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物件儿

  • 2020-05-21 17:57:18
  • 护国寺宾馆

在很多老北京人的记忆里,空竹声是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声音之一。会抖空竹的人听懂空竹转动时发出"嗡嗡"欢快声音,用两根杆把没有生命的"竹疙瘩"变成"精灵"。空竹在那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没有卡拉OK的日子里,给几代人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空竹,以竹木为材料制成,中空,因而得名;清代曾与空钟混称,俗称响葫芦;江南又称之为扯铃。以北京、天津所产的最为著名。

空竹分为单轮(木轴一端为圆盘)和双轮(木轴两端各有一圆盘)。双轮空竹比单轮空竹容易操作。圆盘四周的哨口以一个大哨口为低音孔,若干小哨口为高音孔,以各圆盘哨口的数量而分为双响、四响、六响,直至三十六响。拽拉抖动时,各哨同时发音,高亢雄浑,声入云表。空竹的操作技巧有扔高、呲竿、换手、一线二、一线三等多种形式。

空竹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在民间流行以久,从明清时期逢三就有土地庙庙会,表演和出售空竹就是庙会的重要内容。孩子央求父母带一个空竹回家,胡同里便响彻着清脆的鸣叫声。这是当时市民生活的一景,更是北京胡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关空竹的最早记载见于明代,据明末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称:“空钟者,刳木中空,旁口,汤以沥青,卓地如仰钟,而柄其上之平。别一绳绕其柄,别一竹尺有孔,度其绳而抵格空钟,绳勒右却,竹勒左却。一勒,空钟轰而疾转,大者声钟,小者蜣飞声,一钟声歇时乃已。制径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 在这里所说的与现代的孩子们玩的音响玩具“地轴”相符,以竹木制成,用绳绕其柄,绳穿入竹尺,用力勒绳地轴即落地飞转,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直立旋转移时。因空腔周围有口,故发声。秦孝仪所编《海外遗珍·漆器》中,收有一件“剔红婴戏纹圆盒”,盒盖上刻有婴戏图。

空竹为圆盘状,中有木轴,以竹棍系线绳缠绕木轴拽拉抖动。此处抖空竹之方法与现在的方法完全相同。明定陵出土的两件刺绣百子衣,一件被命名为“红暗花罗绣万寿字过肩龙百子花卉方领女夹衣”;另一件被命名为“红素罗绣平金龙百子花卉方领女夹衣”,都是孝靖皇后的陪葬。在百子衣的背面,有一幅 “放空钟图”,两童子挽臂并肩,相互配合,正在合力施放一个大型的空钟。从图中可见其特点,与空竹不同。这里的放空钟应该是放“地轴”。从明代《帝京景物略》一书中记述的空竹玩法和制作方法,以及明定陵出土的文物考证,可知"抖空竹"在民间流行的历史至少在600年以上。

  • 编辑:刘瑞莹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