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老北京的卤煮,那地道的老北京没几个不爱吃的,这道北京的特色小吃,对于他们来说甚至比京剧还要纯粹。
当然,和豆汁儿相似,卤煮火烧口味独特,所以爱吃的人是对它趋之若鹜、欲罢不能,不爱吃的人则是闻风丧胆,唯恐避之不及,正所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但这丝毫不妨碍卤煮粉丝们对它的热爱。
卤煮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宫廷的一个御厨知道乾隆皇帝爱吃味重的食物,就用五花肉和丁香、甘草、桂皮、肉桂、砂仁等中药材做出了一道菜,深受乾隆的喜爱,被命名为“苏造肉”,后来流入民间。
到了光绪年间,贫苦的老百姓用廉价的五花肉、猪下水(猪的各种内脏)和豆腐、火烧混在一起制成,“肠肥而不腻,肉烂而不糟,火透而不黏,汤浓香醇厚”,吃的时候浇上卤汁,再根据个人口味加上腐乳、蒜末、韭菜花、香菜、醋和辣椒油,老北京人都好这口儿,隔三差五地就会去吃一顿解馋。