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覆盖在大地上的郁郁葱葱的森林是自然界拥有的一笔巨大而又最珍贵的“绿色财富”。阳春三月,草木萌动,万物复苏,正是植树造林的大好季节。3月12日是中国人熟知的植树节。植树节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这个节日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
植树节的由来
我国第一个植树节的设立是中国近代著名林学家、教育家凌道扬先生倡议的。他就倡导推动设立森林科,致力于森林科学的研究和宣传普及工作。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成立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1912年5月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1914年,凌道扬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森林法》,于同年11月颁布实施。
1915年,凌道扬和韩安、裴义理等林学家看到祖国遍地荒山秃岭,联名上书北洋政府农商部长周自齐,倡导以每年清明节为“中国植树节”。
1916年清明节,北洋政府在北京西山马金顶举行了中国第一个植树节庆典,同时要求全国各级地方政府部门都要在植树节期间广泛植树造林,并指定地点,选择树种,全国各级政府、机关以及学校如期参加。此后,为了促进林业的发展,凌道扬于1917年发起创建中国第一个林业科学研究组织——中华森林会(后易名为“中华林学会”),并被理事会推举为首任理事长和中华林学会第二三四届理事长。
在清明节被定为植树节后,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民国时期曾任京兆尹(相当于现在北京市市长)的刘梦庚,非常重视北京城的植树绿化工作。1924年清明节,刘梦庚带领政府各级官员来到蟠龙山上植树造林。他亲手种植一株松柏,并立下一通植树碑。此碑青石质,高1.6米,正面镌刻楷体字“辑威将军京兆尹刘梦庚手植”,背面则题“中华民国十三年植树节”落款。
虽然清明节作为植树节在全国得以推广,但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北方,特别是东北和西北等,清明节前后并不适合植树。树木勉强种下去,存活率也很低。因此,北方有些地方就将植树节定在了谷雨这一天。
而在南方,由于气温回升稍早,到了清明节再植树就比较晚了,因此南方一些地方又会提前种树。就在北洋政府准备第一个植树节(1916年)时,湖南省督军兼省长谭延闿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将植树节定在当年的春分。
由此可见,在当时虽然有全国性的植树节,但真正贯彻起来依然有弹性。不过,随着一个人的逝世,植树节的意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人便是孙中山先生。作为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林业方面也非常重视,他将发展林业列入了《实业计划》,主张大规模地造林,并多次在演讲中阐述植树造林的重要性。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来,鉴于孙中山先生生前提倡的林业理念,1928年3月初,在孙中山先生去世三周年之际,各地通过植树来表达纪念之情。1928年3月12日下午,社会各界先至中山陵谒陵,后前往中山林,举办植树典礼。以后,每年的3月12日,全国各地一致举行植树典礼,并被定为植树节。当时,也照顾到北方地区3月上旬,寒气未消,还不适于栽树等原因,特规定植树节仍于3月12日举行之外,北方地区的造林宣传运动周延续至清明节。
如今,“3.12植树节”已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节日,它旨在提醒人们要尊重自然、爱护树木,要认识到树木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地球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植树造林的好处
1. 保持水土。树木有像树冠那样庞大的根系,能牢牢抓住土壤。而被抓住的土壤的水分,又被树根不断地吸收蓄存。据统计,一亩树林比无林地区多蓄水20吨左右。
2.抵挡风沙。植树造林能防风固沙。要抵御风沙的袭击,必须造防护林,以减弱风的力量。风一旦遇上防护林,速度要减弱70% ~80%。
3.经济建设。植树造林能为人类提供许多有用的东西。不少水果、药材都是林产品;茶叶、橡胶、新碳等都是树木的贡献。
4.清除空气污染。据统计,一亩树林一年可以吸收灰尘2万~6万千克,每天能吸收67千克二氧化碳,释放出48千克氧气;一个月可以吸收有毒气体二氧化硫4千克。
5.自动的调温器。夏日树荫下气温度比空地上低10℃左右,冬季又高2-3℃。
6.天然除尘器。树叶上长着许多细小的茸毛和黏液,能吸附烟尘中的碳、硫化物等有害微粒,还有病菌、 病毒等有害物质,还可以大量减少和降低空气中的尘埃,一公顷草坪每年可吸收烟尘30吨以上。
7.氧气制造厂。树叶在阳光下能吸收二氧化碳,并制造人体所需的氧气。
8.细菌的消毒站。松、樟、榆等树能分泌杀菌素,杀灭结核杆菌、白喉杆菌等病菌。
9.天然的消音器。绿化还能吸收声波,减低噪声。

植树要领
植树要挖大坑、栽正中、根舒展、莫中空、提提苗、踩踏平、浇足水、沉实成。具体做法如下:
1. 挖树坑。60厘米-80厘米见方,40厘米-60厘米深的树坑,将熟土(表层土)与生土(心层土)分别堆放。
2. 树苗下坑。适当调整好纵横间距,做到横平竖直。
3.树苗填土。先将表土填入穴中央约10厘米-15厘米后,让苗木根系舒展,再继续填土至根系完全盖住时,用手轻轻提苗,把苗扶正,用脚踏实,然后每填20厘米土,踩实一次,填土要略高于原土痕。然后,在靠原土痕外缘用土围起一圈土埂(高4约20厘米-30厘米,预防浇水时外流)。回填时先填熟土,后填生土,石块不能回填。
4. 树苗浇水。浇满树盘(土埂)内的水之后,待水略干,再覆10厘米-20厘米厚的土堆或杂草减少蒸发。

北京植树造林成就
由于北京地处北方,气候偏寒,为了适时植树,提高成活率,便于更多市民都来植树、种草、种花,1985年3月18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市政府建议,规定每年四月第一个星期日为首都全民义务植树日。
2003年6月,北京永定河、潮白河、大沙河、延庆康庄、昌平南口五大风沙危害区完成最后治理,全部披上绿装。2006年,全民义务植树进入第22个年头,22年间,北京人共义务植树1.62亿株,成活率88%,保存面积70多万亩,相当于种出了160多个颐和园。2012年后,随着北京平原造林工程启动,造纪念林、植纪念树、包门前绿化、认建认养绿地等形式异常火热,每到植树季,全市各义务植树点总是早早预约满员,稍微去晚点,准就没地儿了。
据统计,截至2018年,参与首都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总人数已超过1亿人(次),包括造林绿化、自然保护、设施修建、捐资捐物等折合完成义务植树2.17亿株,为提高首都城乡绿化美化水平,增强市民植绿、爱绿、护绿的文明意识做出了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