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门的日子里,正好可以安静地了解国博这些珍藏文物背后的故事,今天就跟着小编在“云端”走进来自遥远历史里的它们吧。
击鼓说唱俑
东汉(公元25年-220年)高56厘米1957年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东汉时期,雕塑艺术风格较西汉有较大变化,在追求总体造型古拙雄浑的同时,十分注意细部生动传神的刻画。这件东汉击鼓说唱俑头上戴帻,额前有花饰,袒胸露腹,两肩高耸,着裤赤足,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欲击,张口嘻笑,神态诙谐,动作夸张,不仅传神地再现了正在说唱的俳优形象,更成为东汉雕塑艺术的代表。

鹰形陶鼎
鹰形陶鼎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1958年陕西华县太平庄出土。
中国新石器时代诞生了多彩的艺术形式,以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最为突出,这已被大量考古发现所证实。当时人们的创造力与审美标准常常超乎想象,他们的艺术往往寓于实际劳动之中,与实用性相结合,具有十分强大的生命力。
鹰形陶鼎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器物,是一个将艺术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的典型例子。陶鼎呈灰黑色,通体打磨光滑,整体形态采用一只伫足站立的雄鹰造型。鹰嘴坚硬有力,两眼突出。鹰体丰满健硕,双腿粗壮刚劲,两翼贴于身体两侧。尾部下垂至地,与两只鹰腿构成三个稳定的支点,撑起整个鹰体。鼎口设于鹰背部与两翼之间,作简单的圆孔状,以鹰前胸兼作鼎腹,外形饱满粗壮。

鹰鼎虽然形体不大,但采用写实的手法进行雕塑创作,造型协调、结构简洁、体态浑厚,所以反而显得非常威武雄壮。尤其是鹰的双目圆睁,周身光洁不加纹饰,喙部呈有力的勾状,都彰显出鹰体有一种向外扩张的内在力量。粗壮的双腿与尾羽巧妙地分为三个支点,成鼎足之势,将鼎形器物特征与鹰的动物美感巧妙地融在一起。这种设计既保持并强化了雄鹰固有的形神特征,同时又与陶器的工艺造型取得了和谐统一,使器物成为既实用又美观的拟形器。鹰鼎是远古时代雕塑艺术不可多得的珍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特征显露无遗。仰韶文化以精美彩陶而著称,鹰鼎的问世表明这时的人们不但擅长彩绘图案的创作,而且在造型艺术方面也有很大的潜力。
错金银马首形铜辕饰
战国·魏,高8.8厘米,长13.7厘米,管径4.8厘米1951年河南辉县出土的。
这件错金银马首形铜辕饰呈马首形,其头部和颈部用错金银的工艺装饰云纹和鳞纹,是车用装饰,装配在车辕的前端。
魏在春秋时期是晋国的“六卿之一”,后来逐渐成为一支强大的政治势力,于公元前403年与韩、赵一起被周威烈王封为诸侯。魏的疆域在今山西西南部和河南北部,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后迁大梁(今河南开封)。战国初,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西门豹进行经济、政治和军事改革,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有名的强国。
这件错金银马首形铜辕饰出土于战国中期魏国贵族墓,此墓是目前所知魏国墓葬中规格最高的一座,出土的器物多工艺考究,精美绝伦。这件错金银马首形铜辕饰代表了魏国青铜器铸造及错金银工艺的最高水平,也反映了贵族生活的奢靡。

青瓷武士俑
隋,高63.5厘米,59厘米,1953年湖北武汉出土。
这两件武士俑怒目隆鼻,挺胸直立,头戴缀有鳞形甲片的铁兜鍪,颈有盆领,身着明光铠,腰束皮带,甲长过膝,双手按盾牌,显得威武庄严。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流行筒袖铠、两当铠、明光铠等铠甲。筒袖铠是胸背联缀在一起,在肩部有不长的筒袖,它是西晋军队装备的主要铠甲,东晋仍然使用,至南北朝时趋于衰落。两当铠则是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铠甲,主要特征是一片当胸,一片当背,在肩上用带将前后两片扣联,腰间束以腰带。明光铠创始于三国时期,当时非常名贵,只有将领才能穿着。其特点是铠甲的胸前、背后都有左、右两片椭圆形的金属圆护,打磨得极亮,颇似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明光铠”。明光铠一般有盆领,肩覆披膊,腰上束带,个别还有腿裙,在北朝晚期日益流行,表现出取代两当铠的趋势。隋代的甲胄承袭北朝晚期,明光铠已成为主要类型,与保护战马的具装铠配合使用。当时还出现了步兵使用的明光铠,腰腹以下一般有较长的腿裙,穿有这种铠甲的人不便乘骑而只能步战。这两件青瓷俑表现的正是当时着明光铠的步兵形象。

石镞(复制品)
旧石器时代晚期(约5万年前-1万年前),长约3厘米,1963年山西朔州峙峪出土。
弓箭是一种复合工具。远古时期的弓箭一般是把镞附在箭杆上,使用时利用弓的弹力将镞与箭杆一起射向远方。因此对于镞,除去尺寸适当、尖端锋利之外,最重要的是它的底部设计必须符合安装箭杆的要求,或有铤或底部扁薄,或呈凹状,便于直接插入木箭杆的夹缝中。峙峪石镞距今约2.8万年,与其同期或稍晚的其他遗址中再也没有见到类似的石镞,尽管它还是个孤证,但很有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石镞。下川的石镞,有的学者表示怀疑,认为它们与尖状器难以区分。尤其是下川石镞的底部不够扁薄,仅从形状上判断它们为石镞的确值得怀疑,与国外同期的镞相比,下川石镞与之差异较大,还需要继续进行研究。
一枚小小的石镞,现在可能引不起人们的重视和珍藏,但在远古时期它可是原始狩猎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古人对以往工具技术发展的重大贡献。狩猎,在绿色或环保的时代是一种休闲和体育活动,再早一些,还带有一定的军事意义,但在远古时期它与人们的经济生活则休戚相关。如果要猎获鹿、野羊、野牛、羚羊等善于奔跑的动物时,弓箭的射程可达80—100米,远远超过一般的投掷工具,弓箭还可以通过瞄准,提高命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