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怀安】柴沟堡熏肉

  • 2019-12-04 15:15:46
  • 怀安文化旅游

在享受美食的过程中,风味和口感成了口口相传的主要内容,那其中最独特的往往是那些经过时间和众口验证了的,才得以流传下来,也使我们今天才得以享受到这些绝口美味。柴沟堡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近代以来,曾先后孕育了许多志士名人。可说起柴沟堡最为人称道的还是柴沟堡熏肉。这里的熏肉色泽鲜艳,味道醇香,以其独特的风味驰名省内外。

在柴沟堡熏肉中,最有名气的就是郭玺熏肉。郭惠明是郭玺的第四代后人。据他介绍:他的太爷是个厨师,手艺比较好,尤其是做这个熏肉,做的比当时的熏肉店都要好,都要出名,人们吃了以后都赞不绝口。

郭玺熏肉之所以好吃,郭惠明总结为三点:第一个是调料的配法,第二点是火候的掌握,第三点是操作要到位。

柴沟堡用柏木熏肉历史有两百多年,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在柴沟堡镇有一个民间传说:清朝年间,柴沟堡有家财主六十大寿,厨师郭玺被请来做宴菜。他做红 烧肉时,放在柏木蒸笼上,锅里添水,加火温热。这时来了个旧友,郭玺只顾着和朋友聊天喝酒,把肉烤糊了,只得硬着头皮拣了几块不太糊的端上桌。没想到东家吃后,大赞肉质鲜美,肥不腻口,瘦不塞牙。自此,郭玺开始研究柏木蒸肉。

郭玺熏肉的独家秘诀很久之后才教给旁人。后来随着技术的推广,作坊增加,被统称为柴沟堡熏肉。郭惠明夫妇的熏肉店最忙的时候要从早上6点开始煮肉,每天要煮十几锅。遇到逢年过节的时候,他们的熏肉奇货可居,想买肉要排队,到中午的时候就没有了。

郭玺熏肉的第一道工序是选料。选料从生猪就开始选,要求生长在八个月的猪,叫隔年猪,这个肉比较生长期长,肉质好,而且是耐煮。当地叫吃火。要选带皮,肥瘦相间的猪肉,切成四至五寸见方的大块。

郭玺熏肉虽叫熏肉,但其实是以煮为主。将切好的肉码入锅中,添水加料,大火煮开。加调料是很关键的,郭玺熏肉用的是自家配方,至于这些配方的具体内容,外人很难知道。下锅煮熟过程大约是用两个半小时,这两个半小时里头,要做到大火消锅,中火和停火、进行焖,这四步缺一不可,而且必须得操作到位,如果要是掌握不好煮的过火了,会出现皮肉分离,肉就烂了,出来以后又不好看又不好吃。

据传,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西逃途径怀安进膳时,对柴沟堡熏肉大加赞赏,并被点为贡品。柴沟堡熏肉自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问世,至今仍为宴席肉食之奇葩,馈赠亲友之上品而名扬塞外,还被作为全国特色名食,载入《中国食品大辞典》。

在煮的过程中要做到三翻五扣,整个要翻三次,往下按五次。在这个蒸煮过程中最少要用两个半小时。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肉前边的翻到后边来,左边的翻到右边去,上边的翻到下边来,要使肉在这个锅中的位置整个要发生一次变化。不能重叠,重叠的地方就煮不进去,如果火候掌握不好,肉里面的油脂渗不出来,调料就进不去。

只有这个火候掌握好了,操作到位了,这个肉才能煮出来以后,肉香而皮也松嫩,做到肥而不腻,瘦不塞牙。肉煮好了以后就可以熏了,郭惠明沿用从祖上流传下来的柏木熏肉技艺。熏肉时,需要将锯末状的柏木碎屑充分燃烧。烟的大小更要精准控制,燃烧充分后,要灭火,只用烟熏。肉放在铁箅子里熏的时间其实很短,夏天五六分,冬天三四分钟即可。

熏制的过程中,不能火大了,也不能火小了,要适中,适中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在这个柏木末里边冒出白烟来,立即封火,封火以后大约是焖5到10分钟。冬天的时候可以时间少一点,像夏天必须得焖好,才能够延长保存期。

刚出锅的熏肉,红紫紫、颤巍巍、亮光光的肉皮上冒着晶莹的小油泡,色、香、 味、俱佳,吃起来香醇可口,回味无穷。在怀安县一带,人们逢年过节,常会买上几斤柴沟堡熏肉,外地来的客人,也总带上几块熏肉,尝尝鲜。

怀安县地域辽阔,地势南高北低,属浅山丘陵区,境内海拔670——1900米,中低山、河谷、丘陵、盆地相互交错,沟壑纵横,极具层次感,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

怀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观丰富。自古以来,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主要靠农耕生活,且农耕和放牧两种文化交融。由于没有受到工业污染,大都保持着原生态的滋味和状态。怀安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古长城,古城堡,烽火台,原汁原味,犹如历史遗留的珍珠悄然生辉;而近几年来逐渐引起国内外专家广泛关注的怀安碹窑,更是透出中华文明繁衍生息的厚重。

  • 编辑:万玉航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