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畔,柳荫街,真情无限;军民谊,鱼水连,代代相传……”走在金色琉璃、苍松翠柏掩映下的中南海红墙畔,现代京剧《西城双拥颂》萦绕在人们耳畔。独具京腔京韵的唱段与红墙下的鱼水深情交相辉映,历久弥新的双拥风尚,铸就了我区“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的丰碑。区域军民团结坚如磐石,军地建设相互促进、竞相发展,谱写着新时代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的崭新篇章,努力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
历久弥新“双拥情”
柳荫街,什刹海西侧一处古朴的街区,由徐向前元帅题词的“柳荫军民文明街”街碑静静矗立。37年前,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从这里走向全国。
“柳荫军民文明街”街碑
1982年2月24日晚,夜色漆黑,什刹海冰面突然传出“救人”的呼声,正在执行任务的警卫师战士袁满囤闻声向出事地点奔去。为了营救落水的工人,他五次潜入水底,直至停止呼吸。人们为纪念英雄,在街心花园建立了袁满囤同志的塑像,徐向前元帅为碑座写下题词:“优秀警卫战士袁满囤烈士”。此后,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在这里发生,一段段“双拥共建”的佳话从这里流传。
柳荫妈妈为部队官兵缝补衣服
官兵们把整条大街的8条街巷和120多个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清理了原来乱风满街土、下雨满街泥的街道;种植了一株株翠绿的杨柳,铺成了平坦明亮的柏油街道;建起了花坛、凉亭,栽上了草皮,街道环境焕然一新。部队和居委会的同志一起,走访慰问军烈属、残疾军人、孤寡户,使他们感受到徐向前元帅和政府、军队、居委会的温暖。1984年国庆35周年游行庆典中,一辆以城市街道命名的大型彩车缓缓驶过天安门广场,格外引人注目。从那时起,“柳荫街”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京城小巷逐渐名扬全国。
如今,柳荫街社区共建和拥军工作已经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形成周有交流、月有活动、季有高潮、年有总结的实践模式。此外,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专门设置“双拥典范”版块,及时宣传双拥共建中的新人新事,帮助官兵家长加入微信群,使他们能随时了解孩子们在部队的情况,了解社区的双拥动态和成果。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
经过多年实践,我区培养和涌现了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富有西城特色的典型群体,为巩固和深化基层双拥奠定了坚实基础。从2011年开始,我区正式启动拥军品牌建设工程,提出了“一街(街道)一品(品牌)一典(典型)”的行动指标。至今,全区推出了25个各具特色的拥军品牌,形成了“北有柳荫街、南有马连道、城郊有国防教育中心、城区有示范单位”的拥军品牌格局。2016年新一轮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以来,我区按照“巩固、梳理、提升”的思路,精心策划、持续推进、狠抓落实,注重顶层设计,把双拥工作纳入军地发展总体规划,强化责任担当。
区党政一把手定期召开区委常委议军会,每年两次听取双拥工作汇报,年底前召开军政座谈会,军地联席会,研究双拥工作重大问题;坚持领导带头,区四套班子领导每年两次慰问部队,带头为官兵办实事,带头参加国防教育活动,先后赴军委对外合作办公室、某训练基地参加“军营一日”活动。同时,加大拥军投入,区财政支持双拥经费逐年增加,3年累计超过9.38亿元,有力保障双拥工作的健康发展。
今年3月21日,北京市西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正式成立,具体组织实施退役军人的教育、管理、安置和服务等方面工作。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高翔介绍,目前全区已采集军烈属、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信息58814人,审核通过58372人,已发放和悬挂光荣牌55809块,夯实了续写新时代双拥工作新篇章的基础。
邻里守望“双拥事”
“小孙的工作定下来没有?”上士武鑫鋆提着从医院取回的药品走进胡同口的一处老屋,刚一坐定,老屋主人沈永秀便迫不及待地问。老人家住西长安街街道义达里社区,她口中的小孙名叫孙华乐,原是火箭军某通信团二连上士,也是义达里社区第19任“穿军装的居委会主任”。西长安街义达里社区“穿军装的居委会主任”自1984年起,孙华乐所在连党支部就与义达里社区居委会确立了共建关系,经常派战士参与社区建设,协助居委会开展环境整治、便民服务、治安巡逻等工作。
久而久之,官兵成了社区居民家的常客,街坊们亲切地称之为“穿军装的居委会主任”。2013年12月,接下这一重担的孙华乐一干就是4年。沈永秀老人的儿子一直患病在身,加上老伴去世得早,自己生活不便不说,还要照顾儿子的起居,每个月都要去医院给儿子开药。沉重的生活压力,让老人脸上布满愁云。孙华乐了解情况后,主动承担起陪老人去医院取药的任务。随着老人身体越发不便,他索性代替老人取药,并定期带老人做体检。
后来,孙华乐和战友们还多次到社区帮居民修电表、拆违建、清扫房顶落叶,把社区当成了自己的家。有了官兵的陪伴,沈永秀老人脸上的愁云不见了,小院里也多起了朗朗笑声。
军民动手清洁双拥文化园
共建先进单位、双拥标兵连队、先进党支部……走进这个连的荣誉室,挂满后墙的牌匾让人印象深刻,这也是官兵们拥政爱民的生动见证。经过个人申请、群众评议、组织考察、党支部研究一系列程序后,武鑫鋆接棒成为社区第20任“穿军装的居委会主任”。上任时,他动情地说:“树有根,水有源,百姓是靠山。”多年来,驻区部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勇于承担执勤巡逻、处突维稳、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圆满完成了党的十九大、APEC峰会、全国“两会”等重大活动的安全维稳和服务保障任务。驻区部队连续13年开展“帮困助残送温暖”活动,累计捐款480余万元,为辖区困难家庭送去子弟兵的深情厚意。
军民同心“双拥志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尊崇军人不是一句空话,关键要落实在拥军优属的暖心行动上,受“红墙意识”滋养多年的西城人尤其要有走在前列的使命感。近年来,我区在多方调研、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把“红墙意识”转化为拥军优属的暖心举动,每年都在驻区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中评选一批优秀士兵、表彰一批优秀军嫂。西长安街街道还邀请被评为“红墙卫士”士兵的父母,来北京看望孩子、参观游览,以此激发官兵的职业自豪感,培育尊崇军人军属的社会风尚。
武警某部战士盛豪杰的父亲,听说儿子被评为“红墙卫士”的消息后,高兴地说:“孩子能为保护首都平安做些事情,是全家人的莫大荣耀。希望他在部队安心服役,再立新功!”
柳荫妈妈高玉贵接战士回家过年
多年来,我区紧贴部队改革实际和需求,把支持强军改革作为重点,助力部队重大军事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帮助改善训练及生活条件。2015年援助北京武警原第二师3100万元营区改造经费;2018年为北京卫戍区仪仗大队无偿提供30亩土地及地面建筑,有效保障了该单位的建设发展。针对转业、退伍、随军家属安置、子女教育等问题,区委组织部、区教委、区人力社保局、区民政局等相关部门坚持创新思路,积极拓宽“后路”、巩固“后院”、扶持“后代”,真心实意帮助解决官兵后顾之忧。
同时,我区大力营造尊崇军人职业的社会氛围,在全区所有的公共场所、服务机构悬挂、张贴“军人优先”标识。在各单位行政大厅开设服务窗口,对军人军属、复转退役人员提供专项服务;助力军人荣誉体系建设,连续开展评选表彰“红墙卫士”、“好军嫂”活动。2017年以来,274名“红墙卫士”、122名“好军嫂”受到表彰,26名优秀军转干部的事迹得到广泛宣扬。
同时,以迎接党的十九大、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主题,开展读书征文和双拥故事征集活动,组织军民践行红墙意识,讲好双拥故事,20支部队、13个街道征集上报218篇作品,其中60篇作品、33个单位获奖,所有作品均汇集成册,为驻区军人受尊崇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
后记
年复一年,一个个仪式,一次次分享,成为军民难以忘却的共同记忆。寒来暑往,评选“红墙卫士”、表彰“好军嫂”,一项项活动让军人军属倍感荣耀与尊崇。我区双拥工作的成功实践,诠释了军民践行“红墙意识”的价值取向,倡导了不忘初心的进取理念。
在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之际,全区上下正以高昂的姿态、团结的力量,努力把双拥精神熔铸在血脉之中,让双拥之花在红墙畔尽情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