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商业一直是块难分的“蛋糕”。主打社区商业的微风市集西直门店近期悄然开业。与此前开业的前门店不同,该门店沿用了生鲜便利店的传统设计,但是在业态上,引入了餐饮、酒吧等业态。不过,就目前而言,国内社区商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为滞后,同时,社区商业业态发展单一,不少社区玩家都还未跑出最有模式。随着国内商超业态的饱和,社区商业将会成为零售业增长的重要方向。而微风市集以高复购率的生鲜为切入点,嵌入多业态融合的模式,能否破解社区商业的瓶颈?
再开一店


微风市集西直门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下关街道高粱桥斜街交大东路62号,面积约1500多平方米。
北京商报记者在现场看见,门店分为两层,在风格上沿用了生鲜便利店的传统设计,一层是以生鲜为主的小型菜市场,蔬菜、水果、肉类、熟食、水饮等食品;地下一层为日用品专区及餐饮区域。从选品上来看,微风市集的商品几乎与其他超市无异。价格方面也相对亲民。
除了日用品专区外,地下一层还嵌入了一些其他的商业业态,不过,装修还并未全部完成,除了已经营业外的“两杯两杯x解忧杂货铺”的酒吧咖啡厅之外,还有一家即将开业的港式茶餐厅。

“我们两杯两杯白天是咖啡厅,晚上则是酒吧。在开业第一天上午,吸引了很多年轻人过来打卡,”酒吧咖啡厅相关负责人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两杯两杯咖啡厅”在北京有6家店,这次是两杯两杯咖啡与微风市集的首次合作。
据了解,老字号月盛斋、天福号也进驻了微风市集西直门店,同时,结合微风市集文创团队,研发品牌周边联合衍生品。此外,微风市集与美团、饿了么平台达成合作,进一步探索关于“新零售”的更多可能。
微风市集创始人张泽众表示,微风市集专注于探索“社区商业”领域,以生鲜为切入点,深耕“社群运营”。作为一种创新型社区商业形态,将传统商业与文创气息商业体相结合,不仅仅是菜市场,还是具有文创气息的社区活动中心。更适应时下年轻人生活交流方式,增加菜市场娱乐性,使其变成家与工作之外的第三空间。
流量需求
实际上,社区商业最常见的形式是便利店、生鲜店等。不过,入局者多为便利店品牌,门店依靠销售生鲜、日用品。不过,这在业内专家看来,仅靠出售商品,社区超市、便利店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此前,主打社区商业的“国安社区”,背靠中信国安集团,狂奔三年的国安社区却在关店、欠薪、裁员等问题中“泥潭深陷”。由于久未获得足够的资金“输血”,只能不断缩减业务,在线下关店、裁员之外,线上业务也几近停止,落败社区战场。
另一种以生鲜为切入点的生鲜店,则面临高昂的生鲜损耗成本。与传统社区商业相比,微风市集在形式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门店以高复购的生鲜为切入点,还引入快餐、咖啡、小酒吧、快剪店、便利店等,让门店搭载更多服务功能。
在此之前,微风市集前门店的开业。前门店还具有关于食物、生活方式展览和举办公共活动的功能。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高级专家、多米熊科技联合创始人庄帅认为,在电商、新零售的冲击下,受到线上的一些冲击,便利店里的很多商品,如方便面、饮料、水等零食品类商品销售都受到很大的影响。实体门店希望通过形式上的创新吸引一些新的用户群体,以此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微风市集创始人&CEO张泽众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未来我们不会快速扩张,不追求发展速度,我们比较注重品质”,微风市集门店计划实现“百店百态”,会根据周边的环境和消费习惯来定门店的风格。
成本博弈
北商研究院特约专家、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在接受北京商报采访时表示,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时代,消费者不仅追求消费的结果,也希望享受消费体验的过程。很多年前,美国巨鹰超市就曾把门店设计为菜市场,深圳近日新开的家乐福新门店也被命名为集市。
同时,他进一步指出,当前很多社区商业都是以生鲜经营为主的模式。但是,由于生鲜损耗率高,利润率低,导致线下社区生鲜业态也鲜有盈利者,就算现阶段已有盈利或达到盈亏平衡的,未来的持续性也存在很大变数。而微风市集嵌入更多的商业业态,丰富门店的多元化场景,不仅在收益上增加新的来源,通过多元化的消费场景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不过,多元化的运营需要做好供应链效率的提升和生鲜损耗率的降低,以及融合发展中的收益获得。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成本和提升利润回报,将难以积蓄发展后劲。
事实上,生活性服务业网点是北京市近两年重点打造的便民项目之一。北京市商务局提出,2019年,北京消费将更加注重在提质上发力,围绕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型的消费需求,以实现消费升级为目标,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今年北京将启动实施“十百千”生活性服务业提升工程,其中就包括建设1000个生活性服务业网点。
有分析认为,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商场和百货饱和的情况下,社区商业成为零售业新的增长点。不过,社区商业还是要以服务社区为最终目的,深入了解社区人口结构及需求特点,根据不同人群,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形成具有特色的社区商业,是社区商业未来发展主要方向。
北京商报记者 王晓然 赵驰/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