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智桥胡同,首条住着老街坊的步行街

  • 2019-01-05 22:37:41
  • 北京晚报

北京城里的步行街,想来大家都不陌生。前门大街、王府井大街、大栅栏、杨梅竹斜街,一条条繁华的步行街,也是一条条商业林立的“金街”。那你知道,北京城里还有一条开在胡同居住区的步行街么?它就是,西城区广内街道达智桥胡同。

查阅史料,清朝以前,达智桥胡同所在地本不是胡同,而是一条河沟。在与从宣武门向南流的河沟汇合处建有一座小桥,最早称为鞑子桥,相传为以前蒙古军队驻扎练兵的场所。后来,河沟被填平形成了胡同,胡同也因桥得名为鞑子桥胡同,1965年被正式定名为达智桥胡同。昔日,官宦士流云集于这里,达智桥口内也曾有义盛居饭馆,专营南味菜肴。

从宣武门外大街步入胡同东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写着胡同名字的铁艺牌楼。往里走,宽敞的青石步道,朱红的小院儿门楼,灰色的砖雕,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近200米长的胡同,从东到西看不到一辆小汽车,便利店、蔬果店、主食店……一切都是舒适惬意的。

“两年前,胡同里可不是这样,街上全是小餐馆,每天傍晚在路边摆摊的麻辣烫、凉皮、架着油锅炸素丸子的摊位,将胡同占据得仅剩下一两米宽。煎炒烹炸,油烟味儿呛着呢。”住在胡同里的老住户都说,曾经,达智桥胡同可谓是污水横流、私搭乱建随处可见,得益于一场街巷整治,环境才变好了,不再是脏乱差的典型,连燕子也来这筑巢了。

据了解,2016年,街道启动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作,拆除违建60处,封堵开墙打洞12户,胡同由3米拓宽到7米。此后,胡同又引入准物业,并将达智桥胡同改为步行街,从而成为了北京首条居住区步行街。

一条不到200米长的胡同,不仅承载着寻常百姓的市井生活,更是一条清晰的文化脉络,从东到西,然后往北延伸开去,串联了杨椒山祠、沈家本故居、太原会馆等十多处历史遗迹。就说杨椒山祠吧,它是明代忠烈之士杨继盛(椒山)的故居,也名“松筠庵”,清末由康有为主持的“公车上书”的万言表,便是在松筠庵内起草的,松筠庵也是康有为提倡变法维新的聚会处。

我们常说,北京味儿去哪找?那就去这些老胡同吧,在那里,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岁月的变迁与力量。赵莹莹

GO提示

达智桥胡同东起宣武门外大街,西至校场五条。

  • 编辑:李蕾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