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昆曲、古琴艺术、南音等非遗项目演绎动人故事

  • 2019-06-05 15:37:48
  • 北京旅游网综合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中国批准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15周年,也是粤剧、南音等25个非遗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周年。

今年6月8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将围绕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及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广泛开展非遗展示展演、宣传传播、研讨交流等活动。

目前,我国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有32个,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有7个,入选优秀实践名册的项目1个,合计40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这40项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有哪些呢?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2个

1.昆曲

在北京,如果想欣赏昆曲,可以来北方昆曲剧院,这里出品了许多精彩的剧目。这些剧目不仅深受观众的喜爱,还取得了广泛的影响和赞誉。

北方昆曲剧院自建院以来,以弘扬北昆之豪放,取法南昆之绵长为特色,形成了豪放不乏细腻,传统兼具创新的独特艺术风格。继承、整理、演出了近30余部剧目,其中包括《牡丹亭》、《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琵琶记》、《玉簪记》、《宦门子弟错立身》、《续琵琶》等传统剧目;创作、改编、移植了《文成公主》、《千里送京娘》、《飞夺泸定桥》、《南唐遗事》、《夕鹤》、《水淹七军》、《贵妃东渡》、《百花公主》、《关汉卿》、《红楼梦》(上下本)、《陶然情》、《旧京绝唱》、《爱无疆》等历史题材和现代题材剧目。

2.古琴艺术

5月25日,“清微澹远——中国古琴文化展”在中国园林博物馆三号临展厅正式开展,展览将持续至8月25日。本次展览共展出了包括唐代古琴“清角”、宋琴“飞鸣吟”在内的历史珍品11件(套),向观众呈现古琴的发展、斫琴的工艺、演奏的技艺、古琴与园林等艺术的融通。

地址:中国园林博物馆三号临展厅

时间:5月25日-8月25日

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4.蒙古族长调民歌

5.中国篆刻

6.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7.中国书法

8.中国剪纸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

剪纸作为中国传统的民俗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这最早可以追溯到先唐时期,千百年来寄托着人们对于美好的希冀和向往。每逢佳节,尤其是北方都有贴窗花的习俗。人们爱用剪纸装点陈设,图案一般是比较喜庆的如鸳鸯、龙凤、牡丹等,强调吉祥如意、喜气洋洋。

9.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目前,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还在广泛的应用中。北京龙顺成制作的“京作”硬木家具,保留了传统明、清造型,工艺考究,用料实在,做工精细,榫卯结构科学合理,运用独特的烫蜡工艺,在对木材起到保护作用的同时,能够充分显示木材的自然美,是纯正的环保家具,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

10.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11.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悬艾叶等。

今年端午节,北京许多景区推出包粽子、文化游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12.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13.妈祖信俗

14.呼麦

15.南音

16.热贡艺术

17.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18.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19.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20.西安鼓乐

21.粤剧

22.花儿

23.《玛纳斯》

24.《格萨(斯)儿》

25.侗族大歌

26.藏戏

27.中医针灸

作为非药物疗法,中医针灸具有绿色、环保、操作简便的特点,已成为世界上非常受欢迎的传统治疗手段,其被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目前有183个国家在使用针灸,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18个国家和地区将针灸纳入了国家的健康保险。

28.京剧

京剧亦称“京戏”、“国剧”、“皮黄”,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200年的历史。清朝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京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逐渐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北京土语,逐渐融合发展而成。现在京剧已经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

29.中国皮影戏

30.中国珠算

31.二十四节气

十四节气是在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和完善起来的一套知识系统,它以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为基础而确立,但影响却遍及全中国,甚至远及东亚和东南亚许多国家,成了中国以及不少邻国的民众理解自然变化并据以安排农事生产和日常行动的根本参照。其中所体现的以对自然的观察和认识为基础、通过调整人类行动方式来顺天应时以达到天人合一境地的基本观念,流传尤其广泛。

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32.藏医药浴法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个

1.羌年

2.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3.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4.麦西热甫

5.中国水密隔舱福船织造技艺

6.中国活字印刷术

7.赫哲族伊玛堪

优秀实践名册1个

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

  • 编辑: 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