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蛐蛐的用具有南北之分,南方称盆,北方称罐,叫法不同而已。老北京养蛐蛐、斗蛐蛐的用具极考究,在冬至前用的罐叫澄浆罐,是用澄浆泥淀制成型、入窑烧制而成的。
南盆主要讲究外在的秀美,北罐讲究内涵。从型上说多数北罐线条简单质朴,这也符合北方人的性格及文化底蕴。当然,少量北罐外形上也很讲究,如在罐的外面雕刻、针刺图案、彩泥镶嵌等,有些罐在外壁上还要镶嵌珠宝钻石等饰物。据记载,当年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看到蛐蛐罐,不知何物,就把盆外壁上的珠宝抠下拿走,把罐扔了,实在可惜。
南盆制家颇多,而北罐只有万礼张、赵子玉最为著名。俗话说物以稀为贵,据文献记载:万礼张、赵子玉清末民国初期时值百八十现大洋。也有琉璃厂老古玩商讲:三十年代 “ 六只子玉换一对道光官窑粉彩龙凤碗 ” ,可见之稀罕。加之北京为近几朝古都,所经历动乱远多于江南,相对而言保存至今的名盆更是凤毛麟角了。因而显得弥足珍贵。既是当今,存世的万礼张、赵子玉款真品也为数不多,据推测万礼张各种款加起来不过10几只。子玉罐先不说品相,即便盖罐配套而又相对完整的,据粗步统计在京津地区加起来也不足一桌。
子玉罐的形不难仿,泥之细度只要下功夫也能达到。然其泥质的纯度却天下无人能及。用泥极细极纯,表面自然形成一层包浆 ( 这种包浆绝不是盘出来的 ) 。这才是子玉罐的 “ 神 ” 。子玉罐的用泥之所以纯,之所以细,所下的功夫也不寻常,泥取自山东临清(另一说法取自河北易县)。经三年以上的反复澄筛,及酷暑严寒锤炼,方能入窑烧制 , 真可说是精益求精。应该说:没有子玉罐的泥就没有子玉罐的型。子玉罐的泥是其形的脊梁。子玉罐能历经数百年仍棱角挺拔,这是后仿者难以达到的。
子玉罐有两大系列,俗称子玉十三种和特制八种。子玉十三种的款识:“古燕赵子玉造”。款为“製”的皆为仿品。另外,子玉 “ 特制八种 ” 顾名思义,都是为达官显贵们特制的,多数为赏盆。特制八种款: 1.淡园主人 2.永战三秋(盖内有四个花瓣,每个瓣上有一字) 3.恭信主人盆赵子玉制 4.敬斋主人之盆(底部有退线) 5.全福永胜(已失传) 6.闲斋清玩(已失传) 7.乐在其中(底款:都人子玉制,底部有退线) 8.韵亭主人盆赵子玉制(已失传)。其中 “ 敬斋主人之盆 ” 据说目前世面上只有二十三只半,(主要出自 “ 金针李 ” 那桌), “ 净面 ” 目前世面上有十几只, “ 恭信 ” 及 “ 淡园主人 ” 则更少了。当年赵子玉只为内务府定烧了四十八具。历经 300 多年,能流传至今的又能有多少呢?
常听人讲“老罐是摔一个少一个”。其实什么东西是越摔越多呢?此意无非是想表达古旧名罐已经非常稀少且不能再生。老北京的古董商、商业界人士以及梨园行中的很多名流甚至在朝的高官都有对斗蛐蛐成好成癖,他们聊起蛐蛐来,津津有味,对名罐的鉴赏与收藏都颇有建树。据记载,嘉庆皇帝在查抄和珅家时其中就抄出不少高级蛐蛐罐。像民国时的大收藏家桂月汀、银行家郑瑞生先生就有收藏历代名虫具的嗜好,且藏量巨大。据说,桂月汀去世十几年后,文革中红卫兵抄其独生女儿桂泽华家,光蛐蛐罐、秋虫葫芦就装满了三辆平板三轮车。因数量多且东西讲究、地道,还在北京展览馆参加了“首都红卫兵战果展”故此事曾在京城广为传颂。相声大师王长友酷爱蛐蛐,他用穷其一生的大部分积蓄和精力,收藏了三十六只上好的赵子玉罐,令人羡慕。
蛐蛐与古董收藏历来就有渊源。可以说蛐蛐罐是中国特有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当然也是古玩。蟋蟀文化是最能代表中国民俗特色的一种文化,它汇聚了大江南北上至高官下至黎民百姓上千年的文化积淀,底蕴深厚。有句话说的好“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