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甜酥脆的松子奶皮酥、软糯甜蜜的玫瑰糕、粉嫩奶香的贵妃饼、枣香浓郁的一合酥、粒粒榛果的榛子丹……走进祥禾饽饽铺,店铺不大但布置得十分精巧,糕点的奶香气扑鼻而来,各式精致的糕点琳琅满目,顾客络绎不绝。祥禾饽饽铺现任掌柜杨明正在招呼顾客,他说:“我们一直坚持用最老实的手艺做点心。”
“祥禾饽饽铺”创立于上世纪80年代,最初只有个不起眼的小门面。创始人是杨明的父亲杨鸿年,他原本是一个糕点厂的工人,后来凭着自己的手艺开了这间店。记者问起饽饽铺名字的来源,杨明说:“饽饽是满清入关后对糕点的统称,传说皇宫里有个‘御饽饽房’,民间经营宫廷糕点的就都叫‘饽饽铺’了。”
枣泥卷是祥禾饽饽铺的招牌点心,大家常用“翻毛飞雪”来形容其精致。相传,有一次御饽饽房给慈禧做了一道枣泥卷。不料送的时间晚了,老佛爷怒而拍案。桌子的震动,使得糕点的酥皮如雪片般散落。结果,老佛爷见了之后居然转怒为喜,如此酥皮糕点“翻毛飞雪”的标准也就流传开来。而要做出这“翻毛飞雪”的枣泥卷,着实要下一番功夫。杨明说:“做枣泥卷的要点是:皮薄,多层不黏,而且不露馅。只有纯手工制作,才会有层次分明的效果,不会像用机器压出来的那般死板。为了这酥皮,我父亲要将一团面用到搓、揉、盖、甩等好几种手法加工。他常说,只有在手和面不断接触的过程里,才能拿捏得恰到好处。这技术只可意会无法言传,没有三五年的付出都入不了门。”
在馅料上,要选用鲜枣制作。如此才能保证软硬甜度适中,后味有一丝丝甘苦。不像市面上香精调味的枣泥,全是甜味盖住了枣味。在油的选用上也需要特别讲究。杨家父子俩用了小半年的时间来测试,不惜提高成本,选用了未经氢化处理的酥油。烘烤的温度,时间,也要极其严格,太过则焦硬,不足则绵粘。只有杨鸿年口中的“刚刚好”,才能呈现出“翻毛飞雪”的效果,用心制作,用信念传承,手艺人的执念成就了点心的精致美味。
杨明2015年接手祥禾饽饽铺的经营,在他的手上,老店的生意走出了新路子。不仅在天津风生水起,而且有了网络销售。产品已经卖到了全国各地,上过“舌尖上的中国”,还承包了故宫食品的研发和生产。祥禾饽饽铺糕点的包装也摇身一变精致非常,杨明选择用清朝就开始流行的牛皮纸包,一包11到12个,简朴利落,再加上祥禾饽饽铺的门票,纸绳穿好拎在手里,一种古朴里透着大气的感觉。杨明还设计为每种糕点配诗,“物不自名名于人,有名何似无名真”“咸香酥脆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十分雅致。正宗的酥皮糕点,真空邮寄十分困难,杨明父子俩研究了近半年,最终发现在每一块糕点都包上保鲜膜,再用牛皮纸包,外面再加一层泡泡膜就能保证糕点完好无损地送到顾客手中,这方法虽然费时费力,但却是最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祥禾饽饽铺的网络销售愈加火爆,2016年年初,网络客户就达到20万。自此,祥禾饽饽铺的名声更大了,顾客也从最初由于想念家乡味道而前来购买的朋友,到越来越多是闻名而来一探究竟的食客,老店的生意也越做越大。
杨明说:“老手艺永远是祥禾饽饽铺的立店之本。手艺的传承如果只靠政府推行非遗保护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自己也要不断创新,让老手艺在市场上显示出新的生命力。”
记者 李希 通讯员 刘允平 摄影 刘泽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