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鸡蛋当早饭的人赶紧看看!这么吃营养全浪费还容易得病!

  • 2018-11-02 11:32:42
  • 大兴旅游

早饭吃一个鸡蛋,相信很多人都有这个习惯。

鸡蛋一直有“全营养食品”的美称,几乎富含人体需要的所有营养物质。甚至有“世界上最营养早餐”的殊荣!

早饭吃鸡蛋六大益处

补充优质蛋白质

鸡蛋中蛋白质的构成更好,与粥和面包等食物相比,其必需氨基酸组成与人体基本相似,生物学价值也是所有食品中的佼佼者,被人体吸收利用率也比其他食物高。

增加饱腹感

鸡蛋不仅能为机体提供充足的蛋白质,还可延缓胃的排空速度,延长餐后的饱腹感。

研究表明,吃含有鸡蛋的早餐,能使人饱腹感增加,同时,鸡蛋中的蛋白质和脂肪能提供持续平稳的能量,让肚子饱的时间更长。

有助减肥

早餐吃鸡蛋,能降低午餐以及一整天的热量摄入,起到控制体重的作用。

与早餐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人相比,早餐吃鸡蛋的人体重多减了56%,并且精力也更充沛。

提高记忆力

鸡蛋蛋黄中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固醇类以及钙、磷、铁、维生素A、维生素D及B族维生素。

鸡蛋中丰富的胆碱是合成大脑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必要物质,同时也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有助于提高记忆力,使注意力更集中。

因此,对于用脑多的上班族和学生来说,早餐吃一个鸡蛋非常有必要。

提高警觉性

鸡蛋中富含酪氨酸,它对提高人的警觉性具有重要作用,从而让人更迅速地做出反应。对开车族来说,早餐吃鸡蛋更有助于安全驾驶。

保护视力

蛋黄中的两种抗氧化物质叶黄素和玉米黄素,能保护眼睛不受紫外线伤害。

还有助于减少患白内障的风险。早上吃个鸡蛋,对用眼过度的电脑族也大有益处。

食用鸡蛋的误区

胆固醇高不吃蛋黄

鸡蛋本是个好东西,营养价值丰富。但随着大家对胆固醇警惕性的提高,蛋黄被拉进了食物的“黑名单”中。

三高人群吃鸡蛋的时候常常只吃蛋白不吃蛋黄。但事实是,膳食胆固醇和体内胆固醇水平间没有必然联系。

对于一个身体健康的成人,每天吃1~2个鸡蛋为宜。提倡不缺乏也不过量。

蛋壳颜色代表营养

蛋壳的颜色并不会影响鸡蛋的营养,蛋壳的颜色是在鸡蛋产生的最后阶段才形成的,鸡蛋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等含量与蛋壳颜色不相关。

蛋壳的颜色主要由鸡的品种决定,在同一个品种内也存在个体差异的情况,此外母鸡的年龄、健康状况等也会对蛋壳颜色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同一品种的鸡蛋中,颜色越深蛋壳越厚。因此在运输和贮存中,褐壳蛋往往更不容易破损,但相应的,同样是一斤鸡蛋,褐壳蛋的蛋壳所占分量通常更多。

生吃鸡蛋营养吸收好

生活中有些人,喜欢吃生鸡蛋,认为吃生鸡蛋是能够很好的把营养吸收,其实不然。

吃鸡蛋是为了吸收鸡蛋中的蛋白质,而在这吸收过程中是要靠胃蛋白酶、小肠中的胰蛋白酶。

在生鸡蛋中有一种抗胰蛋白酶的物质,这样的物质是能够阻碍鸡蛋中蛋白质的吸收的,而熟鸡蛋中这样的抗胰蛋白酶是不存在的,更加容易被身体吸收。

生鸡蛋还有可能携带病菌与寄生虫,所以通常情况下,煮熟食用是最为安全的。

鸡蛋越“土”越好

什么是“土鸡蛋”“洋鸡蛋”?

“洋鸡蛋”:指养鸡场或养鸡专业户用合成饲料养的洋鸡下的蛋。“土鸡蛋”:指农家散养的土鸡下的蛋。

关于洋鸡蛋和土鸡蛋哪种营养价值更高,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不少人认为,土鸡是传统的品种,在自然环境中放养,生活得自由自在,吃的都是天然食物,因此,生产出的鸡蛋品质自然会好一些。

其实,两种鸡蛋从营养差别上来说并无明显区别,如果土鸡蛋没有很好的安全管控,其产品的安全性要比饲料饲养的低。在避免药物污染和抗生素使用的前提下,饲料喂养的鸡蛋应该更加安全。

茶叶蛋营养高

很多人为了茶叶和鸡蛋结合在一起营养丰富,还有很多保健功效。其实恰恰相反。许多营养学专家都建议少吃为宜。

高浓度的茶叶会产生较多的单宁酸,单宁酸与食物中的蛋白质一旦相遇,即产生凝固物质沉积体内,严重影响了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

茶叶中含有生物酸碱成分,烧煮时会渗透到鸡蛋里,与鸡蛋中的铁元素结合,形成硫化铁,影响人体对于铁质的吸收和利用,造成贫血症状。

茶叶中的生物碱类物质会同鸡蛋中的钙质结合而妨碍其消化吸收,同时会抑制十二指肠对钙质的吸收,容易导致缺钙和骨质疏松。

脾胃不好更不适宜食用茶叶蛋,特别是空腹时吃茶叶蛋,茶叶中的茶多酚过多会刺激胃部产生过量胃酸,也会影响肠胃功能健康。

  • 编辑:仲伟东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