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辨年轮 学扦插 感受生态文明
“切穗总长度保持10厘米。上端距离最近的一片叶子1厘米,在切穗底端,斜切出一个断面,浸蘸帮助生长的溶液后,斜插进扦插床……”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永格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带着市民家庭体验古树名木的重要保护方法之一——扦插。
近日,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与北京晨报社联合主办的“生态文化之行”——探访首都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基地活动在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举行。市民朋友系统了解了北京现存古树名木的基本状态,还学习了年轮的辨识和树木保护常识,并走进古树名木繁育基地,参观古树的克隆植株,学习柏树扦插繁育技巧……在动手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态文化资源之美。
古树名木 一部活的编年史
此次活动作为2018“生态文化保护 我们在行动”系列的第一站,受到市民家庭的火热响应。
古树名木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据园林专家现场介绍,我国各地古树名木众多,仅北京就有古树名木65个树种,40721株。它们是首都悠久历史的见证,在展示古都风貌、体现古都特色、弘扬历史文化、寄托乡思乡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堪称一部活着的编年史。
为了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参与性,在介绍过程中,园林专家特地设置了互动环节。在专家的引导下,现场小朋友很快发现,悬挂在古树上标牌的秘密——红色标牌,代表着树龄超过300年,绿色则代表古树树龄小于300年,大于100年。
活动中,王永格还为市民朋友们讲解了北海团城那棵为乾隆皇帝消除暑热的“遮荫侯”的故事,以及树龄更早,种植于潭柘寺的帝王树和配王树的故事。“许多古树名木都记载着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令人神往的故事传说,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因此,必须进行基因保存。”王永格说。
互动参与 生动的生态文明课
尽管古树名木历经沧桑,保存了弥足珍贵的物种资源,但是,整体状态并不容乐观。据介绍,随着古树树龄的逐年增高和生长环境变化,北京甚至全国每年都有5%左右的古树面临衰弱,严重者甚至死亡,直接造成了珍贵历史、文化以及古树名木遗传资源的流失。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在园林专家的带领下,市民朋友走进古树名木繁殖保护苗圃。这里有银杏、杜仲、木兰、柏、松等70株古树名木的“后代”。据介绍,这些都是通过嫁接、扦插和组织培养等方式繁殖的,其中一株核桃树已经开始结果。这株核桃树的母株生长在新疆和田县巴格其镇卡拉瓦其村,始种于唐代,距今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仍然枝繁叶茂的古核桃树,主干周长6.6米,树高16.7米,冠幅东西长21.5米,南北宽10.7米,堪称老寿星。苗圃里的这颗核桃树,在园艺科学家的呵护下,也展现出母本的特点,树冠饱满,硕果累累。
苗圃中,一个有趣的设计是,每棵古树名木旁,都有印着二维码的标示牌,参观者用手机扫描后,就能获得关于这棵树的介绍,以便全方位了解古树名木。
据了解,为了完善古树管理信息,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开展全面普查,借助GPS锁定古树名木的具体位置,将树种、树龄、管护单位、管护人等信息进行完整搜集,给每一棵古树名木建立“身份证”,并形成一套完整的纸质和电子资源档案,为树木保护管理提供参考,做到株株有人管,保护无盲区。
一次生态体验 一生生态观念
北京有30家首都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基地,北京园林科学院就是其中之一。每年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的“爱绿一起”活动,都选择在这不同的30家教育基地举办,从今年5月份开始,直至9月份,为了让更多青少年科学认知野生动植物,爱护自然,30家教育基地,每月都开展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教育+生态体验活动”系列活动,带给市民丰富的生态体验。通过系列讲堂,帮助青少年更好地亲近自然,感悟自然,提高活动参与者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意识。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事关子孙后代的发展。这看似一场简单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在短短半天、一天的时间内,其实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生态观。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我们不断广泛的宣传教育,探索更多的形式、运用更多的载体。
为进一步引导市民关注生态、参与环保,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共同保护蕴藏着丰富自然人文价值的古树名木等生态文化资源,2018爱绿一起“古树就在我身边”系列活动在天坛公园正式启动。市民家庭通过主题活动了解古树保护知识,参观古树名木繁育基地,零距离去发现、感受古老的生态文化资源之美。爱绿一起活动已经持续两年,从5月份至9月底,今年共计会开展150余次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市民朋友们可通过“首都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公众号获取最新信息,参与活动。
科技加法规 为古树保护撑起保护伞
为了让参与“生态文化之行”活动的市民朋友“看到”百年古树的年轮,高级工程师巢阳将一块原木搬进体验现场,并改装显微镜,将微观世界清晰地呈现在大银幕上,引得现场的小朋友对放大后的原木充满了好奇。
不少市民还注意到,体验现场有一根插着8根金属探针的树桩。据专家介绍,金属棒连接着一台应力检测仪,是用来探查古树内部结构的。通过敲击插入树干的探针产生应力波,可以检测到树桩内部木质结构的密度,最终找出存在空洞的病树,为修复保护提供帮助。
据了解,为了保护这些“活文物”,园林工作者启用了不少科技手段,为古树复壮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北京按照“一树一方案”的原则,“专家会诊”“对症下药”,制定古树名木抢救复壮方案,并经过专家评审后,有针对性地开展抢救复壮工作。“十二五”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共抢救复壮衰弱、濒危古树1.2万余株。
在此基础上,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还加大宣传力度,先后组织编辑出版了《见证古都·北京古树名木》《北京古树神韵》和《北京古树名木散记》3部图书,开展了古树名木故事征集、“品古树风韵,享亲子时光”等宣传活动,目的就是要不断提升全社会的古树名木保护意识。
据介绍,为了加强保护古树名木,我国还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保障。从《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到全国第一部《古树名木评价标准》,再到《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古树名木日常养护管理规范》等规定,都从法律层面,为古树名木撑起了“保护伞”。
“应该说,古树名木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也是市民日常幸福生活的陪伴者。”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有关负责人告诉北京晨报,为了凸显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塑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风貌,像“生态文化之行”这样的活动还会持续开展,吸引更多市民行动起来,参与进来,让古树名木保护“动”起来。
北京晨报记者 张晓莉 王纪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