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来了!什刹海荷花市场!

  • 2019-11-21 15:17:29
  • 小北爱你们 最爱大北京

揭掉施工围挡,街道惊艳亮相......在经过近1年多的施工、修缮后,什刹海的荷花市场,终于在京城最美的深秋回归了!

什刹海荷花市场整改归来   重装亮相重装的路面,崭新整洁;新置的路灯,独立街头;岸边的栈道、扶手,悠长、延绵;搭配着前海徐徐的湖面水波,真是美不胜收;而变化最大的,当属曾经沿街的酒吧,比如兰桂坊等,如今都“改头换面”了——有的是雕梁画栋的仿古模式;有的尽显民国风情;在近300米长的荷花市场步行街西侧,几乎每栋由酒吧、慢摇吧改造后的商业楼,外立面风格都不尽相同。一面是湖面微波涟漪;一面是复古楼台商铺;中间是整洁如新的路面观光木栈道......昔日混乱无序的酒吧、露天餐饮店面,变成了如今井然有序,却又并非千篇一律的商业楼阁;目前这里尚存的餐饮已不多,却绝对够“分量”,分别是全聚德和同和居这两大老字号。

荷花市场经过这一番整改,褪去了往昔喧嚣、浮华的外衣,回归了临渊静谧的本初。

在这深秋、初冬时节,荷花市场连同什刹三海一起,堕入在京城最深邃、最深沉的美色之中,不能自拔,您动心了么?抓紧时间,来逛逛什刹海,逛逛荷花市场吧!

什刹海

 “三海”荟萃   赏景佳处 什刹海其实是“前海、后海、西海”三个水域及其临近地区的统称,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到新街口北大街,北起北二环,南至平安大街,为一条自西北斜向东南的狭长水面。

前文提到的荷花市场,归属于前海,算是什刹三海的南部区域。在老北京们心中,什刹海是夏天游泳,冬天滑冰的游艺场;在外地游客眼中,什刹海是来京游玩必打卡的景点之一,在这儿喝10多块一瓶的北冰洋、瓷罐酸奶虽然心疼,但依然乐意;在国际友人看来,什刹海和三里屯一样,是吻合其西方酒吧文化的在京理想场所,什刹海的酒吧因为挨着水边,会更有意境;虽然荷花市场的酒吧都已不复存在,可不远处前海北沿一带鳞次栉比的餐馆、酒吧照旧经营着,待到傍晚时分,华灯初上之际,那边厢在迷离、暧昧、旖旎的氛围环境下,会瞬间HIGH到沸点!在文艺青年们看来,能在柳枝扶风摇摆的什刹海岸边走走,能去酒吧坐坐,听听驻唱歌手的浅吟低唱,就立马儿能打开笔记本电脑敲出一篇有关喧嚣与沉寂、“诗和远方”的长文,见著于社交朋友圈,引来一片点赞......

在缺少水系的北京内城区域,什刹海当真是人见人爱的“颜值担当”,却也非三波碧潭,几条酒吧街就能整明白的。什刹海之水 西汇东流    漕运尽头 关于什刹三海的水源来历,元朝大都城的水利专家郭守敬曾言:“引北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经瓮山泊,自西水门入城,环汇于积水潭。复东折而南,出南水门,合入旧运粮河。”这段话既指明什刹海的水源及去向符合北京城西高东低的地势地貌,同时,也昭示着这里曾作为京杭大运河漕运终点的用途和地位。遥想当年,积水潭岸边装货卸货的繁忙场景,定然是千帆竞逐、百舸争流,热闹非凡。从金中都时期的白莲潭,到元大都时期的漕运码头,再到明清时期渐渐向居住区靠拢,在名称和功能上,什刹三海都在悄然经历着改变。

什刹海

 跨虹不断   三桥惊艳 什刹海水域宽广,又是大运河道的重要交通枢纽,自然少不了架桥通途,如:德胜桥、银锭桥、万宁桥、金锭桥、东不压桥等,这其中有三座桥极具代表性。

银锭桥

作为连通前海和后海的唯一通道,看似普通的银锭桥,却有着不一般的气质。银锭观山曾号称“燕京八景”之一。说是当初乾隆爷出宫游玩,行至银锭桥,站在桥上远眺西山,发现景色非同一般。故赐名“银锭观山”。

清末,当时还是爱国热血青年的汪精卫,曾于银锭桥上刺杀摄政王载沣。不过根据民国张江载撰写的《银锭桥话往图记》,汪精卫的这一壮举并未发生在银锭桥上。

万宁桥

什刹海前海以东的玉河故道上,横跨着一座古老的石桥,名叫万宁桥,万宁桥下有一水闸名叫“澄清上闸”。2014年6月22日,在中国申遗成功的大运河遗产点中,此处桥闸榜上有名。

万宁桥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又名“海子桥”“洪济桥”,最初为木质结构,后改用石砌筑,单孔拱券,两侧设有简洁古朴的护栏,两端戗抱鼓石,拱券上雕刻有石兽头。

元代时,所有进入海子的船只,都要从万宁桥下通过。它在保证元大都粮食供应上发挥过巨大作用,也是北京漕运历史的实物见证。

东不压桥

东不压桥也叫东步粮桥,旧址位于今平安大街上,始建于元朝,最初为木桥,明代改建为单孔石拱桥。在元代这里曾是交易布匹和粮食的集市,所以叫步粮桥。

198年修平安大街时,挖出了东不压桥的桥拱,后又埋于地下。不过东不压桥胡同,倒是一直在保留着。

什刹海

 王府座座   故居连连 说到王府,什刹海不是针对谁,有:恭亲王府、醇亲王府、阿拉善王府、涛贝勒府、庆亲王府......

恭亲王府为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作为和珅、永璘的宅邸。1851年恭亲王奕訢成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故有了“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

正因名声在外,恭王府也就成了旅游团队来京必“打卡”的一个站点,几乎日日门庭若市,甚至人满为患,各种大巴车、自驾车、三轮车,将恭王府的门口围的是水泄不通。

而导游们最乐此不疲的就是鼓励游客们在恭王府内请一幅康熙帝御笔的“福”字,请的越多,返点就多嘛!

醇亲王府(宋庆龄故居)

这里曾先后作为权臣纳兰明珠和成亲王永瑆的宅邸。1872年醇亲王奕譞成为宅子的主人,醇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

建国后,中央安排宋庆龄女士在醇王府旧址居住,这里也就成为了宋庆龄故居。

而什刹海不仅有王府别院,更有多处名人故居,堪称是人文荟萃,名家辈出。

郭沫若纪念馆

纪念馆为庭院式四合院建筑,晚清时曾是恭王府的马号,民国初年营建为一所中西合璧的宅院。郭沫若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的最后15年。

梅兰芳故居

纪念馆位于护国寺街9号,1961年梅兰芳逝世前,曾在这幽静、安适的四合院内,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10年。此院原为清末庆亲王奕王府的一部分,解放后经过修缮,梅兰芳搬到这里居住。

什刹海 胡同交错   街巷纵横 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中,胡同共有151条之多,正是这些不同走向,长长短短的胡同,串联着前文提到的王府、庙宇以及名人故居,将什刹海编织成了京城第一佳处。

烟袋斜街

烟袋斜街,号称是京城最老的斜街,原名"鼓楼斜街",清末改称"烟袋斜街"。因这条斜街的形状,很像一个巨大的烟袋,东口为烟袋嘴儿,街中间为烟袋杆儿,西口尽端,猛向南拐,通向银锭桥,有二三十米长,真像个烟袋锅儿。还有一说,因鼓楼、什刹海等北城地区是旗人的聚集地,大都嗜好抽旱烟或水烟,烟叶装在烟袋中,烟袋的需求与日俱增,所以斜街上一户一户开起了烟袋铺,烟袋斜街由此得名。

小北拍摄

这条街上的烟袋铺,大都是高台阶,门前竖一个木制大烟袋当幌子。黑色的烟袋杆儿,金色的烟袋锅儿,这样的标志真可谓生动形象至极。如今的烟袋斜街承袭了商业街的传统,不过烟袋铺等早就没了,文艺创意小店成了主流,卡斯特罗头像的T恤,奥巴马面孔的茶叶缸子,还有火柴创意店,虽然够清新,够文艺,可却又太过千篇一律。小北拍摄

柳荫街

前海与后海之间,曾有一条弯弯的月牙河,早年河上有三座桥和李广桥。建国之后,改为暗河,上面铺路,两侧植柳成林,命名为柳荫街。

前文提到的恭王府就位于柳荫街,从和珅到永璘,再到奕訢,几位不是一品大员,便是王爷贵胄,在这王府别院里,上演着一幕幕爱恨情仇,波谲云诡。

建国后的柳荫街还是军民共建文明街,叶剑英、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居住于此,这条街环境优美,到此散步犹如行走在公园。

在老辈人的记忆里,夏季的什刹海抚媚多情,荷花市场的凉棚里备好了凉茶和冰碗,去荷花丛里摘莲蓬是最幸福的事情。

而一到冬季,什刹海的水面就秒变天然冰场,化身“梦开始的地方”,兹要是在什刹海冰场穿上“冰刀”后,就可在冰面上旋转如飞,身轻如燕。

星移季换,什刹海的美艳从未间断,经过这些年的整改,规划,这里曾经混乱的业态已经得到了有效治理,变差的环境也在回归正轨!

身在北京,赏游什刹海,您要时刻准备着!

什刹海美食汇

东兴顺爆肚张什刹海畔最正宗的爆肚店了,前几年曾经历关门的风波,好在如今依旧在原址经营。您逛什刹海想吃爆肚的话,认准这家就对了。

李记烧饼

藏在烟袋斜街旁,鸦儿胡同中,永远排长队的清真餐馆。烧饼或者火烧夹牛肉,是这儿的爆款。

姚记炒肝

都知道鼓楼一拐弯的这家炒肝包子店,小北就不多介绍店面了。网上对这家店的口碑评价是褒贬不一,小北认为这还是看个人口味吧,至少姚记的包子,还算是相当好吃的。

烤肉季

炙子烤肉界的扛把子,紧靠银锭桥,店内的大号烤肉炙子,算是镇店宝物。烤肉季以烤羊肉扬名,就连门前外卖窗口的羊肉串,都是极好的。

马凯餐厅

重回地安门的湘菜老字号。自今年年初重张后,这里的生意一直很好,想吃的话要么早来,要么提前预定吧。

峨眉酒家

这里的宫保鸡丁,号称是京城一绝,小北吃过,确实不错,包括其它川菜,做的都很地道。外卖窗口还有宫保鸡丁馅儿的包子。小北拍摄以及各种经典熟食和主食。

  • 编辑:李寒露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