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老建筑遇上新材料,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在前门大栅栏,你也许会寻找到一个令人心动的答案——北京劝业场,或者是最新的名字“劝业场文化艺术中心”。
稍微熟悉历史故事的人都知道,北京前门地区的廊房诸条在清初已是繁华的商业街。其中,以廊房头条尤为繁盛。不算恢弘的街巷内,不仅有文盛斋、华美斋、秀珍斋等20多家灯笼铺,还有天宝号金店、开泰金店、三阳金店等诸多金店,专门制作、销售金银、珠宝、首饰并出售金条、金锭。
此外,1906年,清政府在廊房头条设立“京师劝工陈列所”,为官办的工艺局产品展销场,承担民族工商业的展示功能,开业后,参观者络绎不绝,兴盛一时。这就是北京劝业场的前身。
然而,这座北京最早的西式商业建筑却命运多舛,两度遭遇火灾,一次被火焚,直到被沈理源复建后于1923年重新开业,改名“劝业场”,取“劝人勉力,振兴实业,提倡国货”之意。
北京劝业场为钢筋混凝土砖混结构加钢屋架,是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技术。商场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内部纵深设三个大厅,四周为三层回廊,沿回廊设开敞式商店,顶层则以大型玻璃天窗采光。外装修就是巴洛克式,以壁柱、窗套、圆拱形山花和阳台装饰立面,尽显华丽与高贵。
鼎盛时期,劝业场里经营着20多个行业,配有电影院、剧场、舞厅、台球厅等,吃、穿、用、玩俱全,被称为“京城商业第一楼”,与王府井的东安市场、菜市口的首善第一楼、观音寺街的青云阁并列为京城四大商场。老北京人的描述中,当时的劝业场,一楼售卖日用百货商品,《论说精华》、《尺牍大全》等应用书籍;二楼卖文物和特艺商品,还有苏湘刺绣和几家画像馆;三楼是几家照相馆、理发馆、镶牙馆、广告社,还有弹子房、乒乓球社等,夜里灯火辉煌,笑语不绝;四楼则是一个叫“新罗天”的剧场,经常演出评剧。
1975年后,北京劝业场改组为“新新服装店”,后又改为新新宾馆,内部被分隔成许多房间,破坏了旧有的格局。在前门大栅栏的整治中,劝业场的保护被提上了议事日程。2017年,北京坊亮相,其中心建筑便是劝业场,也就是现在的劝业场文化艺术中心,以展示、传播文化为主。
当然,除了劝业场,北京坊的其他建筑也值得一逛。可以说,北京坊是一次建筑大师们对传统的礼赞,8栋建筑组成的建筑群落,出自7位建筑师之手,从知名的文物保护大家王世仁先生,到建筑师艺术家朱小地先生和崔恺院士等。在建筑材料上,沿着外围的部分,使用的是定制的红砖和灰砖,以和片区整体的风格相呼应。
走进老建筑,听它们诉说北京城的瑰丽故事吧。
赵莹莹 文并摄
GO提示
北京坊有地下停车场,不想乘坐公共交通的话也可以开车前往,不过停车场指示不多路线较绕,停车时务必记清车位位置。另外,劝业场文化艺术中心为非定时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