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白乙化(人称小白龙)率领晋察冀军区第十团之一部与日本鬼子在西栅子村发生激战,双方伤亡惨重。
排长孙雨禄带着11个伤员顺着箭扣长城来到田仙峪村北。杜长清的父亲杜景华冒着生命危险把他们接到自己家中养伤。
当时渤海所村驻扎着5个日本兵带领一个营的满洲军,经常到村里巡查,但伤员们在杜景华的安排下,每次都躲过了敌人搜索,保证了伤员的安全。
有一天,孙排长看到一个人鬼鬼祟祟地来看望伤员,发现此人的特征像是特务张振旺。孙排长警告说:“只要你向敌人报告伤员的消息,绝不放过你!”
后来为了稳妥起见,孙排长决定立即将伤员转移。杜景华背着伤员一个个转移到后山山洞躲藏。 那时,大家警惕性很高,基本上是天天换地方,杜景华还从家中为数不多的粮食,拿出一部分来给伤员,并天天送饭。前后历经一年,伤员全部伤愈后平安归队。 1950年政府为了感谢杜景华同志对革命做出的贡献,中央人民政府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特地向他颁发了毛主席亲笔题写的“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牌匾。当时由于杜景华生病,不能亲自领取,由村长刘福龄领回来并由儿童团敲锣打鼓送到杜景华的家中。这块匾额现存于其孙杜建海家中。
艰苦岁月: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田仙峪先后属于滦昌怀顺、怀顺联合县一区,是老解放区。田仙峪人民为解放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尤其是妇女,在生产、支前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陆桂花、刘景桂、靳淑琴等人带动全村70多名妇女起早、卖晌、摊黑开苗、锄地,为无劳力的军属和随军在外的担架队员家庭出工60多个,做军鞋262双。在艰苦岁月中,人们不仅没被困难压倒,反而是以高昂的斗志和乐观的精神从事着生产和支前工作。当时在一、二区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两首歌:
平北抗日根据地
平北抗日根据地,
本是八路军开辟的,
解放无数父老兄弟,
不给鬼子当奴隶,当奴隶。
勇敢男儿上战场,
武装起来保家乡,
军民团结一条心,
携手协力打东洋,打东洋!
军民合作
咳呼咳,咳呼咳,
我们军民要合作。
你在前面打,
我在后面帮,
挖战壕,送子弹,
抬伤兵,送茶饭,
我们有的是血和汗,
咳呼咳!
赶不走鬼子心不甘,
咳呼咳!
如今,我们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但是我们不忘历史,在翻阅那些尘封的档案和史料中寻找一些慰藉……
感慨那些被浪花淘尽了的千古风流人物,以及与他们有关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