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国首都。似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我爱北京天安门”的北京情结,都曾梦想着生活在传说中的“紫禁城”;梦想着穿梭在王朔笔下的“胡同和大院”;也梦想着爬上“万里长城”,大喊:我是好汉!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北京。然而每一个北京景点,也有着代表自己的一道美食!
天安门广场
炸酱面
天安门是北京乃至中国的象征,外地游客来到北京,第一个要去的肯定是天安门广场,这就像老北京的炸酱面,每个外来人都忍不住要尝一尝。
故宫
老北京冰棍儿
故宫位于北京中轴线中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宫殿型建筑,她见证了这座城市数百年沧桑历程,时间愈久愈为人铭记,一如故宫里亲切的“老北京冰棍”吆喝声,成为这座城市永恒的记忆。
长城
涮羊肉
涮羊肉源自塞外,据传是由元代忽必烈传入塞内的,而长城是中国古代为了抵御塞外少数民族而诞生的产物,二者都因塞外少数民族而生,见证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交流的历史。
颐和园
宫廷奶酪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古诗用来形容颐和园这座古代皇家园林是再贴切不过的了。昔日庄严神秘的皇家园林如今已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正如昔日秘而不宣的宫廷奶酪配方流落民间,宫廷奶酪成为富有特色的美食。
后海
北冰洋
后海地区风景优美,舞榭歌台,商肆作坊林立,从早就是老北京人最常去的消夏,游玩场所。而北冰洋则清凉可口,承载了一代北京人的记忆。
王府井
北京烤鸭
提到北京的商业步行街,人们肯定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府井。“王府井”这个名字所代表的已经不只是这条长约1600米的街道本身,而是整个北京城的购物文化。这就跟“北京烤鸭”代表了北京饮食文化如出一辙。如今,王府井与北京烤鸭均已走向国际化,将声名在世界远扬。
大栅栏
艾窝窝、驴打滚
和越来越现代化,“国际范”的王府井商业街不同,前门大栅栏商业街仍保留着北京文化里最传统的那部分。众多老字号云集于此,老北京“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至今仍见回响。而驴打滚、艾窝窝富有浓浓的老北京风味儿,代表着北京饮食文化中最传统的那部分。值得一提的是,这两种美食在大栅栏都能品尝到。
居庸关
五色饺子
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天下九塞"之一,这里不仅是大家熟知的“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附近还有“仙枕石”、“五郎庙”、“六郎寨”、“弹琴峡”、“望京石”、“天险”、“穆桂英点将台”、“詹天佑铜像”等景点,这些景点故事多多少少都与军队战争有关,过去,常年驻守边塞的将士们为了保一方“昌平”多年不曾归家,也许在他们眼里,逢年过节的一顿饺子,不仅是节庆的犒赏,更是灵魂与家人团聚的寄托。居庸关五色饺子通常在秋冬季节供应,届时欢迎大家一起品鉴追思。
明十三陵
春饼宴/烙糕宴/饸饹宴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
600年的漫长岁月里,这里的守陵人和守灵军队逐渐形成了村落,而那些飘散在岁月里的皇家轶事也一同沉淀了下来,这之中可不乏美食的故事,对于吃货,只要记住了美食,那和它发生故事的皇帝一定不会忘记!
麻峪房民俗村
炒嘎嘎
麻峪房村曾是十三陵西北部典型的山区村,如今,经过区旅游委的改造,崭新的麻峪房村处处是景,新建设的酷似小村MALL的麻峪房游客接待中心,充满农村文化气息的人物鲜活、颜色亮丽的壁画,水泥色的街墙上用扁担和木棍搭建的“麻峪房”大字、插入街墙的黄瓦罐和木头车轮以及年味儿十足的高大村门、街巷旁的甬路、水井……这些让人看花了眼的精致乡景,无不让人驻足许久。
如今,麻峪房最大的特点依旧是他朴实热情的民风,这点咱从村里的特色美味,炒嘎嘎上就能看出来!嘎嘎是用玉米面和白面充份柔和,切成小丁,再配上胡萝卜,黄瓜,肉丁炒制而成,所有食材都是最朴实无华的,但一旦他们相遇,便迸发出了独具一格的美味!让大家提到炒嘎嘎就想起了麻峪房。
蟒山森林公园
啤酒配烧烤
蟒山啤酒节已经举办了7年,每年夏天,当大家被太阳炙烤到烦躁不安的时候,蟒山总是很适时的为奔波的朋友们送上一缕冰爽,一场酣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