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咱们说到了黄花城水长城,这回说说西水峪村。其实,水长城和西水峪,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首先,正是因为明朝修黄花城长城西水峪关,才逐渐形成了西水峪村。后来,因为西水峪修建水库,筑坝拦水,抬高水位,黄花城长城(局部)没入水中,才有了水长城。您来到西水峪,一定知道西水峪的停车场(公交站也设于此)、西水峪村和水长城在一条直线上。而您如果想游水长城从容一些,只能住西水峪。我说只能,您别误会,并没有“无奈”的含义在里头,只是说住西水峪太方便了,因为村庄与景区大门(东门)几步之遥。
西水峪村,隶属于怀柔区九渡河镇。九渡河镇在历史上是边关要塞,因此该镇很多村庄因长城而得名,西水峪村便是其中之一。明永乐年间,朝廷在九渡河镇西北端修建黄花城长城。这段长城既是拱卫京师的北门,又是保卫皇陵的重要关口。因此,黄花城长城在关隘的设计上异常谨慎,特别建造了四道长城三道关卡。西水峪口就是第一道长城的一道重要关隘。《长城关堡录》记载:“西水峪口,在石佛口东,又东为撞到口。西至居庸关九十里,昌平界,外口紧要。正城一道,水门一空,堡城一座,城铺一间,过门一空,挡马墙一道。”其中所说的城堡,就是西水峪口东的北坡根修建的一座城堡。最初,这座城堡主要为修建长城的工匠和官兵居住所用。后来,人员逐渐密集,就发展成了村落。
说到修黄花城(西水峪段)长城,我再给您说段故事。到过黄花城水长城的人都知道,这段长城不但坚固精细,而且居高占险,控扼形胜,雄伟壮观。那么,负责修筑西水峪段长城的人是谁呢?据说,修建这段长城的总指挥官叫蔡凯。蔡将军当年年过花甲,可对修城之事非常负责,事必躬亲。蔡将军决定将城墙修在最高、最陡峭的山峰之上,以成易守难攻之势。施工中,蔡将军与兵卒同吃同住,日夜监修,哪怕有一块砖石未放平稳都要返工。蔡将军这样严格把关,长城质量没的说,但进度很缓慢。转眼朝廷规定的修城期限已到,其他段都按时交了工,唯有西水峪段尚未完工。这时,平日里与蔡凯有隙的官员借机在皇帝面前大进谗言,诬陷蔡凯贪污军饷、抗旨不遵。皇帝一怒之下,降旨将蔡凯斩首。谁知,行刑当日,刽子手手起刀落,砍了蔡将军的头颅,但他的身躯却屹立不倒,在场的人无不称奇。紧接着雷电交加、大雨倾盆。人们都说这是因为蔡将军死得冤枉,连老天爷都掉眼泪了。这件事渐渐传到皇帝耳朵里,朝廷派钦差前去调查。结果发现在各段长城中,西水峪段最难修,但工程质量最好、最坚固。再查蔡凯监修长城的账目,笔笔清楚。皇帝自知错怪了功臣,追悔莫及。于是下旨厚葬蔡凯,并立碑为他昭雪。还在黄花城北边头道关的山崖上刻下了“金汤”二字,以示蔡凯所修长城固若金汤。
故事讲完了,咱们看看西水峪村。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进入新时期以来,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山水、生态资源,西水峪村民做起了民俗旅游的生意。短短十几年间,西水峪村就实现了由贫穷向富裕的转变,成为有名的市级民俗村。目前,已发展民俗户50户,床位500张。这里村风淳朴,热情好客。游人住在农家院,吃天然绿色菜蔬,领略山村的恬静悠然,听农家的犬吠鸡鸣。另外,西水峪晚间夜景也不错。
这一次住在西水峪,还巧遇另外一景。村里房前屋后,枣花盛开。枣花虽小,花香甜蜜。村子附近山坡,板栗花也在盛开。这一次,是我第一次大规模、近距离拍板栗花。据说,当初修建黄花城长城时,士兵们生活十分艰苦,可朝廷拨发的粮草有限,将士们经常饿肚子。于是守城将士边戍边边垦种,在距长城不远的空地上栽植板栗,这才有了今天的漫山遍野的板栗树。再一处美景是,村里的核桃挂满枝头。核桃的青果已经长得足够大了,想必里面的果仁正在充实。也许过不了不久,新鲜的核桃就该下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