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在北京一些专家学者和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会建议下,“永定河文化”写入了中共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成为“三个文化带”之一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
永定河是流经北京的第一大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其上源分南北两支:北支洋河,源自内蒙古兴和县以北的山麓;南支桑干河,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的管涔山。永定河流经山西、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五省市自治区53个区县,全长759公里,流域面积4.7万平方公里。在北京市境内,永定河流经门头沟、石景山、丰台、房山和大兴五个区,河段长170公里,流域面积3168平方公里。
永定河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涉及中国古人类起源、中华民族起源、古都北京起源等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文化和北京文化的精彩篇章。永定河文化的内涵与精髓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永定河流域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永定河是一条人类文明荟萃的河流。永定河流域的古人类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以至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永定河流域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早在200万年前,古人类就已经在永定河上游的泥河湾盆地一带繁衍生息,从190万年前的马圈沟遗址和136万年前的小长梁遗址,到数量众多的100万年前至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遗址,十万年前的许家窑、侯家窑遗址;从门头沟11万年前的前桑峪骨化石,到一万年前的“东胡林人”新石器早期遗址,以及广泛分布在永定河中下游的新石器遗址表明,古人类一直在永定河的怀抱里生息繁衍,永定河流域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二、永定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前身华夏族诞生地与民族融合的大舞台。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大家庭。永定河流域是我国农业经济与游牧经济的交汇地区,也是汉族与许多少数民族杂处地区,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民族大融合是在永定河流域进行的。约五千年前,几大部落会聚在永定河上游的涿鹿一带,轩辕氏黄帝先后战败了神农氏炎帝、九黎族蚩尤两大部落,使许多中小部落臣服。通过“合符釜山”统一旗帜和号令,推举出了首个盟主——黄帝在涿鹿建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都城——涿鹿城(黄帝城),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统一,进入了炎黄时代,标志中华民族的前身——华夏族诞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从炎黄时代开始,永定河流域成为民族融合的大舞台。历史上各民族在永定河流域战争之频繁,交往之密切,是十分突出的,先后有五个民族、七个朝代在永定河流域建都,时间长达800余年。
三、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对北京来说,永定河文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没有永定河就没有北京城。北京城坐落在永定河的洪积冲积扇上,与永定河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永定河不仅为北京城提供了存在的地理空间,而且世世代代滋养着北京城。从3000多年前北京建城到860多年前建都,逐渐形成了北京文化。从历史的角度看,永定河文化是北京的母体文化,又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发展上看,永定河的水和流域内的煤炭、琉璃、石灰、木材等是北京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永定河流域曾作为连接西北的大通道,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是向北京输入秦晋文化的大动脉,又是京城文化向京畿地区扩散的示范地。
四、永定河流域是民间民俗文化的宝库。永定河流域有着极为丰富、极具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从上游的内蒙古、山西、河北,到中游的北京地区以及下游的冀东,民族民间文艺异彩纷呈。以门头沟区为例,旧时正月十五上元节千军台庄户幡会走会活动,桑峪村三月三同吃蚕丝面活动,斋堂镇五十八村五月十三龙王大会祈雨活动,三家店六月十三祭河神,灵水村秋粥节,门城镇地区腊月十七祭祀窑神的活动等,规模大,特色鲜明。1925年顾颉刚等学者考察妙峰山庙会,是我国民俗学者最早的田野调查。这次民俗调查和随后调查报告的发表,标志着中国民俗学的诞生。妙峰山庙会、京西太平鼓、千军台庄户幡会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永定河流域的民间民俗文化在北京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