祖心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