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古丝路

  • 2018-07-31 14:26:31
  • 燕赵都市报

去年仲秋,我们重走了一段丝路故道。出喀什市区向西北方向走明约路、喀浪圭、八村、乌合沙鲁、老乌恰,从斯木哈纳出境到吉尔吉斯、安集延。这是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交往的必经之道。虽然时过境迁,依然留下许多昔日的遗迹和逸闻轶事。

古树夕阳,驿马疾驶,差役往来,军商络绎,当年那种繁荣景象已被历史的烟尘淡出。此次古道西行寻觅旧事不是为了怀旧凭吊,而是为新的丝路经济带建设做一些温故而知新的探索。

从明约路 到喀浪圭

出喀什市走六十余里的崎岖山路,就到了丝路古道的第一个驿站——明约路。维吾尔语“明”,是千的意思,言下之意是有很多行人的路,村子也因路得名,清代还在这里设立了卡伦。卡伦是满族语检查站的意思。明约路隶属于疏附县,原本是个山间小村,因水草丰足,是过路行人歇宿的地方,古丝路必经,久而久之成了驿站卡伦还驻了官兵。

这里虽是个名不见经传的荒山野村,但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这里,张格尔叛乱,玉素朴和卓叛乱,浩罕军人阿古柏的入侵都是由这里进犯攻入喀什古城的。我想寻找那昔日的繁华遗迹,遗憾的是除在村南找到卡伦的残留遗址外一无所获。登上遗址感慨万千,新疆的各族人民为了国家的尊严,为了民族团结,为了丝路的畅通安全,抗击外来的分裂势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离开明约路继续前进,下一个要去的地方是喀浪圭。喀浪圭维吾尔语是天黑了的意思,古时,以畜代步,不论是上行,还是下行,到这里都是一天的路程,所以就叫“天黑了的地方”。这里傍山依水,绿荫夹道,环境幽静,景色宜人,空气清新。康西湾河绕村而过,河畔是绿茵茵的草地,牧帐棋布,牛羊点点。古代的行人夜宿此地可以说是最理想的地方。

故河道之北,有军台遗址,残垣高约丈余,是以红柳枝条与土堆积而成。这在古丝路上是经常见到的,它的作用一是驻军守路,二是登高瞭望以查军情。距此一公里处有一寨堡式古建筑遗址。据当地的老人们说,这是过去驻兵护路的兵营旧址,残存的墙基有五尺宽,有十余间房子的面积。

天亮了的地方

从喀浪圭继续西行过康西湾几十公里的土路,秋草萋萋,古道飞尘,虽然久经沧桑但沿着古道依然可以找到古丝路的遗迹。路边的孤坟早已无人认领,但坟旁的树枝上挂着布条,据说这些孤坟就是当年丝路过客死在异乡埋在这里,也有的是历次阻击入侵者战死的勇士,后人没有忘记他们,一根根布条都寄托着后人的哀思。

这里已进入浅山区,有个叫唐阿塔的地方,柯尔克孜语就是“天亮了的地方”。因为不论是从上行来,或是下行而去都是一夜的路程,到此刚好天亮。

这里虽已荒无人烟,但昔日的残垣断壁赫然醒目。地方虽小,但却是历来兵家争战之地,是入侵反入侵的前沿。它邻近的康西湾、康苏都是与血有关的地名(康在当地民族语里是血,康苏是血水)。近代史上多次的战乱都发生在这里,给这里的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1822年的张格尔叛乱,1830年的玉素朴和卓叛乱,1865年的阿古柏叛乱都是在这里集结的,1877年不得人心的阿古柏叛乱被平息以后,余党余小虎也是在这里被活捉。

阿甫来特克 的传说

从唐阿塔沿克孜勒苏河继续上行,就到了乌恰县的乌合沙鲁。这是位于克孜勒苏河畔的村庄,也是丝绸之路的一个必经驿站。这里水草丰盛可供驼马放牧休整。再往前走,就是卡拉贝利大阪。无论是翻越大阪之前,还是翻越大阪之后都需要人畜休整,因此,这里就成了必停之地。

在这里,没有找到驿站、军台或烽火台的遗迹,当地的柯尔克孜牧民告诉我们,过去,这里有个名叫阿甫来特克的柯尔克孜族人,他机智、幽默、爱憎分明,他对当时浩汗统治者勾结外部势力大肆掠夺新疆财富极端愤怒,目睹大队的驼队把掠夺的财富运走气愤难忍。有一年的冬天非常冷,阿甫来特克在大阪上撒了不少的水,结了冰。他又在冰上边撒了些土。浩汗的驼队、马队在大阪上摔得人仰马翻,腿断骨折,还有的掉下悬崖,只顾得逃命,哪还想到货物?他就召集老乡把那些东西运回去分给了乡亲。

神奇的沙冬青

在乌合沙鲁住了一夜,再向前走,就得舍车骑马,因为这一段丝路旧道是沿克孜勒苏河逆流而上,大多是山间崎岖小路。

我们骑着租来的马在河的东岸蜿蜒而行,沐浴着朝霞晨露,遥望着远山的白雪,河水翻着红色的浪花。河谷里长着苍老的胡杨,像一个久经沧桑的老人向人们述说着以往的行旅艰辛、凄凉。时至仲秋,芦絮变白,沙棘果红。远眺望去,蓝天与白云相间,红水和野果一色。

当然,这里也有它的独特之处,在沿河的台地上生长着成片保存完好的沙冬青林地。生物进化史上第一个出现的种子植物就是沙冬青,在那个地质年代沙冬青是高大的乔木,金灿灿的蝶形花为生物进化树立了里程碑。造山运动之后,许多植物、动物死去,也有极少数劫后余生,小沙冬青就是其中之一,现在是珍稀植物,活化石,被称作植物里的“熊猫”。据调查它仅分布在新疆的克孜勒苏自治州,总面积6.1万亩。也许正因为这里交通不便,道路险阻极少受到人为的破坏,还保持着原始状态。

走过珍稀的沙冬青林,到了“墩萨衣”,就是“高高的开阔地”。这里是克孜勒苏河与玛尔坎苏河的交汇处,两河的水一红一黑,泾渭分明。克孜勒苏河发源于吉尔吉斯共和国,流经的第三纪泥岩层由细红土堆积而成,因此河水呈红色;玛尔坎苏河源于塔吉克共和国的外阿赖岭,水中多掺有灰黑色泥沙,故呈黑色。

波斯银币和金条

继续前进,目标是乌鲁克恰提。

乌鲁克恰提也叫作老乌恰,乌恰县志记载,1929年国民政府建立乌鲁克恰提设置局,也就是乌恰县政府的前身,衙署就设在这里。现在的乡政府有两株古杨树就是设置局时代留下来的。这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要冲,它既是出斯木哈那口岸到安集延至中亚西亚的必经之地,也是查验的关口,也有地方史专家说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捐毒国的都城故地。

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乌鲁克恰提西边丝路古道旁山洞里发现了大量的波斯银币和金条,历史相当于我国唐朝唐高宗李治时期。丝绸之路开通于汉,兴盛于唐,唐王朝当时的疆域包涵了伊塞克湖到安集延这些地方。浩罕政权到清朝的前期都是清朝的藩属向清朝称臣纳贡。当时这条丝绸之路的繁忙景象是可以想象到的。专家们认为这些银币和金条是从事国间贸易的人路过这里,遇到了强盗或猛兽,临时把随身携带的购货资金藏在山洞里。后来或是遇害,或是迷失了藏匿的所在地,以致遗藏至今。

古道寻踪的行程不单纯是为了寻古探幽,更不是去体味那秋虫寒鸦夕阳古道的伤感惆怅,而是去体会古人创行丝绸之路的伟大创举,丝绸之路和万里长城一样为世界文明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特约撰稿 王济宪

  • 编辑:赵梓轩(实习)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