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西大洋水库,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大坝上这座十分具有年代感、沧桑感的纪念碑。在了解这座纪念碑前,让我们先了解下西大洋水库。西大洋水库是全国第二批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位于大清河水系唐河出山口处,水库控制流域面积4420k㎡,流经山西、河北两省,保定市涞源、唐县、顺平、曲阳等县,总库容1.58亿m³,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城市供水、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Ⅰ)型水库。它不仅承担着为保定市区提供生活用水、环境用水和雄安新区白洋淀补水的职责,同时也是北京市应急用水储备地之一。
西大洋水库上游河流有唐河、通天河、三会河、逆流河等,但主要水量还是来自于唐河。唐河系海河流域大清河上源或支流,发源于山西省浑源县,经灵丘、涞源、唐县、顺平、定州、望都、清苑、安新,在安新境内汇入白洋淀,后入大清河,入海河,入渤海。
唐河,古称呕夷、滱水、唐水等,历史上称唐河为大清河的正源。《水经》:“滱水出灵邱(现为丘)县的高氏山。”《山海经》曰:“高氏之山,滱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改道前的黄河)者也”。唐河滋养着两岸人民,见证着历史变迁,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唐县人亲切地称为“母亲河”。
通天河是唐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大茂山北部。《水经注》曰:“滱水又东南过中山上曲阳县北,恒水从西来注之。”这里的恒水指的就是通天河。大茂山,古称恒山,故水称恒水。这里提到的恒山即北岳恒山,由于历史原因,清代顺治十七年“移祀北岳于浑源”,曲阳北岳庙废弃。此段历史今后专述。
这里再回到西大洋水库。西大洋水库1958年始建,1960年落成,与"大跃进"运动时间相重合。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是当时最火的网红。
我是没出生在那个“火红”的年代,但“58年修水库”却是老一辈们经常留在口头的话题,“生产队”“集体劳动”“挣工分”成了那个年代不可磨灭的记忆。而今天仍然高高矗立在西大洋水库主坝与副坝之间的西大洋水库纪念碑依然在向我们讲述着那个火红年代的历史。纪念碑碑座由汉白玉砌成,碑身及碑顶由水泥砌筑。正面(朝东)镌刻着毛泽东同志“一定要根治海河”题词。
据记载,从1368年到1948年的580年间,海河流域发生过387次严重水灾,天津市被淹过70多次。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自1958年开始,海河流域人民按照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方针,从上游到下游,从支流到干流,对海河水系进行了全面根治。上百万治河大军包括中小学生、家庭妇女也挥锨上阵,完成了大大小小一系列整修工程,从根本上对海河进行了治理,终使海河旧貌换新颜。
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争取在15年或者更短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总路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当时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还缺乏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条件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长期性认识不足,在实施上存在着许多缺陷,有些甚至是严重的错误。实施过程中造成我国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粮食供应异常紧张;轻工业产品严重短缺,市场供应量急剧下降;财政赤字连年攀升,物价成倍上涨,通货膨胀严重;加上苏共领导人背信弃义,撕毁合同,索还债务,结果使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遇到严重困难。对此,我党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和总结。
总路线提出后,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要求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大跃进”提出“超英赶美”的奋斗目标,还提出了名目繁多如全党全民大炼钢铁、农业亩产万斤粮,大办铁路、大办万头猪场、大办万鸡山等等。当时的口号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三年超英,五年赶美”“与火箭争速度,与日月争高低”“一天等于20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现在看到还耳熟能详。运动中,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1960年冬,随着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大跃进”运动也被停止。
坝体墙厚加高,泄洪道拓宽重建,各闸门启闭设施更新,观测设施更加现代化,加固后防洪标准达到万年一遇,总库容十二点五八亿立方米。
希望有空来这观赏具有红色纪念意义的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