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补充冷空气入京,气温再次下降,但蓝天暖阳持续在线,这两天都是外出赏秋的好天气!
天气预报
20 日白天:晴;北转南风2、3级;平原地区最高气温14℃, 山区最高气温12~14℃;最小相对湿度40%。
20 日夜间:晴;南转北风2、3级;平原地区最低气温3℃,山区最低气温0~1℃。
21 日白天:晴;偏北风2、3级;平原地区最高气温17℃,山区最高气温15~17℃。
21 日夜间:晴;偏北风2、3级;平原地区最低气温4℃,山区最低气温0~2℃。
除了手脚冰凉,寒潮中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生命时报》邀请专家,教你在降温天里捂好重点部位。
受访专家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 隋晶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董正邦
寒潮中身体出现5个变化
数据显示,每年秋冬之交的10、11月,是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降温幅度大、风寒效应明显,身体会出现哪些变化?
浑身发抖
冷风一吹,全身肌肉会紧绷起来。冷觉感受器兴奋,传入体温调节中枢,引起骨骼肌不自主的节律性收缩,目的是把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缓解寒冷。这在医学上称为“战栗性产热”。
在寒风中冷得跺脚,也是基于此原理的本能反应。
身体末梢冰凉
外界温度过低时,更多血液会流向身体中心,给重要脏器供应氧气和养分;手指、脚趾、耳朵等末梢部位就会因为血流减少而感觉寒冷。

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手脚冰凉”,手脚冰凉在中医上有分级,从寒凉部位来说⬇️
◎轻度手脚冰凉:
以感觉手指、脚趾凉为主
◎中度手脚冰凉:
凉感不超过腕关节、踝关节
◎重度手脚冰凉:
凉到膝关节和肘关节
从寒凉程度说,冷感比较轻一点儿的叫“手足不温”,手脚不暖和冷感较重的称“四肢厥冷”。
胃部缩成一团
气温较低时,胃肠道疾病高发,因为低温刺激会引起毛细血管收缩,影响胃酸分泌和胃部血液循环,引发急性胃痉挛、胃溃疡、胃肠炎等。
流清鼻涕
当冷空气进入鼻腔,毛细血管收缩,纤毛运动减弱,就会出现流清鼻涕或鼻孔黏液现象。这属于鼻子对冷空气敏感的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射。
现在大家出门基本都戴口罩,可以减少冷空气进入鼻腔的机会。
心血管负担变大
大部分冠心病患者对天气变化的敏感性很高,突然的寒冷刺激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出现急性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气温骤降,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容易出现心肌缺血。另外,呼吸道感染多发易诱发肺炎,这也会造成心脏负荷过重,成为心梗的重要诱因。
气温骤降,“穿+盖”都要调整
寒气喜欢从头部、肩颈背部、腰部、腿脚这4个地方侵袭,除了这些重点保暖对象要捂好,白天和晚上的“穿盖”也需要调整。
换穿搭
里三层外三层不一定是最保暖的,“洋葱穿衣法”才是降温天里的正确穿搭。
内层:排汗功能好的衣物
中层:毛衣、绒衫等保暖性强的衣服
最外层:防水防风材质的衣服,以应对天气变化
“洋葱穿衣法”的优势是保证足够温暖的同时,还方便穿脱,在温差变化大的环境下可随意切换,不至于着凉或出汗。

换被子
气温骤降,被子是时候正式登场,毛巾和毯子可以在旁作为辅助。
气温降幅大的建议挑3公斤左右的棉被,可根据寒冷程度加盖毛毯。
气温降幅小的棉被挑1~1.5公斤的就好,羽绒被的重量为棉被的一半左右合适。
应对寒潮,身体也得“主动”点
有人调侃,天冷了主动穿上秋裤,是人类成熟的标志之一。寒潮中,身体最好主动做到哪些事?

主动穿秋裤
从气温上判断,最低气温低于10℃就该穿秋裤,并且随着温度的降低,秋裤也应适当增厚,有研究显示温暖环境让骨骼更强壮。
如果你总觉得双腿冰凉,从户外回来后迟迟恢复不到正常温度,也是时候穿上秋裤,其中以纯棉材质为首选。
外出主动戴帽
冬季外出戴帽子,犹如给人体这个暖瓶加上一个塞子。
冷天,人们若在室外活动不戴帽子,就会有很多热量从头部溜走。临床研究证实,冬季有戴帽子习惯的人群,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几率明显偏低。
主动吃点暖的
饮品上,首选温开水;还可以通过饮食御寒,葱、姜、蒜、辣椒、牛肉、羊肉等都有助驱寒。
蛋白质所含能量的30%会变成热量从体表发散出去,因此冬天吃高蛋白质的食物有助机体抗寒。要提醒的是,每天吃肉量别超2两。
主动换上有厚度的鞋袜
外出选择有一定厚度,且以牛津、橡胶材质为鞋底的鞋,并垫上鞋垫,隔凉效果好。
卧室要常备一双柔软的平底拖鞋,天气太冷时还要穿上袜子。
每天晚上最好用热水泡脚(水温40℃左右为宜),改善全身血液循环。
主动晒太阳
在阳光充足的时段和地点晒晒后背(室内),时间以10~20分钟为宜,晒到身体暖洋洋、微微出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