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1895——1953)是中国艺术巨匠,杰出的美术教育家,誉为“现代中国绘画之父”和“中国现代画圣”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进入现代之时,徐悲鸿无疑是艺术界举足轻重的人物,被国际评论誉为“中国近代绘画之父”。

徐悲鸿·《九方皋》 1931年
徐悲鸿纪念馆新馆于1982年建成,坐落于北京西城区新街口北大街53号,总占地面积为3900平米、建筑面积为4600平米;主体建筑为二层灰色展览楼,共有一个序幕厅和七个展室,序幕厅陈列着徐悲鸿自画像及徐悲鸿作画的巨幅照片和展览前言。第一、第二和第七展室,展出徐悲鸿各个时期的中国画代表作。第五展室展出徐悲鸿的油画作品,第六展室展出徐悲鸿的素描作品,第四展室为徐悲鸿生平纪念展室,展示着青年徐悲鸿从贫寒的乡村走向世界的艰难历程,以及他生前画室的复原和珍贵遗物。新馆于1983年元月对外开放,每年接待观众逾万人。

除展览厅之外,为了更好地保存徐悲鸿先生的遗作以及他倾毕生精力收藏的历代名家书画和上万件图书资料、碑拓珍迹,还建有现代化的画库。
纪念馆现藏徐悲鸿国画、油画、素描、水彩、粉画、书法作品1286幅,徐悲鸿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现代名家书画1134幅,中外美术书籍、碑贴、画册、图片约万件。其中,唐画《八十七神仙卷》、宋画《朱云折槛图》、明画《王右军书扇图》、金农《风雨归舟》均为稀世精品。
徐悲鸿自幼随父亲读书,喜作画。1908—1911年随父亲到无锡、常州等地鬻字卖画,体验到民间疾苦,十余岁时即有忧国忧民的思想,画上常有“神州少年”题名,并刻有“江南贫侠”的图章。在其19岁时父亲去世,遂承担起全部家庭负担,就近在彭城中学、始齐女子学校及宜兴女子学校任图画教师。后赴上海谋职,流落时得到黄警顽、黄震之的帮助,得以到震旦学院学习法语。时逢上海哈同花园征画仓颉像,其画稿受到园主人赏识并获高额报酬。在哈同花园结识康有为,这对徐悲鸿艺术观的形成颇有影响。1917年5月赴日本考察美术,11月回国转赴北京,应蔡元培邀请出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在指导期间他提出改良中国画的基本观点: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之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

1919年官费留学法国。先入徐梁画院学素描,后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受教于历史画画家弗拉孟。1920年冬结识著名画家达仰并得其教诲,达仰教导他“勿慕时尚,勿甘小旧”,要求他“每一精究之课竟,默背一次,记其特征,然后再与对象相校,而正其差”,对于油绘人体,则要“分部研究,务能体会其微,勿事爽利多幕之施”。徐悲鸿行之有效,致力益勇。留学期间曾赴德国、比利时、意大利诸国参观文艺复兴时期杰作,深受欧洲古典艺术的影响。1927年徐悲鸿回国,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28年兼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与田汉、欧阳予倩一起推行现实主义艺术。抗战期间应泰戈尔邀请访问印度,并以在新加坡等地的全部办展收入捐献祖国救济难民。1946年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徐悲鸿为中央美术学院第一任院长。
1953年9月26日, 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按照徐悲鸿的愿望,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全部捐献给国家。次年,徐悲鸿故居被辟为徐悲鸿纪念馆,集中保存展出其作品,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写“悲鸿故居”扁额。
徐悲鸿纪念馆
地址:北京西城区新街口北大街53号
交通:乘坐2号地铁,在积水潭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