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曾经的和现在的首都,北京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彬彬有礼的地方,从见面打招呼上,就能够看出来。
早上见面
过去在北京,大清早,街坊互相一照面儿打招呼啊,先不会问“吃了吗您内?”,而是喊一声儿:“起了您内?”
“起了!”
“喝了吗您?”
“喝了喝了,您呢?”
“得,我那刚沏上,没喝我那喝去啊。”
这是早上见面的问候。

吃了吗您呐?怎么回答
老北京的口头语常说“吃了吗您,一块儿喝点,吃点。”
一般回答“我偏您了,您慢慢儿吃吧。”意思是“我吃过了,您吃吧。”
再好比:吃饭的时候,先上了自己的那份吃的就会谦让地说道:“您得着”或者“那我偏您了”。
顺口搭话
院里李大妈说句:“今儿个天儿真好!”
王大妈接上:“可不是吗!”
这说的是好事儿,高兴。
要是遇见那个让人糟心的事儿,咱一般都说:哎,这事儿闹得,来表示理解和宽慰。
叫人是学问
老北京的孩子打小必须学会“叫人”。家家父母在教育孩子这方面的礼节上都很注意。因为自己家里的孩子,见到长辈时能否主动的“叫人”,既体现了这个孩子的教养,也反映了这个家庭的文明程度。
有的人说,让孩子主动“叫人”就是为了给大人脸上添彩的事,与孩子没有多大的关系。老北京人可不这样看。孩子主动“叫人”不单是父母脸上有无光彩的事,它体现的是这个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孩子父母的教育是否成功,并且还体现了这个家庭的“文化礼节基因的遗传”。孩子能主动“叫人”,街坊邻居会觉得:这家人讲礼儿,所以人家的老辈肯定是户正经人家,这样家庭的后人也错不了。孩子不能主动地“叫人”,街坊邻居会说:这家人没礼儿,老辈子还不知道是干什么的……

打招呼也是学问
晚辈见长辈见面时肯定是晚辈先打招呼,这个不用说了。平辈之间见面,年龄小的必须要主动与长者打招呼。如果两人见面时,晚辈当时嘴确实被“占”着呢,那也必须要赶快“腾”出来,先打招呼再干其他的事儿。当然,长辈、长者或尊者在见到小辈时,如果小辈当时正忙其他,确实没有看到您过来的话,长辈、长者或尊者也可以主动地与小辈打招呼,以示关心,小辈在此时必须要主动向长辈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