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菜也不简单!“有味道”的国家级非遗——酱菜制作技艺

  • 2020-02-27 21:02:53
  • 北京旅游网综合

说起酱菜,大家都不陌生。酱萝卜、酱黄瓜,谁家还不吃点酱菜呢?但北京六必居的酱菜制作技艺,那可是国家级非遗。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这项美味的非遗。

历史悠久的六必居

北京六必居老酱园约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由山西省临汾县的赵氏三兄弟创立,是北京著名老字号之一,因其注重产品质量的“六必”经营理念而得名。它制作的酱菜素以酱香浓郁、鲜甜脆嫩而著称,清代以来的文人笔记中对此多有称誉。

六必居,是哪“六必”?

它恪守传统的“六必”生产经营理念,讲究“秫稻必齐,蘗麯必实,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即用料必须齐全,下料必须充足,制作过程必须清洁,用水必须纯净,设备必须优良,火候必须适当。

一颗糖蒜,都不简单

六必居的糖蒜用料考究:使用的是素有“天下第一蒜之称”的山东苍山蒜中的精品,越冬“四六瓣”,其蒜头大瓣儿齐、皮儿薄洁白,粘辣郁香,营养丰富,且每头蒜只能有4到6个瓣。苍山蒜是少有的晚熟品种,在秋天播种,赶在立冬前出芽,只有那些蕴含了巨大能量的幼苗,才能熬过隆冬的酷寒,经历过240多天的力量蓄积,终于长成皮薄如纸、蒜头饱满的成品蒜。同时,苍山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苍山蒜可供人体直接吸收的氨基酸含量竟高出其他品种51.5%。六必居糖蒜选料,严苛,精细之程度,令人惊叹,苍山越冬蒜是历代六必居师傅在无数次经验积累中千挑万选而来。

美味,代代传承

六必居酱菜经久不衰,与每一代传承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六必居保留着“师徒相授”的传承方式,凝聚着六必居深层的文化基因,它使六必居的工匠文化,如同不断的血脉,薪火相传,源远流长。京剧业内有一句行话,叫“不疯魔不成活”。六必居的师徒传承讲究的是“导师严选、学徒优选、口传心授、心手相印”。师傅择徒授业也有着严格的要求,都要经过最少两年的学徒期,才能正式出师,在这两年中,每一个学徒每半年就要接受理论和实操的阶段考核,跟随着师傅学习手工古法制作酱菜的每一个步骤,要做到丝毫不差。正是这种严格的操作规程,保证了六必居酱菜的质量。

国家级非遗

2008年6月14日,文化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六必居酱菜制作技艺”位列其中,杨银喜老师傅成为这个项目的传承人。

  • 编辑:程飞菲1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