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密云东邵渠村:敕建宏善寺

  • 2017-04-06 08:54:12
  • 北京日报

作者: 丁宏伟

密云区东邵渠镇东邵渠村,位于密云东南部,是继东汉代古聚落消亡后,在其遗址西南部又形成的一个村庄。

东邵渠老村,坐落在凤林山前的错河北岸。据史料载,错河又名错渠,发源于今银冶岭村,东流至丫髻山下而折向南流入泃河,再入蓟运河后流入渤海。元代以前,在错渠北岸东段,先有张、刘、柴几姓人家,在凤林山前临水定居,繁衍成村,初名东错渠。后来,村名演变为东邵渠。

东邵渠村域,元代属于檀州,明初属于密云县。明洪武十三年分密云、昌平二县地建置新的怀柔县后,东邵渠村划归怀柔县。

凤林山前,元代已有佛教庙宇龙祥寺,龙祥寺之东建成东邵渠村。明代正统年间,皇家将原龙祥寺改造扩建为规模寺院,英宗皇帝朱祁镇赐名为宏善禅寺。因有敕建禅寺,东邵渠成为知名山村。明崇祯四年,在宏善寺内勤奋苦读的东邵渠村人张成德,考中了进士。张成德初任山东滋阳县令,后任南直隶如皋县令、兵部武库司主事。张成德生为耿介清官,死为忠臣烈士,其人其事列入《明史》,得以青史留名。

如今,东邵渠村的百姓们过上了安定富足的幸福生活。村中老年人休闲相聚时,时常说起“西大庙”,还有在“西大庙”学习成才的张成德。

“西大庙”,正名宏善寺,曾是明代京东著名禅寺之一。宏善寺为明朝皇家所建,与怀柔北部红螺寺(本名资福寺)为姊妹寺,但其规模远远大于红螺寺。

距京城一百多里的一个山村,皇家为什么要在这里选址建寺院呢?

原来是常德长公主(先皇帝朱瞻基的次女)为报皇父母之恩,想修座佛寺,因夜间得梦,梦见一座红山为吉祥之地,遂派人到京郊各处寻找红山。恰在怀柔县东南部选中了东邵渠村后的凤林山。凤林山并不高,只是山形独特,主峰为东邵渠村后的屏障,主峰以西相连八个小山头为一体,独然坐落于北务岭以上的山间盆地中,从高处远望很像只传说中的凤凰,因名凤林山。凤林山主峰上裸露的岩石全呈赭红色,正是一座少有的红石山,而且山前还有一座前朝留下的古刹龙祥寺,这里正是常德长公主要找的理想之地。

常德长公主出资,皇帝支持,于正统七年(1442年)九月动工,把旧的龙祥寺扩建为新寺院。建筑规制提高,但瓦当、垂兽等多用龙祥寺旧式样。次年三月,新寺院建成,皇帝朱祁镇为新寺院赐名为“宏善禅寺”。正统九年五月,由朝列大夫国子监祭酒李时勉撰文、承德郎兵部主事沈为定书丹、礼部尚书胡潆篆额的宏善寺碑,矗立于正殿之前。一座规制雄壮的宏善禅寺,坐落在凤林山前错河北岸的东邵渠村西部。

《敕建宏善寺碑》碑文记述:“常德公主聪慧慈仁,出其天性,尝念皇考与圣母生成之恩,如天之广大,如地之博厚,莫能报称,访求福地,创立佛宇,奉扬真乘妙法,用答大恩,遂得于此。”碑文记载:宏善寺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寺院。正殿五间,后殿五间,前殿三间。正殿前后,东西两侧共有配殿、廊房三十多间。东廊房后的东跨院,北有方丈三间,南有库房三间;西廊房后的西跨院,北有方丈三间,南有客室三间;前院东西配殿与后院东西廊房之间各有一门,可以通往东西跨院。整个寺院共有房屋八十余间。

宏善寺,山门之内南北长约一百米,东西宽约七十五米,长方布局,设施齐备。当时在怀柔、密云两县及其邻县间,是规模最大的寺院。

这个寺院,由于多种原因没有产生红螺寺那样大的影响,但它除弘扬向善精神外,还起到了地方书院的重要作用。

清康熙末期,宏善寺进行大修,进一步扩大了寺院的辅助设施,殿宇房屋增加到百余间。时任怀柔县令的吴景果观览宏善寺后,特作《宏善寺》五言长诗一首(此诗录于《怀柔县志》中);雍正三年,吴景果还撰文立碑。雍正八年,新任怀柔县令明晟(即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述的明晟)又立碑褒扬。此后,宏善寺又名“弘善寺”。

至1948年底,在灭佛潮流中弘善寺的佛像全被拉倒销毁。1951年,弘善寺改造为东邵渠村完全小学校。如今,弘善寺旧址已全部建为村民住宅。古寺遗留的两块残碑、碑座、碑额及部分瓦、石等遗物,现仍收藏于东邵渠村民间。

  • 编辑:综合编辑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