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看展七天乐,这些展品很珍贵!

  • 2019-09-29 10:00:01
  • 北京旅游网综合

国庆将至,7天大假去哪儿玩?如果你不想在高速公路上“斗地主”,或者去热门景点看“人从众”,不妨在北京看这些展览,无论是看70周年大型成就展,还是看流失文物回归展,还是科技展,都是不错的选择。这些展品平时可不容易见到,为了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才有机会一次饱览!这里有一份看展攻略,拿走不谢!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对公众开放参观啦!29号起,还将开启线上展览!足不出户就能看大展!这个假期必须安排上!

本次展览以编年体为时间主线,安排设计了序厅、屹立东方、改革开放、走向复兴、人间正道五个部分,其中“屹立东方”对应1949年至1978年;“改革开放”对应1978年至2012年;“走向复兴”对应2012年至2019年。下面就跟随小编来展览现场看看有哪些亮点吧~

亮点1:13个五年计划和规划

在展馆的时光隧道中,十几块橙红色主题展板,对每隔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进行集中展示。从“一五”计划时期首次大规模、有重点进行工业建设,到“五五”计划时期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从“计划”向“规划”转变的“十一五”规划,到指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十三五”规划……

成就展中,有一张156项重点工程的行业分布图,绝大多数工程集中在重工业领域,其中煤炭、电力、机械工程占比最高。这156项重点工程,是“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援建的。

正在推进的“十三五”规划中,有165项重大工程项目。从深海空间站到量子通信、从5G到高速铁路,这些工程项目凸显战略性和牵引性,代表着世界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方向。

亮点2:150个新中国第一

成就展标示了150个“新中国第一”。150个第一中的“第一”,是1951年10月官厅水库开工建设。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库。

2019年1月,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个月背着陆和巡视探测的国家。这是成就展展示的150个第一中的最后一个“第一”。从新中国建设的第一条铁路建成通车、第一台蒸汽机车下线投用、成功冶炼第一炉不锈钢,到中国科学家第一次发现青蒿素、“神威·太湖之光”夺得世界超算冠军、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落成启动、“墨子号”发射成功……从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个“第一”,到全球科技领域一个个“第一”,一个创新大国正在崛起。

亮点3:4个家庭场景

成就展通过还原不同年代的家庭场景,让人们回到往昔,看到现在,畅想未来。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50年代,一间乡村婚房里,一张土炕、一盏煤油灯、两三件简单家具,几乎就是全部家当。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一户城市家庭内,电视、冰箱、电风扇、缝纫机成了“标配”。进入新时代,走进普通的安居住宅,宽敞的客厅,齐备的家具电器,透出幸福生活。不远的将来,人工智能走进千家万户,智慧家居会让生活更加舒适便利。

亮点4:7面英模墙

从时传祥到郭明义,从焦裕禄到廖俊波,从蒋筑英到黄大年,从杨善洲到张富清——成就展以年代为序,设置了7面人物墙,集中展现新中国发展建设进程中不断涌现的英雄模范。

成就展上,精神印记随处可见:一本翻开的雷锋日记写道“我是党的儿子,人民的勤务员”;一处叫“地窝子”的场景呈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创业艰辛;抗击“非典”疫情、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的一幅幅图片表明中国人民有足够信心底气战胜任何困难挑战......

观展指南

➤展览面向公众开放时间:2019年9月24日

➤开馆时间:每日9时至17时,闭馆前1小时停止安检入馆

➤参观展览时长:建议为1.5小时

➤票价:免费

➤预约方式:无需预约,直接现场领取门票即可

➤门票领取办法:观众凭本人身份证(军官证、护照、户口本等)在北京展览馆文化广场东南侧“领票处”领取当日门票,自觉接受安全检查后进入展馆(展览不设网上预约渠道)。

➤展馆地址:北京展览馆

近期开馆时间安排

要感受这条“时光隧道”,您还得亲身体验。根据公告,国庆节前将举办若干专场参观活动,届时展馆将临时封闭。

具体开放时间如下:

➤9月28日下午、29日下午对公众开放

➤10月1日将暂停展览一天

➤10月2日以后正常开展

遇有特殊情况将另行公告,请及时关注。

北京展览馆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35号

交通:

(一)公交线路:

西直门外站:

运通:104、105、106

电车:105、111

公共汽车:7、26、27、31、52、72、334、347、360、362、601、708、714、716、808、811、812、814、902、962、16、16支线

动物园站:

运通:104、105、106、205

电车:102、103、105、107、111

公共汽车:7、15、19、26、27、31、45、52、65、72、319、332、334、347、360、601、634、714、716、808、812、814、902、962、特4

(二)地铁线路:

动物园地铁站:4号线:动物园站下车,C2(东北)出口出站,直行约500米即到。

西直门地铁站:2、13号线:西直门站下车,A1(西北)出口出站,直行约1200米即到。

车公庄西站:6号线:车公庄西站下车,A(西北)或B(东北)出口出站,沿展览路向北直行800米即到。

注意!北展部分路段交通管制,为确保北京展览馆周边道路交通安全有序,根据国庆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总体安排:

一、9月24日至12月31日,每日8时至17时,北展东马路南口(不含)经展前路至北展西马路南口(不含)双向禁止机动车通行。

二、9月24日至12月31日,每日8时至17时,将视交通情况对西直门桥经西直门外大街北辅路至北展桥上;白石新桥经西直门外大街南辅路至北展桥上;车公庄路口经展览馆路至北展桥、北展东马路、北展西马路采取临时交通管理措施。

一个个高光时刻,一个个历史瞬间,一个个再现场景,就等你来!

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

这是我国首次对流失文物回归进行全景式展现,展览汇集来自13个省市、18家文博单位的600余件回归文物参展,展品不仅包括世人耳熟能详的《伯远帖》、《五牛图》、秦公晋侯青铜器、龙门石窟佛像等珍贵文物,也包括我国近期成功追索回来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

这是一条回归之路,这也是一条中华民族梦圆之路,本次展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失海外文物回归盛况的一次全面展示和总结,更是70年来祖国不断发展强大的生动写照。

100多年前,清王朝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大门,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彼时大量珍贵文物惨遭劫掠、倒卖、走私,如游子飘零、流散他乡。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不断探索文物回归可行路径,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方式,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

圆明园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十二生肖喷泉构件,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后流失海外。兽首由清乾隆年间西洋画师设计,中国宫廷匠师制造,融合东西方文化特色。兽首形态逼真,表现细腻,展现出较高的工艺水准。它的回归启示我们: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

旅居菲律宾的华人收藏家庄万里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眷恋和情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搜集失散海外的中国文物,其收藏中书画文物尤精。庄万里不以私藏为念、务在保存国粹的信念深深影响了他的子女们。在他逝世后,其子女庄长江、庄良有秉承父亲遗志,于2000年将庄氏两塗轩珍藏的232件书画作品慨然捐赠给上海博物馆,圆满完成了老人一生“宣扬文化之素志”。

皿方罍号称 “方罍之王”,1919年出土于湖南省桃源县漆家河,器身辗转流失境外,器盖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湖南省博物馆收藏。2013年底,皿方罍器身出现在国际拍卖市场,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2014年,湖南省文化机构与收藏家组成联合代表团赴美,在国家文物局协调下,成功促成皿方罍器身回归并入藏湖南省博物馆。

青铜虎鎣原为清宫皇室旧藏,1860年被英国军官哈利·埃文斯从圆明园劫掠后由其家族收藏。2018年3月,虎鎣即将在英国拍卖的消息引发国内外舆论强烈关注,国家文物局立即开展信息收集、协商谈判、协调联动、宣传引导等多方面工作,最终促成虎鎣买家将文物无偿捐赠给中国政府。虎鎣的回归,彰显了中国人民对流失文物始终不渝的关心与守护。

《五牛图》号称“镇国之宝”,一经问世便成为收藏热点。北宋时,它曾被收入内府;元灭宋后,赵孟頫得到这幅名画,曾留下“神气磊落、希世明笔”的题跋;清代时被征召入宫,深受乾隆皇帝喜爱……然而它没有逃过战争,在八国联军侵华时,这件珍宝落入外国人手中。

直到1950年初,周恩来总理收到一位爱国人士来信:这幅画近日要在香港被拍卖。画主人要价10万港元,自己无力购买,希望政府能出资收回。当晚,周恩来就给新华社香港分社发出紧急电报,只有八个字:不惜代价,抢救国宝。戏剧性的是,最后负责联系的黄作梅与拍卖的委托方吴衡孙私下沟通,以6万港币低价抢回了国宝。

《中秋帖》《伯远帖》和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快雪时晴帖》被乾隆统称为“三希”。中秋、伯远二帖曾被溥仪携出紫禁城,其后几易其手,辗转至港。1951年10月,郑振铎得悉“二希”即将询价出售的消息后,立即在徐森玉、胡惠春、徐伯郊等人的协助下,启动文物抢救工作。周总理高度重视“二希”的抢救征集,专门作出批示。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长的王冶秋奉命偕同上海文管会主任徐森玉、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兼程南下谈判,最终成功购回“二希”,拨交故宫博物院收藏,结束了两件国宝长达数十年的颠沛流离。

展期:9月17日——11月17日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北2、北3展厅

票价:免费

开放时间:9:00-17:00,16:00停止入馆,16:30观众退场。周一闭馆(含国家法定节假日)

门票及预约

门票:免费,但需要预约

预约入口:关注国博君(id:iguobojun)微信公众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直接抵达国博网上预约入口!

✔国博每天预约人数为3万人,额满为止。预约观众由国家博物馆北门西侧入口凭有效证件核录后,通过安检入馆参观。

✔未预约观众经天安门广场安检后,由国家博物馆西北通道进行现场预约。经身份验证后,通过北门安检入馆参观。

活动看点

看点1:圆明梦归,圆明园兽首铜像重聚

看点2:《五牛图》《伯远帖》等知名书画作品现身展览

看点3:王处直墓彩绘浮雕两武士合璧展出

看点4:“方罍之王”皿方罍身首合璧现身展览

看点5:青铜虎鎣再次与公众见面

看点6: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现身展览

温馨提示

为确保珍贵书画展品安全,《中秋帖》与《韩熙载夜宴图》展期内为复制品展出,《五牛图》与《伯远帖》9月17日-10月16日为原件展出,《潇湘图》与《祥龙石图》10月17日-11月17日为原件展出。请大家合理安排行程,感谢大家支持理解。

展厅

本次展览精心策划的三个单元全景展示了70年来回归文物600多件套,涵盖了陶器、青铜器、典籍、书画等诸多品类,《伯远帖》《永乐大典》等珍稀文物均为国之瑰宝。其中,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425件,包括圆明园青铜虎鎣、鼠首、兔首等众多大家耳熟能详的珍贵文物和意大利返还文物。展览文物年代跨度之久、品类之全、价值之重、参与单位之众,均为过去所少有。这些文物在北2、北3展厅等你,欢迎前来观看~

交通:

公交线路:天安门东:1、2、52、82、120、观光2线、旅游公交1线、旅游公交2线。

地铁线路:天安门东:1号线下车,C、D出口出站。

印记中国(1949-2019)——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众篆刻作品展

这是国内首个以篆刻为主题的大型成就展,篆刻作品数量之多、技术之多样、活动亮点之丰富,也属罕见。展览现场,400余件来自专业篆刻工作者、大中小学师生、企业员工和科研单位职工设计创作的篆刻作品集中亮相,印章印面内容不仅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成渝铁路通车、红旗牌轿车制成、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等伟大中国的里程碑事件,还记录了的确良、籼型杂交水稻、住有所居、复兴号等与老百姓衣食住行相关的标志性事件,新中国成立70年的奋斗历程、辉煌成就、伟大进展、生动故事尽在其中,电脑设计、篆刻机制作、3D打印等先进技术引领新篆刻时代。

走进中华世纪坛艺术馆,透明的玻璃柜里,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印章整齐排列,观者如云,有拿着放大镜认真琢磨的,有拿起手机留影纪念的。仔细浏览一圈,仿佛从时空长廊穿梭而过,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如放映片一一闪过脑海。印章印面内容不仅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成渝铁路通车、红旗牌轿车制成、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等伟大中国的里程碑事件,还记录了的确良、籼型杂交水稻、住有所居、复兴号等与老百姓衣食住行相关的标志性事件,宏大之中又饱含着温度。

001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此枚印章照片记录的背景是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集会,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于本日在首都就职”。当篆刻家们开始着手制作这一枚重要印章时,毛主席决定不采用历朝历代所用的玉石材质、篆书字体,而是印坯采用铜材、字体使用宋体,因为铜材物美价廉,宋体老百姓喜闻乐见。

这枚印章在新中国成立之时制作,不仅意义重大,展现大国风范,更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有了这样的“初心”,中国共产党才始终将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重任扛在肩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三千七百多年历史长河,篆刻艺术历久弥新,新时代篆刻的用料不止限于玉石、金、牙等,技术也不再只有手工刀法。此次展览不光汇集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辉煌成就,更集萃了很多新时代的篆刻艺术、先进技术,例如印坯采用钛合金、彩色石膏、可降解淀粉原料、人造水晶、光敏树脂等材质,技术上选择电脑设计、篆刻机制作、3D打印等,堪称篆刻爱好者的天堂。

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设计制作的“网络强国”印面材质为光敏树脂,采用3D打印产业最早出现的快速成型制造技术——SLA即光固化成型技术一体打印成型;同样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设计制作的“5G商用牌照”印坯材料为钛合金,采用3D打印技术中的SLM——选择性激光熔融技术一次成型,这种造型复杂、但高精度的完美呈现,反映了我国金属3D打印技术的高速发展;由中国中车青岛四方印吧设计制作的“北京地铁”,印坯采用地铁车体新兴材料—碳纤维,压模铸造完成,外观新颖、印材轻盈、质地坚韧;由北京华流文化有限公司设计制作的“的确良”,印面由电脑设计,篆刻机制作,印坯使用木质材料,汽车电子金属漆喷涂工艺,从设计到雕刻完成,耗时仅需30分钟左右。

以技术为引领还不够,印章还充分展现艺术之美。由北京工美集团设计制作的“籼型杂交水稻”,印坯使用黄色人造水晶,顶部展示一束束谷粒饱满的水稻,宛如金色的麦浪;同样由北京工美集团设计师匠心设计的“全国农业展览馆”独具特色,印章上部将稻谷、麦子、大豆、玉米、绿豆这“五谷”用亚克力封装,底部采用木雕艺术造型,“五谷丰登”的景象跃然眼前。由中国国际贸易中心设计制作的“中国入世”印章,印坯采用琉璃材质并配以盛世牡丹花纹,气质雍容典雅,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后取得的辉煌成就。

展期:9月9日——10月10日(观展时间9:00-17:00,16:10停止检票。每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展馆:中华世纪坛二层世界艺术展厅

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甲9号中华世纪坛A段/C段

交通:

公交:

军事博物馆站:1、21、52、94、65、68、78、85、99、308路。

玉渊潭南门站:32、65、78、85、414路。

地铁:

地铁1号线,军事博物馆站,A出口。

地铁9号线,军事博物馆站,E出口。

礼赞共和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科技成就科普展

日前,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科技馆承办的“礼赞共和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科技成就科普展”在中国科技馆短期展厅正式开幕。展览以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代表我国科技发展自主创新、战略需求、前沿领先、重大工程等重要领域为切入,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设置了逐梦星空、瀚海扬波、核能伟业、制造强国、智慧互联、健康生活六个主题展区,以及开篇(时光记忆)和尾声(崭新征程),展示面积2000平米,展品总数43件(套)。

展览最大的特点是以生动的展示形式,将一项项重大科技成就,从科学普及的视角结合科技馆互动体验特点,以问题导向展开,不仅诠释了科技成就的重要意义,还揭示了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发展历程、技术应用,彰显了科学家精神。人类能否重返月球?高铁为什么成为中国名片?一个个问题吸引着大人和孩子们从展览中探索答案,激发了科学兴趣;激动人心的“复兴号”模拟驾驶体验、活泼有趣的港珠澳大桥搭建游戏、重返记忆的“东方红一号”、壮观震撼的1:1原子弹、氢弹模型……一件件大国重器和丰富多彩的互动体验,让体验者无不为我们国家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到自豪。开拓天疆写传奇的孙家栋、不堪屈辱铸“神威”的金怡濂、邓稼先受命当晚与夫人许鹿希只有“不能”的对话……深深地感染着人、激励着人,让我看看到了“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以物为载体,以“彰显影响、传承精神”为目标,可以说是见物、见人、见事、见精神。

展览以历史纵深的视角,焕发精神力量的时代感召力、引领力,通过对我国不断增强的科技实力和科学家精神的展示,旨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进一步激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科技报国远大志向,激励更多青少年接力精神火炬,投身祖国的科技事业。有了“后浪推前浪”的生生不息,才能实现“百川东到海”的宏伟愿景。

在这里,你能够感受到中国人的自豪;在这里,你会因科学家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而动容;在这里,更多的科学梦想将尽情绽放。

展馆:中国科技馆

交通:

公交线路:

(1)乘坐328、379、419、484、617、628、751、913路、运通110路到“洼里南口”站,向北步行约6分钟到达中国科学技术馆西门(最近)

(2)乘坐328、379、419、425、484、518、628、630、695、751、617、913、949、运通110路到“豹房”站,向西再向北步行,约10分钟到达中国科学技术馆东门 (稍近)

(3)乘坐466、630、653、758、984、985路、快速公交3线路、快速公交3(区间)、快速公交3(支线)到“慧忠北里”站,向北再向西步行,约10分钟到达中国科学技术馆东门(稍远)

(4)乘坐108、124、379、415、417、419、426、518、538、653、758、984、985、特11路到“大屯南”站,向北再向西北步行,约13分钟到达中国科学技术馆东门(远)

地铁线路:

(1)乘坐地铁8号线到“奥林匹克公园”站出东北口,向北再向东步行约13分钟

(2)乘坐地铁8号线到“森林公园南门站”出东南口,向南再向东步行约10分钟

(3)乘坐地铁5号线到“大屯路东”站出A1口,换乘538路到“北辰东路”站,向北直行约12分钟到达中国科学技术馆东门

  • 编辑:方月月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